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二十四節氣

【文史】秋分萬物成 放心養收怡養生命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216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到了秋分這一天「秋已半分」。2018年的秋分日是9月23日,於早上09:54:01交節。

秋分就是秋季的中點,此日太陽直射地球赤道。秋分時陰陽相半,日夜等長,寒暑處在平衡點上而待變。從秋分開始,太陽直射離開北半球漸漸南移,這也是氣候變化的明顯轉折點。

秋景(寧靜/大紀元)

古人很重視秋分。「一葉知秋」、「七月流火」這些觀察物理、天象留給人間的成語,都是應在秋季,讓人知道暑退寒將至,提前備冬,而秋分就是一個很明顯的轉捩點。冬眠蟄蟲的本能感應最先知,開始塗堵蟄伏的穴口防寒殺之氣,隨著秋深,穴口越縮越小,直至大寒時就完全閉堵穴口。1

迎秋分

秋分蟄蟲閉戶,那麼萬物之靈的人怎樣迎秋分?怎樣效法秋分「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道理以保泰?秋分天地交和而萬物成,秋收精神也是秋天養生的重要指導,叫「養收」。具體怎麼實踐呢?

一、順天道 正人道 保平安

《春秋繁露》強調,效法秋分「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特徵,作成校正人事的指導。將秋分、春分的均平精神落實到社會民生,實踐公平正義、保護人民的生活、鼓勵善良風俗,一直都是華夏文明很重要的道德實踐,值得我們後代效法、闡揚。中國古代在春、秋分日,明令校正齊一度量衡準器2是「順天道正人道」的重要的行事之一。這讓市場交易買賣有公平公正的準據,防止人與人之間的爭擾紛訟,從而讓社會安和樂利。

現代商業社會裡的交易往來、國際貿易更加的頻繁,奉持秋分的均平公正精神,誠誠懇懇、實實在在交往做生意,兩造互惠和樂,更是免紛擾保平安、保生意成功不動搖國本的基本呀!天地萬古明鑑。

二、秋分五行養生重「養收」

中國醫學在四時養生中,掌握了四季的規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對應於人的身心保健,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分,正當氣候開始變冷時,正是人體陽氣收斂之時,養生重點在「養收」這個原則。

1. 從容平和不外求

《黃帝內經》講秋天的養收之道,在於從容平和不外求。精神意志上要不外求,學會輕輕淡淡放下名利情的追逐與執著,「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可以降低秋天的燥急之害。北宋歐陽修秋夜靜讀中,敏覺秋氣慄冽,他從「秋聲」感悟到競逐名利情、百憂煩心,傷紅顏變槁灰、轉黑髮成斑白,比外在砭人肌骨、摧敗萬物的秋氣更凶猛。

《黃帝內經》強調「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天保養肺部是保健的前線,而放下對名利的競逐、對情的執著,可以清肺氣、使心神怡然,正是保肺、保身之道。

2. 秋天裡早臥早起

《黃帝內經》又講,秋天的生活規律講究「早臥早起」。古人說雞鳴即起,也就是晨曦現,就起床活動,不要貪睡。為何說秋天要早起呢?對應到西醫的臨床研究來看,天冷時,患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就會增加,西醫認為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因為人體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會減慢,容易形成血栓。所以天亮即起,舒展身體四肢,曬曬溫暖的秋陽,可以活絡身心,也可以轉變秋天易感的悲觀心緒,變成豐收的開朗。

秋天早晨雞鳴即起。秋天養生在於從容平和不外求,學會放下。有些事不是努力就能做到的,能放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難題,就能看見心中的晨曦。(戴德蔓/大紀元)

3. 登高望遠 賞景忘憂

秋分是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在養生中效法天地和合之道,人體不要耗泄精神氣力,要藏陽於陰,涵容和平的精神、避肅殺之氣;取法陰陽平衡的規律,給秋分的生活加分。秋高氣爽,雲斂千山出、長望一空遠無際,使人心曠神怡,秋分登高可以觀景、可以療癒,望遠賞景紓解惆悵、憂鬱的負向情緒,這是調節精神的良方,也是中醫學中的養收方法之一。

登高望遠舒暢胸懷。(全宇/大紀元)

4. 飲食首重養陰、潤肺

秋天五行屬金,對應人體,肺也屬金;金氣燥,反映到季節特徵天乾物燥,人體的呼吸系統容易受燥侵害而耗傷,出現咽乾、喉痛、咳嗽、鼻燥、皮膚乾燥等秋燥的症狀。這段期間飲食的調養要以養陰、潤燥為原則。粥品、燉湯溫潤不燥,最適合秋天補身。秋氣白,白色的食物適合潤肺養陰。例如梨子、香蕉、白木耳、杏仁、百合、山藥、蓮子、薏仁、茯苓等等,這些白色的食物適合秋天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同時忌辛辣熱燥和油炸的食物,以免助熱加重肺燥指數。

秋天金旺能克木,使屬木的肝受損,所以防燥的同時要強肝。「酸入肝」,酸味食物適合秋天飲食,可以強肝,還能起到生津止渴、健脾消食的功能。

秋季養生,中醫學強調適應自然界陰陽變化,秋季裡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養皆不能離開「養收」。進補增強免疫力以粥品、燉湯最好。(fotolia)

