(//tvsmo.com)
【大紀元6月29日訊】生物科技被喻為二十一世紀的明星產業,也是目前全球競相投入研發的熱門領域,台灣在此一科技場域中也不落人後,但三、四十年的馬拉松賽,台灣要怎麼跑?學者表示,人才培訓是當務之急。
據中時電子報二十九日報導,台灣科學及學術發展環境最近幾年產生劇烈變化,基因及奈米等新興科技當紅,許多海外傑出人才紛紛返國效力,但國內同時也有一些非常出色的人才被歐美國家延攬,情勢混沌。中央研究院將在七月一日至四日召開兩年一次的院士會議,國內、外學界菁英會為我國科技、教育及國家發展提出建言。本報藉此機會做一系列專題報導,探究被視為重點科技的領域,是否存在發展盲點,政府高喊及既定的策略,是否真能再創台灣奇蹟,並藉由專家學者,為我國科技及學術的未來,找出明確方向。
生物科技被喻為二十一世紀的明星產業,也是目前全球競相投入研發的熱門領域,台灣在此一科技場域中也不落人後,政府喊出「拚生技」口號,扮演生技火車頭角色的基因研究也獲得政府預算空前的支持,經費幾乎以將近廿倍的增幅加碼。國內生技產業似乎一片看好,但在表面的榮景中,台灣的利基在哪裡?
人類基因圖譜初稿兩年前完成,DNA上三十億個遺傳密碼(鹼基)如何排列,幾乎已被完全定位。對解開生命奧祕來說,這項「生物界的登月計畫」只是開端,若以實體的書本想像,三十億個鹼基寫就的「生命之書」必須三千本才記載的完。
「基因研究是一場馬拉松賽,我們才剛繫好鞋帶準備起跑而已!」生技產業組織主席費德邦(Carl B. Feldbaum)的比喻相當生動。世界衛生組織也曾預測,目前的基因醫學研究若要有所產出,實際應用到人體,須耗時至少三十至四十年。
三、四十年的馬拉松賽,台灣要怎麼跑?過去國科會的「基因醫藥衛生尖端計畫」一年的經費最高僅有一億六千萬。在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疾呼下,這項計畫轉型為「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編列的經費為三年七十五億,第一年的預算為廿六億,是國內九個國家型科技計畫中,預算最高的一個。
下個月開始,「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科技計畫」即將執行。和中研院副院長陳長謙共同主持這項計畫的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表示,這項計畫的研究課題分為「基因體醫學」、「生物資訊學」、「蛋白體學與結構基因體學」,以及「倫理法律社會衝擊」。
中研院院士、國科會副主委陳建仁表示,政府加碼投入基因研究是必然的趨勢,因為基因研究處理大量資訊,其特點之一就是「高產出」(High Through Put),必須仰賴多種昂貴儀器作為工具,否則研究根本無法進行。今年廿六億的基因研究預算中,即有高達十億用於建置核心設備。
依照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這十億核心設施全都設在中研院。第一年建置的核心設施有十二類,包括高速基因定序、基因定位、基因突變鼠的疾病表現分析、動物培養和繁殖、生物影像檢查、蛋白質體分析、同步輻射、生物資訊分析等設備。
這些昂貴設備是許多研究單位夢寐以求的工具,過去二年來,李遠哲極力爭取將核心設施齊聚中研院,已引發其他學術機構的反彈。
一位在大學任教的基因研究者指出,核心設施價格昂貴,並有提供全國使用的功能,設備設置在哪裡,必須考量各單位的專業能力和人力資源,這需要專業委員會的審查,而不是私相授受。
對於這項爭議,陳定信並不意外,他說,這是因為國內過去設置國家級實驗室的經驗太失敗了!但他認為,中研院的核心設施將成立「使用者咨議會」,訂定使用辦法,並聘用專任的設備操作人員,如此應可避免與其他研究者產生利益衝突。
除了研究資源配置引發爭議外,基因研究的加碼膨脹,也讓原本就不豐沛的專業人才更形捉襟見肘。
三、四年前,國內生技產業還未發燙時,相關系所的學生一方面找不到出路,另方面也不願委身當研究助理,當時許多碩士班畢業生紛紛放棄專業,爭著進入電子產業炒股票,導致人才大量流失。
現在生技人才有去處,但專業卻不夠齊備。陳定信說,解讀基因資訊有賴生物資訊專業,國內有出色的生物和資訊人才,「可惜懂生物的不懂資訊,懂資訊的不懂生物」,這方面的人才培訓是當務之急。陳建仁表示,若要符合國內研究所需,目前分子生物、生物資訊、生物科技的碩博士班人數,大概需要增加兩倍。
陽明大學生技所副教授張泰階認為,生技人才的素質更令人憂心。他說,光是研究一個基因,就可能窮盡畢生心力,走這條路的人必須飽嚐「高處不勝寒」的滋味,但台灣年輕學生怕吃苦、不努力,甚至連碩士、博士班學生都懶得看原文資料。而台大醫院副院長許世明指出,如何吸引國外領導人才回國,也是當務之急。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