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史海鉤沉

人藝藝術風格傳三代

(//tvsmo.com)

在北京,有著上百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多得是,像飲食業中的“全聚德”、“都一處”,老藥鋪“同仁堂”、“鶴年堂”;再如文化老店“榮寶齋”、“寶文堂”……馳名京華,生生不息。老字型大小未必非以百年論,像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她所走過的50年歷史中,劇目璀璨、演員衆多,其演劇風格自成體系,可彪炳後世,也該算是名副其實的京城文化老字型大小了。

正如京劇藝術在三百年的沿革中,許多人儘管無緣能一一看到她曾留下的光彩,但是許多人依舊能津津樂道地說出《霸王別姬》、《汾河灣》、《借東風》、《群英會》的劇名。有不朽的四大名旦、四大須生,也同樣有不朽的優秀劇目。京劇如此,北京人藝也當如此。北京人藝一向以擁有一大批叫得響的劇目著稱於世,三代藝術家薪火相傳,創造了這些經典。以曹禺、老舍、焦菊隱、於是之、藍天野、鄭榕等人爲首的第一代藝術家奠定了人藝光輝的品牌;劉錦雲、林兆華、林連昆等第二代藝術家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而任鳴、梁冠華、徐帆、何冰等第三代中堅力量正在擔負起新時代的重任。

■深入體驗生活

北京人藝是很幸運的,在它建院之初,便得到了老舍先生的支援,劇院在50年前所上演的老舍先生的《龍鬚溝》,它的創作與演出,當時的確成爲了轟動中國話劇界的一件大事。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同時,這個戲也成就了在戲裏成功扮演了程瘋子的於是之,他在23歲那年就已經大紅大紫。當年,在大導演焦菊隱的帶隊下,劇組親自來到了北京南城的龍鬚溝體驗生活。所以,演員在創作中,給觀衆留下的是個性鮮活的人物,是流淌著現實生活的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龍鬚溝》的創作和演出,不但使人真切感受到老舍先生筆下衆多性格各異的小人物的命運變化,更重要的是,在表演創作上,北京人藝開始在自覺地走著一條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並成爲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開端。

■精心琢磨角色

在話劇界,似乎有一個不成文的標準,無論是一個劇院或是哪位演員,要考驗其實力或表演才華,得須過一過演出《雷雨》的這道門檻。在中國,《雷雨》是演出最多的一部戲,它擁有的觀衆也同樣是最多的。北京人藝是在全國解放之後的1954年,第一個在中國話劇舞臺上演出《雷雨》的劇院。作爲戲劇大師曹禺的劇作,《雷雨》並不是那種簡單化地反映生活的作品,每一個演員對它的理解都需要有一定的認識水平和藝術修養。至今,在許多老演員的記憶中,當年《雷雨》的排練工作漫長而艱辛,總共用了八個月,其中僅體驗生活、做分析人物的案頭工作就占去了四個多月,這在北京人藝的排戲歷史上也是最長的。想象一下,當年在《雷雨》中出演角色的都是話劇圈中的著名演員——鄭榕、朱琳、於是之、蘇民、胡宗溫、董行佶……《雷雨》的演出,由此奠定了北京人藝的風格,表明了這個劇院的導、表演藝術走向了成熟。

《茶館》是一代大師們的心智,也是一部悲愴的生命交響樂,它的榮辱毀譽,足可稱之爲中國政治的晴雨錶,它走過的每一步都必不可免地留下了一串串歷史的印記,顯現出非同一般的沈重。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名劇《茶館》是現實主義風格的經典之作,鮮明地體現了這個劇院的表演特色。從著名作家老舍,導演焦菊隱、夏淳,到爲觀衆所熟悉的著名表演藝術家們,如於是之、鄭榕、藍天野、英若誠、胡宗溫、黃宗洛、林連昆等,均與本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成爲《茶館》風起雲湧、一波三折滄桑變故的見證人。他們曾有過興奮、激動、苦悶和淚水,于大惑不解中生髮出對藝術的大徹大悟,所以,他們能成爲中國當代最優秀、最有氣魄的表演藝術家。

歲月匆匆,似水流年。當年臺上的瀟灑、英俊,恍然之間已變爲無情的白髮與老邁……在許許多多觀衆看來,演出了374場的老《茶館》不應該是絕唱。1999年的秋天,在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之時,北京人藝新《茶館》轟轟烈烈地開了張,以全新陣容再次演繹這部經典作品,也同樣把個偌大的京城攪得沸沸揚揚,不僅廣泛受到好評,並創下了連續演出66場,票房突破400萬元的紀錄。

