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5年05月16日訊】在記錄康熙帝言行的《康熙起居注》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皇上至德純孝,奉事太皇太后三十餘年,極四海九洲之養,盡一日三朝之禮,無一時不盡敬,無一事不竭誠。居則視膳於寢門,出則親扶於雕輦。萬機稍暇,則修溫清之儀;千里時巡,恆馳絡繹之使。此皇上事太皇太后於平日,誠自古帝王之未有也。」起居注官這段描寫是對康熙帝秉承仁孝的如實寫照。就連法國傳教士白晉在寫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書信中也講到:「像(康熙)皇帝那樣最出色、最典型的孝道,甚至在中國史上也是空前的。」
由於康熙生母早逝,由祖母孝莊和嫡母孝惠撫育養大,康熙帝對祖母和嫡母格外的尊敬感恩。康熙多次講道:「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罔極之恩,畢生難報。」因此,康熙帝無數次「親詣慈寧(孝莊居住慈寧宮)問起居」,每次都是急切前往,歡快而歸,「晨昏敬睹慈顏豫」,「歸路思維樂有餘」,「不盡歡欣踴躍回」,起居注如實記下了康熙帝請安後的心情。
孝莊晚年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曾6次去溫泉洗浴療養。康熙帝每次都會陪祖母前去治療。康熙十一年(1672年)孝莊要去宣化府赤城湯泉療養,從宮中出發時,康熙帝扶祖母登輦並隨輦步行,直到神武門才敢上馬。途中休憩時,康熙陪祖母一起到進膳處,看一切安排妥當,才返回自己的行宮進膳。為了確保翌日路途安全,康熙帝又不顧一日的旅途疲勞,躍馬奔向居庸關「親閱道路」。正月二十六日,當車鸞經過八達嶺時,康熙至山麓下馬,親手為祖母「扶輦整轡」。孝莊心疼孫子,幾次對康熙說:「汝步行勞苦,其乘馬前行」。康熙執意不肯:「此處道險,必扶輦整轡,於心始安。」
根據《起居注》的記載,此行共65天,「凡過嶺、進膳、登輦、皇上備極敬慎」,「一路每逢險隘,必下馬扶輦而行」,「每至進膳處,必親視太皇太后降乘輿,入行宮,方回進膳。膳畢,復馳往太皇太后行宮,距宮門數十武,即下馬,趨至近前侍立。」即使對留在京城的嫡母孝惠皇太后也是「每間二日,必遣近侍至京問安。」在孝莊療養結束回京的途中,經長安嶺時下起了傾盆大雨。康熙帝為顧及祖母安危,執意下馬步行,在大雨中護持孝莊的輦轅。
康熙二十四年九月初一,外出巡視的康熙帝接到奏報,孝莊突然發病,「心急如焚」,星夜兼程回京,直奔慈寧宮,帝為其「親侍進藥,侍奉至夜半」。康熙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75歲高齡的孝莊「舊症復發」,「疹患驟作」,病勢洶湧。從這一天起,康熙守在祖母身邊「衣不解帶,寢食俱廢」,「偏檢方書,親調藥餌」。
為挽救祖母之命,康熙帝「在宮中無日不竭誠默禱」。並於十二月初一凌晨,頂著寒風刺骨,親率王公大臣從乾清宮,步行前往天壇祭祀祝告。康熙親自祝文,伏懇蒼天祐助說:「憫念篤誠,立垂昭鑒,俾沉痾迅起,遐算長延。若大數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時年34歲的康熙帝跪在天壇,幾乎滴淚成冰,令在場的王公大臣無不感泣。
孝莊逝世10多天,康熙晝夜號痛不止,水漿不入口,以至吐血昏迷。孝莊臨終前留下:「我病若不起,皇帝斷勿割辮」的遺旨,康熙帝毅然割辮守喪。發喪中,康熙「割斷轎繩」,堅持步行;途中抬梓宮的扛夫每次更換時,康熙帝「必跪於道左痛哭,以至奉安處,刻不停聲」。康熙帝在侍疾、守喪的60天裡,「不寬衣解帶,猶未盥洗」,始終哀思悲痛。
孝莊臨終前,在遺詔中講到:「惟是皇帝大孝性成。超越千古」,「惟願天下後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康熙帝對祖母嫡母的恭敬孝養,既有真情,也是對其養育之恩的感激和報答。起居注官員評價康熙帝:「天性純孝,古帝王未之有也」,一點也不為過。
責任編輯: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