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北宋篇(11)

【故國神遊】功居將相等閒事 還向樽前醉笙歌

作者:宋紫鳳
font print 人氣: 258
【字號】    
   標籤: tags: ,

景德元年秋(西元1004年),遼人南侵,大戰在即。

真宗皇帝環顧左右,歷任的幾位宰相呂蒙正、李沆、向敏中,雖然一向人望頗高,然而,在大敵當前之時,卻顯得威重有餘,卻謀勇不足。至於朝野上下,畢士安、張詠、楊億等一批重臣也都認為只有寇準才是真正文武兼備的通才。此時,朝中雖有王欽若、丁渭一干人素來不喜寇準的「擺譜拿架」、不通世故,卻也由不得他們。

於是,在此大宋朝風雨飄搖之際,寇準臨危授命,登堂拜相。

寇準拜相,可謂眾望所歸,早在太宗朝時,寇準就以深習兵事而為太宗信重,故而官拜樞密副使。而寇準的知兵卻又在於能夠統觀全局。雖然大宋的北邊沒有燕雲之險可以憑恃,不過,寇準並不因此而悲觀,因為大宋有號稱無敵的楊繼業,有為遼人敬畏而目為六郎星下凡的楊延昭,有子承父志威鎮邊關的楊宗保,有搴旗斬將逞萬夫之勇的楊門女將,只要楊家將在,大宋朝就在。然而此時,大宋朝最大的隱患,不在兵,不在將,不在險,卻在於相當一部份朝士對遼人的恐懼心理——敵人是外邊的,恐懼是心裡的,甚至當敵人也不存在時,恐懼卻還陰魂不散。

這一夜,秋深露重,中書省內巨燭高燒。燈下,寇準展開一封文書,這已經是當晚前線送來的第五封告急文書了。而在前一天的時候,遼兵剛剛破順安、下遂城,匯兵望都,又破唐河,而此時二十萬遼軍正分軍三路長趨南下,一旦越過冀、貝二州,京師之屏障大名府亦將不保。

也許掃除恐懼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置之死地而後生。寇準將告急文書按住不報,繼續飲笑自如。次日,朝臣上奏真宗兵迫眉睫,真宗大駭,寇準才從容仰奏道:「陛下欲了此事,不過五日耳。」遂請真宗親至澶州,鼓舞士氣。自幼生長宮闈的真宗皇帝聞聽親征之言,居然要起身回宮,被寇準勸阻,才勉強坐下,共議親征之事。彼時朝中已有遷都之議,參知政事王欽若尤力請真宗避亂金陵。寇準直言議遷都者,其罪當斬,繼之一番慷慨陳辭,無所顧避的氣勢,使得王欽若無地自容,而真宗皇帝亦為之鼓舞,決定親臨澶州督戰。

十一月的澶州城寒氣深深,站在南城望見黃河滔滔,而對岸的北城下,契丹兵還在源源不斷向此集結。真宗及隨駕的一干朝士再一次猶豫遲疑不敢渡河。當此關頭,又是寇準拽著太尉高瓊力勸真宗起駕,在真宗默然不決之際,高瓊冒死令軍士推輦過河,登北門樓,張黃龍旗,遠近宋兵望見真宗皇帝的御蓋終於出現在澶州北城高高的城堞之上,士氣大振,踴躍歡呼,聲聞十里,契丹兵大駭不能成列。

之後,真宗皇帝暫還行宮,寇準留在澶州城上,處理軍務。真宗命人每日匯報寇準行動,結果卻聽到寇準在前線每日與知制誥楊億痛飲博戲,謳歌達旦。真宗轉憂為喜,覺得寇準如此寬心,必然是戰事順利,不必憂慮。殊不知此亦寇準刻意而為,用痛飲博戲以安君心,而對於禦敵,寇準可謂治軍有方。不僅號令明肅,深受士卒擁戴,更在戰事上最為倚重楊家將,使宋軍上下士氣高昂,形勢漸為有利。而遼人不僅在山西、瀛州皆受重挫,雖於河北一地長趨深入,卻也無所收穫。遼主及蕭太后終於心生退意,提出議和。

