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撤回修例 是港府還是中共的決定?

人氣 5420

【大紀元2019年09月05日訊】(大紀元記者張頓報導)港人數月大規模反送中運動以來,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一直不妥協撤回《逃犯條例》修訂草案,但9月4日突然宣布撤回修例。外界質疑,撤回修例,到底是港府的決定,還是北京當局的決定?

林鄭月娥突然撤回修例

9月4日下午6點,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撤回《逃犯修例》修訂草案(該條例也稱,送中條例,送中惡法),並稱立法會復會後會按議事規則撤回該草案。

9月5日上午,林鄭月娥在記者會上表示,撤回修例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決定,並得到中共中央政府的「理解、尊重和支持」。

但當天在北京,當記者問到撤回修例是港府,還是中共當局做出的決定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拒絕回答該問題。

這是港人自從3月底開始大規模反送中運動以來,港府首次明確表示撤回修例。林鄭月娥7月初曾迫於港人的反抗壓力,宣布該草案已經「壽終正寢」,但她一直拒絕宣布完全撤回修例。

林鄭月娥9月3日也曾否認辭職之說。路透社9月2日公開一段林鄭月娥與商界人士閉門談話的錄音。林鄭表示,如果她有選擇,便會辭職和道歉。在3日的記者會上,林鄭承認這段洩漏錄音,但卻改口說,她從未向北京提出辭職。

對於港府突然宣布撤回修例,美英等國普遍表示歡迎,並督促港府與港人對話,和平解決當前香港局勢。

但香港民主派議員、反送中示威者、香港民陣、民間記者會、香港眾志祕書長黃之鋒、前學聯副祕書長岑敖暉等組織和個人都認為,港府的決定「來得太遲、回得太少、做得太假」。他們表示:「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外界也質疑特首林鄭突然改口、宣布撤回修例的決定,是港府的決定,還是聽命於中共當局?

黃之鋒:北京要求港府撤回修例

香港眾志祕書長黃之鋒4日晚在台灣出席「香港怎麼了,台灣怎麼辦」座談時表示,是北京要求港府撤回修例,其根本目的是「想要香港人在10月1日之前不再上街抗議,但我們的抗議活動會持續下去」。

10月1日是中共建政70周年,屆時中共將舉行各種活動。外界普遍認為,香港繼續抗爭下去,會讓中共很沒面子。

香港《開放》雜誌主編金鐘、美國獨立政治學者顧為群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表達了與黃之峰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港府撤回修例是中共當局的決定。

金鐘:林鄭是玩偶 聽命於北京

《開放》雜誌主編金鐘表示,港府早在7月初宣布該草案「壽終正寢」時,就應該正式撤回草案,但它並未這樣做。港府9月4日做出的決定當然是個讓步,但這並不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讓步,因為這早就是一份死掉了的草案。

「當然,林鄭月娥的這個決定還是得到了北京當局的同意,或者根本就是北京的授意。」金鐘說,「林鄭月娥只是中共的一個玩偶,香港人叫做『扯線公仔』,這些進、退、放、收的步驟都要聽命於北京。」

金鐘表示,因為很快就要到10月1日了,中共當局現在擺出一點點讓步的「小姿態」,就是「為了達到這個迫在眉睫的現實目標」,希望香港的危機能夠儘早平息。但撤回修例還遠遠不能滿足港人的全部訴求,港人還有其它四項訴求。

路透:北京拒絕林鄭退讓

路透社8月30日曾援引三名消息人士的話披露,林鄭月娥曾向北京提報告,指撤回修例、獨立調查警隊等,有助於緩解香港日益嚴峻的政治危機。但中共拒絕了林鄭的提議,並指令她不屈服於抗議者的任何其它訴求。

香港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8月30日曾公開表示,路透社的報導說明,林鄭月娥基本上是一個北京的「傀儡」;民主派議員梁繼昌表示,這個特區政府原來完全一點權利都沒有。

顧為群:林鄭的「壽終正寢」或藏祕密

美國獨立政治學者顧為群表示,林鄭月娥此前始終不願意撤回修例,現在突然改變主意,這可能是來自北京的指示。

他認為,也許港府當時宣布草案「壽終正寢」時,留存了一線希望,就是雖然動議當時完結了,但是未來還可以重提。所以,港府可能是為了保持一個靈活性。「我覺得,港府低估了港人對政府和中共的厭惡程度,也低估了港人採取行動的決心。」

顧為群表示,港府撤回修例,「我估計這是林鄭月娥在與中共磋商之後做出的一個新的讓步,但這個讓步的確太少了」。

消息:林鄭撤回修例 獲得北京同意

9月4日下午,林鄭月娥急召中共在港區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建制派人士會面,表達正式撤回修例草案。

據「香港01」9月5日報導,林鄭月娥一直對撤回修例不妥協,即使在上週的行政會議前見記者仍然強硬,稱並對抗議者提出的五大訴求「無答應」。

事隔一週,林鄭突然改變主意,據建制派消息透露,她是在8月30日敲定正式撤回修例決定。

消息指,林鄭月娥當時目睹反修例亂局難以停止,所以再向北京提出,認為可答應示威者至少一項訴求,正式宣布撤回修例,希望緩和局勢,北京知悉並同意。#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路透社記者接連六問 林鄭月娥裝傻到底
香港民研:林鄭月娥評分再創新低
港人要真普選 黃之鋒談反送中給中國人啟示
港府撤回修例 民陣:五大訴求缺一不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