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紀元5月12日報導】健康小百科(中央社台北12日電)黃女士每天狂跑廁所20次,某次發高燒又血便,內視鏡檢查才確診克隆氏症,醫界收治的這類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離不開廁所,被當成大腸激躁症或痔瘡。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理事長王秀伯今天指出,許多患者拉到虛脫才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確定是發炎性腸道疾病惹禍,此時多半腸道潰爛、腸穿孔、?管症,必須切除潰爛的腸段。一旦腸道過短,易引發「短腸症」,消化道器官無法維持正常運作,連帶影響養分的吸收。
以48歲黃女士為例,工作及家庭蠟燭兩頭燒,常常腹部疼痛、腹瀉、血便,「永遠都要想好下一刻馬桶在哪裡」,原以為大腸激躁症,自行購買服用胃腸藥但效果不彰,等到就醫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克隆氏症,住院時已有腸穿孔併發症且腹部大出血,這場大病半年爆瘦10公斤,工作也保不住。
王秀伯說,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健保資料庫顯示目前台灣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人數為2357人,克隆氏症患者人數則為558人。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壓力、環境、自體免疫系統、遺傳因子、腸道內細菌等因素有關。
台北馬偕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章振旺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其好發年齡為20至35歲及40到60歲,以考生及上班族居多,由於症狀易與大腸激躁症或痔瘡混淆,病人平均耗費2、3年才被正確診斷,以致延誤早期治療的時機。
當民眾出現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疲倦、發燒等症狀,不一定全部出現,有可能斷斷續續、時好時壞,持續3個月以上,甚至合併大量血便及貧血症狀者,醫界呼籲要提高警覺,最好以消化道內視鏡檢查釐清是否發炎性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