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紐約博物館二戰屠殺紀錄:猶太女孩逃難上海

逃離納粹迫害 獲日本外交官、「中國辛德勒」簽證移居上海 兩民族同受難互同情

人氣: 71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4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新一紐約報導)1939年3月29日,十歲的猶太女孩兒葉哈迪斯(Yehudith Cohn Goldbart)和家人,為躲避「水晶之夜」後納粹對猶太人的升級迫害,從意大利登上「Conte Biancamano」號輪船,希望在遙遠的東方尋找安身之地。經過一個多月的海上漂泊,葉哈迪斯成功登陸了中國上海——這個當時全世界除了多米尼加之外,唯一一個願意,也能夠接納這些遠走它鄉的難民們的地方。

葉哈迪斯在上海猶太學校的畢業照和中國老師寫給她的信。(翻拍展覽材料)

4月4日,布碌崙銘記大屠殺苦難的猶太歷史博物館Amud Aish Memorial Museum,開辦了「珍貴的禮物:救援與上海」的展覽,展現了二戰前及戰爭期間,為了躲避納粹迫害從歐洲逃到上海的猶太難民的艱辛路程、他們在上海的生活實景,以及那些冒著自己生命危險幫助他們的別國的外交官和普通人們的故事。

葉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製模型。(王新一/大紀元)

在1938年至1941年之間,共有1萬7千多名猶太難民移居上海,當時很多國家拒收猶太難民,而上海港因作為開放港口,是當時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簽證便可進入的地方。

葉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製模型。(王新一/大紀元)

儘管如此,這些猶太人在離開歐洲時,仍需要有一個目的地簽證或過境簽才能離開,而來到上海的這些難民,很多是拿著日本外交官杉原千畝,和被稱為「中國辛德勒」,當時中華民國的外交官何鳳山的簽證才得以逃出歐洲。

猶太人在上海的記憶。(王新一/大紀元)

大部分猶太人安家後聚集在上海虹口區和法租界,而1942年之後,日本受德國壓力,將猶太人限制在了上海隔都(Ghetto)隔離起來。博物館指導弗萊德曼(Rabbi Sholom Friedmann)向《大紀元》表示,當時猶太人與中國人之間接觸並不多,但他表示,「我聽到的大部分是友好的關係。」

猶太女孩葉哈迪斯在上海時的收藏。(Amud Aish博物館視頻截圖)

兩個民族之間的同情

「儘管日本人對猶太人沒有像對中國人那樣的迫害,但是限制依然很多,」博物館的館長塞勒(Dr. Henri Lurtcger Thaler)向《大紀元》表示,「當時,上海對猶太人是歡迎和接納的,但猶太難民生活依舊十分艱難,然而他們卻發現,上海底層社會民眾的生活,比他們甚至還要困難。雖然數量不多,但猶太人好歹有一部分來自美國的資助,但上海人連資助都沒有,所以,生活在戰爭和侵略的恐懼之中,猶太人和中國人兩個民族之間,彼此是有深深的同情的。」

猶太人在上海的記憶。(王新一/大紀元)

展覽材料介紹,一天,葉哈迪斯在去上學的路上,看到約20名中國人綁著鐐銬,在日本軍人的看守下挖隧道,而隧道正在葉哈迪斯一位猶太老師曼恩斯(Rebbetzin Mannes)家樓下,葉哈迪斯看到,每當日軍看守離開或轉頭時,她的老師就會將小塊的麵包從窗戶悄悄遞給這些人吃。

葉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製模型。 (王新一/大紀元)

博物館還展出了葉哈迪斯在上海時收集的木製寶塔、小橋和車夫的模型,儘管葉哈迪斯和很多猶太人一樣,在戰後離開了上海,但這些模型、中國老師寫給她的信、一把折扇和許多代表著她在上海記憶的物件,都一直被她珍藏。◇#

責任編輯:文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