■大膽標新立異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北京人藝《絕對信號》的演出,在話劇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觀衆對這部戲的興奮點來自于對林兆華導演藝術的驚歎。原來話劇的演出也可以像中國戲曲那樣,具有舞臺的假定性,演員在表演時空上可靈活地跳入跳出,與觀衆近距離地交流。當年的演出,無論是從表達導演的美學思想還是外在的舞臺表現形式上,都令觀衆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興奮。在今天看來,這種形式司空見慣,但在當年,中國小劇場的演出,則是由北京人藝、由林兆華首開先河的。

1986年,在劇院的歷史上,出現了一部引起戲劇界爲之矚目、紛紛評說的戲,這就是劇作家錦雲創作的《狗兒爺涅槃》。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從寫作風格到導演的藝術處理,乃至劇中的狗兒爺形象都是嶄新的。作者採用了意識流的手法來揭示人物錯亂而複雜的內心活動,全劇把展現現實、倒敍回憶、幻覺穿插等場面連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當年,曹禺在看過了這部戲後曾這樣表達他的感受:兩個小時的戲,使我看到了狗兒爺的一生。 外國戲在北京人藝的演出史上,同樣是表達其風格與特點的極重要的一個方面。“文革”前有《三姐妹》《帶槍的人》《慳吝人》等劇目爲代表。在1988年演出的美國劇《嘩變》,則成爲了充分展現表演藝術最爲重要的一部戲。人們驚歎于北京人藝的演員們以精到的臺詞功力,在中國的舞臺上繪聲繪色地打了一場美國官司,尤其是朱旭在劇中所塑造的凱恩號艦長魁格的形象,其臺詞功夫之深,表演之妙,使得觀衆大爲欣賞。

■確立京味兒特色

在衆多觀衆看來,“京味兒”話劇成爲了北京人藝的一大特點。諸位名家生長在北京,一生一世受其熏染影響,“京味兒”天然而成。前有《龍鬚溝》《茶館》《駱駝祥子》《女店員》,後有《小井胡同》《鳥人》《旮旯胡同》《古玩》等。而1993年《鳥人》的演出,則是耐人尋味的。從票房看,在北京人藝的門前,不僅出現了觀衆排長隊買票的“奇觀”,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一個月的演出戲票便一售而空。像旋風般驟然在京城掀起的“鳥人熱”,成爲當時的一大奇觀。對此劇,專家與普通觀衆一致叫好,可謂“雅士賞之”,“俗人愛之”。

對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林連昆來說,他在《北京大爺》中精湛的表演,爲他的表演藝術巔峰期畫上的一個完美的句號。由青年導演任鳴執導的這部戲,在九十年代中期的舞臺上引起了巨大反響。這台體現著現實主義創作風格、尤其是體現出劇院表演特色的作品,其鋒芒直指北京人,故事中所展現的“四合院文化”,暴露了當代一些人的自滿、自負與落伍。

北京人藝在對其風格的繼承上所持的態度是發展的、多樣的。既有像《雷雨》《天下第一樓》這樣傳統意義上的戲在演出,同時在演出的樣式上也在不間斷地進行著嘗試。網路話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2001年開春登場,輕鬆地賺進了50萬。這大概可歸於成功地將網路與戲劇的完美結合。在經受了工作、交際的煩亂與紛雜後,它的簡單、浪漫使人們尋找到心靈一角的寧靜。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2年6月12日

(//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驚爆火焰山 京劇見功夫 (5/21/2002)    
  • 1917年5月10日 京師“伶王”譚鑫培病逝 (5/10/2002)    
  • 中國盤紐工藝放異彩 (5/5/2002)    
  • 1976年4月19日 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云逝世 (4/19/2002)    
  • “劉羅鍋”已成賀歲品牌 (2/5/2002)    
  • 大陸京劇演員卅日起在台獻藝 武丑嚴慶谷 功夫了得 (12/28/2001)    
  • 京劇名角高蕙蘭肺癌病逝夏威夷 (9/20/2001)    
  • 上海京劇院 萬里行凈賺30萬 (9/11/2001)    
  • 上海京劇院十月訪台 帶來經典好戲 (9/8/2001)    
  • 英語配音京劇《白蛇傳》無人捧場 (9/6/2001)    
  • 台灣戲專將和南韓藝術學校締結為姊妹校 (8/1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