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印花稅法案強推一地兩檢

民主派斥林鄭恃勢凌人與梁振英無分別

人氣 1

【大紀元2017年10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特首林鄭月娥前日宴請民主派議員欲加強溝通修補關係,昨日就突然宣佈今日在立法會提出中止辯論《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確保下周大會能夠討論政府提出的高鐵「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民主派遊行到特首辦抗議林鄭恃勢凌人,並指在中共統治下,港人要放棄幻想,林鄭與前任特首梁振英沒分別。

林鄭月娥昨晨出席行政會議前突然表示,特區政府希望明年第三季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開通時,能夠在西九龍總站進行一地兩檢,為了確保能夠在10月25日立法會如期開始討論政府提出的高鐵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宣佈今日運房局局長陳帆將在立法會大會上提出,中止審議《2017年印花稅(修訂)條例草案》。

林鄭月娥解釋由於時間緊逼,擔心會妨礙到一地兩檢討論,因為距離明年第三季不足一年時間,要落實法律的「三步走」,包括與大陸有關機關簽訂合作安排,再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及確認。接著要做本地立法,經立法會批准:「這不是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的問題……我們權衡輕重,都是覺得暫時中止委員會審議階段,讓『一地兩檢』無約束力政府議案,先在立法會有討論機會。」

民主派會議召集人莫乃光強烈譴責政府的做法,批評政府與建制派利用議事規程玩弄議會,認為會嚴重損害民主派和特首的互信。

民主黨議員涂謹申更懷疑林鄭另有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即是特首,之意不在『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而是希望可以配合建制派議員,修訂《議事規則》。」真正用意是騰出會議時間,讓建制派有機會乘人之危,可向大會提出修改議事規則。他指此事顯示林鄭所謂的釋出善意、伸出橄欖枝並不可信。

民主派遊行至特首辦抗議

二十多位民主派議員及前議員、支持者由立法會遊行到特首辦抗議林鄭恃勢凌人,中止印花稅法案辯論,以確保立法會在10月內通過「高鐵西九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以便11月交由全國人大落實通過該「一地兩檢」方案。他們沿途高叫「反對割地 立即撤回一地兩檢」、「尊重民意立即進行公眾諮詢」等口號。又當場撕毀一份林鄭提出的「高鐵西九一地兩檢」無約束力議案,表示抗議。

議員朱凱廸表示,民主派面對一輪又一輪的威權政治,會團結一致,決不會就範:「我們一定會在不同的事情上,就這個修改議事規則,到高鐵,每一場硬杖,我們都要打到底。」又說在明年3月11日補選前,會努力守住議會。

人民力量議員陳志全呼籲港人勿對林鄭有幻想:「林鄭月娥為了執行北京的死命令,在指定的日子通過無約束力的議案,去締造假民意、假議會共識,為一地兩檢闖關。希望民主派的兄弟姐妹,不要對林鄭月娥再存有任何的幻想,一定要抗爭到底。」

街工議員梁耀忠認為林鄭急於本月25日通過無約束力議案,原因是恐懼民意逆轉,他要求當局進行廣泛諮詢,讓市民了解真相:「讓我們香港市民能夠清清楚楚明白到一地兩檢是怎樣違反基本法,怎樣讓我們不能夠再擁有一個完整的土地,這個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堅持公眾諮詢。」

身兼「一地兩檢關注組」召集人的公民黨議員陳淑莊批評政府做法可恥,在中共操控下與梁振英差不多:「林鄭根本囂張程度跟689(梁振英)相距不遠,就著一地兩檢,根本就是一個政治的硬任務,也是她第一個任務,她務必要通過。大家不要再發夢,在政治上林鄭跟689是沒有分別。我希望大家市民不要以為一地兩檢是一個鐵路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制度的問題。」

民調:逾四成反對一地兩檢

民主黨上月16日至10月5日進行有關「一地兩檢」的電話問卷調查,成功訪問1,053名巿民。結果顯示,42.8%巿民表示反對或十分反對「一地兩檢」,同時有41.9%巿民非常同意及同意政府提出的「一地兩檢」方案違反《基本法》。胡志偉表示,結果反映並非林鄭口中的一面倒支持一地兩檢方案,事實上不少巿民都擔憂一地兩檢破壞一國兩制,及基本法對港人的保障,事件涉及香港核心價值及法治問題。

民主黨一項調查發現42.8%巿民表示反對或十分反對「一地兩檢」,胡志偉指,反映政府的一地兩檢方案在社會出現嚴重分歧,促請林鄭不要對社會反對聲音充耳不聞。(蔡雯文/大紀元)

民調又發現,43%巿民表示十分希望和希望於深圳福田站實施一地兩檢,以取代西九龍站進行一地兩檢,略高於「不希望」和「十分不希望」總和3%。胡認為反映政府的一地兩檢方案在社會出現嚴重分歧,並非林鄭回應學生時所講「爭議不大,好多人支持」。

胡志偉指,若政府「霸王硬上弓」強行一地兩檢立法,將會引發巿民司法覆核要求法院解釋一地兩檢否違憲,最終可能引致另一次人大釋法,令香港法治再受衝擊,希望林鄭可以信守競選時「修補社會撕裂」的承諾,不要在一地兩檢問題上以為「夠票就過」,對社會反對聲音充耳不聞。◇

責任編輯:昌英

相關新聞
泛民立會追問一地兩檢
梁家傑指反一地兩檢 源於大陸無法治人權
周末論壇討論一地兩檢七方案
民主派區議會動議撤一地兩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