5. 注意夜裡禦寒:

秋高氣爽、天清日晶,夜裡星月皎潔、明河在天,然而四下無聲的夜裡秋聲波濤洶湧。俗諺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時節氣溫下降明顯,夜裡冷氣將襲人了,不能掉以輕心。

三、效法天地和合 慈悲愛惜生命

《文子》記載:「老子謂天地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春分時萬物滋長,人們努力耕耘,到了秋分喜悅豐收。

唐代的刑法效法天地陰陽調和的精神,立善法戮力實踐。《通典》和《唐律》都記載,唐太宗在位之初,制定「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的法律。立法確保從春分到秋分,萬物生長、收成的季節,不因刑殺而攪擾了天氣和合、滋擾萬物的化育。尤其是在秋分、春分此二分日,最是天地和合之日,所以儘量避免殺生。

四、敬天地天人合一 

華夏文明早就具備天文星象專精的知識,了解萬物由天地所造化。從上古到清朝,中華民族的歷朝歷代都虔敬天地、感恩戒己以祈福。先秦時代的典籍《禮記》記載天子在春、秋有祭祀日、月的儀式「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相對於春分祭日,秋分是舉行祭月儀式。

明朝《太常續考》記載:「秋分,祭夜明于夕月壇。」清朝《燕京歲時記》也記載了秋分、春分時,宮中寺廟、世家大族舉行祭祀之事。

「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天地宇宙浩渺無際,中國古人崇敬天道,體會到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古人從天地變化,悟得肅秋要「養收」的養生智慧,保持平寧的心境以保安泰。華夏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像明燈照亮未來路,能實踐幾分就是自己的福氣!@*#

~參註~

註1:《禮記‧月令》記載仲秋三個物候現象:「是月也,日夜分,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殺氣浸盛,陽氣日衰,水始涸。」

註2:度量是長度的準繩。權衡為重量的準據,古代稱測重的砝碼或秤錘叫權、量輕重的器具叫秤或衡。鈞石為重量的單位。斗甬就是斗斛,是容量單位。早在堯的時代,就很重視公平法制,《論語.堯曰》說到:「謹權量,審法度。」周代《禮記‧月令》提到秋分:「日夜分,則同度量,平權衡,正鈞石,角斗甬(斛)。」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黃曆七月中氣處暑,詩經說「七月流火」有重要含意?二十四節氣,立秋後、處暑來,2017年的處暑在8月23交節,前一天是七月初一,民間說「鬼門開」的日子。處暑中有七夕和中元節兩重大民俗節日。處暑,暑止,「出伏迎處暑」當心「秋老虎」,天乾物燥,秋颱多災變,要小心處變。秋燥傷人,養陰潤燥,處暑鴨、處暑梨養生好食補。
  • 白露時節,冷空氣南下,澄淨了天宇,雲淡天朗、秋高氣爽,雁字南飛。《逸周書·時訓解》:「白露之日鴻雁來。」白露在秋分前,天地之氣寒萌熱退是這個節氣的徵候。白露「補露」,節氣養生注重哪些重點?傳統「補露」習俗有哪些?白露節氣五行生剋的食補養生法則是什麼?
  • 清明即是節氣也是節日。為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呢?
  • 在沒有空調的古代,人們是怎麼度過苦夏呢?白居易《消暑詩》曰:「何以銷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俗話說「心靜自然涼」,除了精神層面的「降溫」外,古人也發明出了許多消暑妙招。
  • 從天人合一的精神意義來看,怎麼過冬?「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立冬是藏之始,所以冬之養生重點在於閉藏、養藏。對應到我們的人體,立冬就是開始要讓身體潛藏、養精蓄銳的時節,看冬天養生保養六招。
  • 「九九」也是陽數之極,九九歸一,滿溢又將還原,黃金之秋將逐漸褪色,所以「重陽」也是個陰陽變化的關鍵日子。在古時的九九重陽就有了一些天人交融的登高賞景、感恩祈壽和避厄的風俗,也是今天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曲。
  • 天地四時節氣的循環,例如秋分的「陰陽相半,晝夜均,寒暑平」的現象,年復一年在時光隧道中循環往復,準確而無窮無已,這是誰的造化呢?「萬物由造化,誰通天地心」。藉著秋分的展現,讓我們重新思考上天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吧!
  • 可知古今有兩個「中秋」?它們各以「月夕」和「夕月」為名,表現了「中秋」豐富多元的特色與內涵。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 中秋節的月亮與嫦娥的傳說迢遞人間幾千年,是最古老的中華民俗傳說中的一個,啟發人修煉成仙、返本歸真的追求,也顯示給人往上飛昇的關鍵。月餅加進了月亮與嫦娥故事中扣響人間的中秋組曲,傳送著濃厚的團圓情味。宋代學者邵雍《梅花詩》吟:「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道出了天人之間的幽微相通,嫦娥可不就是引路的仙子?!
  • 白露是從夏到秋、從熱轉涼的轉折點。中醫養生注重順應天時,強調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白露節氣時的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順應天時的大變化來收斂陰精,以養生呢?秋天養生調護重點在於照護心神與呼吸系統,要怎樣進行呢? 中醫的養生一般從日常生活的起居、運動、飲食和身心各方面齊步進行調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