對此,宰相寇準力主北伐,志在收復幽州。而宋真宗卻無心再戰,希望以歲幣三百萬的條件息事寧人。寇準秘召使臣,限其與遼人談判,所許歲幣勿過三十萬。使臣至遼,果然以三十萬歲幣與遼人訂盟,契丹兵退。「澶淵之盟」換來了宋遼邊境幾十年的太平,只是在這太平之世裡,寇準卻做不得太平宰相。他的敢於任事而無所顧避、率性淳樸而不拘小節、嫉惡如仇而未免狷急,使得王欽若之流視之為眼中釘,必欲去之而後快。

寇準為官有一特點,拔擢人才只憑才德之高下,不按資歷,不依次序。當朝重臣錢若水、張詠、呂端、李昌齡等都曾得其舉薦。此外寇準也確有偏執之處,譬如,他不喜南士浮薄,故而往往予以壓制,有傷公允。有人提出不滿,他不以為然地說道:「宰相的職責就是要進賢能退不肖」,自負專斷一如澶州治軍之時。

於是巧舌如簧的王欽若不失時機地詆毀寇準,不僅使真宗以為寇準任人為親,更以澶州之盟比為城下之盟,使宋真宗對寇準由心存感激變為漸生怨懟。景德三年(西元1006年),寇準罷相,出知陝州。

在陝州,寇準依然常常痛飲,宴客,好《柘枝》,一如在青州貶所,一如在鄧州貶所,一如在澶州城上,一如在中書省內。所不同的,大概只有心情。他對伶人的賞賜越發出手闊綽,一次席間,寇準厚賜柘枝妓,旁人則以大義勸之。寇準沉吟半晌,淡淡寫下一詩:「將相功名終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間萬事何須問,且向樽前聽豔歌」。 ——歡快的鼓點愈發急促,卻怎麼也掩蓋不住那一分既不甘於壯志未酬亦不甘於隨波逐流而被世俗擱淺的落沒,沁透心髓。

也許對於寇準而言,無論何時都不會改變的,大概只有兩樣東西,一是他的柘枝顛,一是他的布衣交。譬如那位在他拜相時就說他是天縱奇才只惜無術的張詠,在他罷相時,又讓他讀《霍光傳》,中有一語「不學無術」,寇準雖不以為然,卻欣然笑納,在他看來,來自老朋友的忠告,其本身就彌足珍貴,至於那忠告的對錯與否,以寇準的固執,也只有待他自己去領悟。而另一位布衣之交魏野也在他罷知陝州時常相往來。二人曾同游陝府僧舍,各有賦詩題壁,後來,二人故地重遊,卻看到寇準之詩已用碧紗籠護,而魏野之詩卻已是塵昏滿壁。其時,有從行宮人,頗為慧黠,立刻揮袂拂塵,魏野卻不緩不急地說道:「若得常將紅袖拂,也應勝似碧紗籠。」寇準聞言大笑——有這樣的雅士可以攜游於沂水舞雩,這真是一件快樂的事。

然而,陝州注定不是寇準的歸宿。寇準十九歲高中進士時,有善相者曾對他說:「君相甚貴,但及第太早,恐不善終。若功成早退,庶免深禍。」顯然,寇準雖然才兼文武,功居將相,而對這些人生的道理似乎並未領悟。十數年後,丁渭想利用寇準的名望,於是請真宗再次起用寇準為相。寇準不顧門人、朋友、僚友們的勸阻再次入主中書。其後果然,寇準為丁渭陷害,二次罷相,一貶再貶,此時的寇準,好像他當年在巴東江邊遇到的那隻小船 ,被命運的暗流推到似與紅塵永隔的天邊。這一年。寇準六十歲。#

(未完,待續北宋篇12)

