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8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郭曜榮台北報導)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美國川普政府10日公布新一輪加徵關稅的商品建議清單,將再向價值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兆元)的中國大陸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對此,有學者表示,中方若想用同等力道報復,可能已經沒有籌碼。
繼本月6日對規模34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輸美商品加徵25%關稅後,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10日再發布聲明,指中國大陸拒絕改變其不公平貿易的行為,堅持對美施加報復,於是研擬對6,031個項目、規模2,0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徵關稅。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受訪時表示,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架構下,中國大陸對從美國進口的商品,其平均關稅就已達到10%,所以當川普再對額外價值2,000億的中國大陸商品課稅,若中方欲以同樣力道報復,「可能已經沒有籌碼了」,兩邊的貿易戰等於是已經達到最後階段。
「接下來怎麼善了才是問題」,邱達生說,不樂見美中互相增加關稅,美國想透過額外增加關稅的方式,讓中國大陸商品在美國市場失去價格競爭力與市占率,其實最後都會影響到台灣。
台商是以價值供應鏈、分工製造的方式,把產品經由中國大陸輸往美國,美中貿易戰最主要影響輸出中間財到中國大陸的台商,但目前很難斷定對台灣影響多大,除了USTR的課稅項目尚未確定之外,許多台商基本上已在中國大陸製造與生產,即便出口減少,對台灣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並不會出現數字上的衝擊。
至於台商的因應之道,邱達生說,如果具備足夠資本,把產線移到美國是最安全,移回台灣則端視未來貿易戰是否繼續擴大,之前美國祭出232條款,對鋼、鋁課高關稅,台灣就沒被豁免,「不是所有台灣貨出口到美國都安全」,目前除了鋼、鋁之外,其他還在安全範圍,但台灣對美國仍有貿易順差,且對美關稅相對偏高,因此未來對台的衝擊,還要看川普是否擴大解釋公平貿易。
邱達生表示,同樣道理,台商不見得把工廠移到東南亞,就能完全避免受到貿易戰的影響,最主要還是看貿易戰的擴大程度;台商若是受中國大陸的工資提高、環保規範益加嚴格等市場機制影響,前往東南亞情有可原;若單純為了貿易戰移動下游製造鏈,交易成本太高,「現在要移到哪一個第三地都言之過早」。◇
責任編輯: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