責任編輯: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西元907年,唐哀帝禪位,中原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國的亂局。短短五十年間,中原朝廷已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更迭矣。此外,周邊又有大小藩鎮擁兵自重,是為十國。而契丹趁亂,取燕雲十六州,建大遼,自此北方藩籬盡撤,遼朝始為中原之大患。
  • 元960年,三佛齊國使臣來朝,及至東京汴梁,才知道今日中原已是大宋天下,駕坐紫宸殿中的新帝王乃是受禪登基的大宋皇帝趙匡胤。使臣將貢物進上,其中最為貴重的是一隻通天犀,犀中有紋,形如龍擎一蓋。宋太祖托犀在手,審視著犀中的紋路,卻發現這龍紋的形跡象極了一個篆體的宋字,心甚訝之,於是用這只犀角飾於革帶之上。
  • 行山下,北伐的大軍拔營回師。數日前,他們剛剛收復了瀛州、莫州,又克定了易州,正準備舉兵東向進取幽州之際,周世宗卻一夜病倒,不省人事,於是進取計劃只得放棄,北伐之師功敗垂成。此刻,士兵們士氣低落,軍將們憂心忡忡,這其中也包括了水陸都部署趙匡胤。他不時駐馬回望,一顧再顧。在他的身後,是太行山的北麓,向著東北方向蜿蜒而去。以這條山麓為界,其西北至東南分布著燕雲十六州。而十六州之北,則是契丹鐵騎無法越過半步的長城。自然這些都在趙匡胤的視野之外,而他此刻極儘目力所望見的,是如兵氣結成的陣雲,瀰漫在太行山上,終年不散。
  • 新邦初造,宋太祖刻碑立誓:不殺士大夫與上書言事人。誓碑蔽以黃幔,藏於太廟,立為家法。宋太宗登基,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將修文德以致治作為新政之重,上承太祖未竟之志,下開有宋太平氣象。而普天下的讀書人,更是生逢其時,得遇了一個屬於士大夫的時代。
  • 扶搖子站在太華山雲台峰頂,俯仰大千。其下,正值五代亂世,天下板蕩;其上則是景雲含彩,明星璀璨;其內,盡是五行布陣,太極演像;其外,更有汗漫之宇,希夷之境。所謂希夷者,聽之不聞是為希,視之不見是為夷,不過扶搖子卻於那希夷之境中,恍惚時見雲光鶴影,依稀可辨廣樂天音,而這些卻不是凡夫所能知曉的了。
  • 《逍遙游》寫大鵬「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又將「揹負青天」「而後乃今將圖南」。想來扶搖子以摶為名,圖南為字,亦懷大鵬之志,將做逍遙之遊。譬如此刻,扶搖子下山而去,如白雲之出太華,倏忽之間竟至潞州。
  • 西元988年,這一年是大宋太宗朝端拱元年。所以改年號為「端拱」,自然是為了追跡上古先王無為而天下治的聖功。新元新氣象,朝廷也剛剛任命了兩位新宰相,一位是開國元勳趙普,一位是後進新人呂蒙正。
  • 呂中說:燕薊不收則河北不固,河北不固,則河南不可高枕而臥。這句話道出了終始北宋的大患。中原人忘不了,沒有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契丹人的鐵騎曾長驅而入,直搗彼時仍是後晉都城的開封,而他們撤去時,所過之處盡為赤地,劫掠無遺。半個世紀過去後,中原已是大宋天下,但遼人窺覷中原之心卻一刻未忘,此外,大夏國亦雄起西北。然而無論是遼人或是西夏人都沒能再捲土重來,蓋因天祐大宋,遂有楊家將滿門忠烈,世代守衛邊疆,是為中原之藩籬。
  • 太宗朝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的陽春,東京城外的金明池綠波蕩漾,其南的瓊林苑亦是春意盎然,新舉進士們雲集苑中,他們剛剛通過了殿試,又趕赴天子賜宴,這真是普天下讀書人的莫大殊榮。此刻瓊林苑的春光若有十分,這些天子門生們則占盡了七分,他們個個意氣風發,明媚如早春。
  • 巴東之地有江,江邊有亭,名曰秋風。立於秋風亭上,一川江水橫亙目前,特別是在波平浪靜的時候,獨對遠水接天,久也不覺其單調。而在這秋風亭上,曾有一位年青人,憑欄而立,望著一葉孤舟,浮在為水氣與宿霧染青的江面上,從早至晚,脫口吟道:「遠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這位年青人,就是年方弱冠的巴東縣令寇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