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10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黃雲綜合報導)10月28日(週二)香港佔中「滿月」。當晚,金鐘舉行了「催淚滿月」紀念晚會,大批市民到場參與,現場再現雨傘浪潮。學聯再發公開信表示,港府未能如實反映香港民情,令香港人普遍失望,呼籲與中共總理李克強直接會面。
一個月前,數萬香港市民上街表達爭取真普選的訴求拉開佔中序幕,當天警方向示威人群投擲了87枚催淚彈;一個月後的10月28日,金鐘舉行了「催淚滿月」晚會,再次發出「我要真普選」的呼聲。市民帶來了各自的雨傘,有的傘面上貼著「我要真普選」的標語。
晚會開始後,學聯、學民思潮、佔中發起人等在台上高呼「民主不怕催淚彈,香港從此不一樣」的口號,並要市民打開雨傘,默站87秒,代表警方施放的87枚催淚彈。這87秒內,每個與會人士都高舉不同顏色的雨傘,築成了一大片傘浪。
香港學聯28日在公開信中說,港府應該在提交北京的報告當中要求收回8月31日決定。一國兩制本為一國之內,兩制分行,普選及改革應屬香港自治事務。但政府卻重申只能跟從北京意旨,未能如實反映香港民情,令香港人普遍失望。若然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當應直接接觸佔領區市民,與和平佔中、民間團體及立法會擁有否決權的泛民政黨等運動參與者直接交流對話。
學聯認為,如果要想讓談話取得成果,香港政府應該遞交一份報告給中共反映香港人對自由選舉的要求。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學聯要求會見中共總理李克強。
學聯回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公開信
林鄭月娥司長台鑒:
很高興上個星期有機會與司長及其他政府官員會面,增進互相瞭解。一周以來,我們反覆思量政府在會上提出的觀點,以及作出的建議,也從眾多的渠道,瞭解市民、同學及參與佔領運動者的反應和意見。
我們認為,政府提出遞交民情報告書予國務院,是向前走一步的嘗試,但政府從未澄清,這份報告是否對2016年立法會組成及2017年特首選舉辦法,能否產生真正的影響。我們期望政府能清晰交代,予以說明。
政府目前所說的理由,是政改方案須依從「人大常委決定」,但2004年人大釋法所指的「五部曲」中的第二步曲,只是說由人大常委對特首提出的報告作出「是否需要修改」的「確定」,並沒有說人大可以超越特首報告,代替政府向立法會訂定「如何修改」的內容。會談中我們就此已交換過意見。
政改當屬香港自治事務,所謂「香港問題,香港解決」,但政府卻重申只能跟從北京意旨,未能如實反映香港民情,令香港人普遍失望。自從人大作出831決議後,香港人表達了強烈的反對聲音。公民行動,至今未息。政府在與我們的會談中,提出向港澳辦就831決議提交民情報告,我們認為是一個政府修正錯誤的契機。政府應在報告中,如實反映香港人強烈要求人大修訂或撤回831決議的意願。
在會談中,政府亦提出設立多方對話平台,讓港人可以共商政改藍圖。惟會談之中,政府對此平台的討論範圍和職權等問題,交待含糊。我們強烈要求,此多方對話平台應該廣納具充分民意授權之代表,共商港政港事。確認此官民對話機制,應為實現公平的選舉,包含普及被選權和選舉權的制度(如公民提名),及在立法會廢除功能組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國兩制本為一國之內,兩制分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應秉持「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則,維護港人合理合法的權益。按基本法,本地政制早應漸次改革,達成普選。改革內容細節,亦應屬香港自治事務。可是政府每每誤判民情,耽誤改革,令社會深陷危機。我們認為政府今次應把握時機,以真正的魄力和承擔,正視當前香港身處危機困境,拿出誠意解決問題。而學生並非雨傘運動的唯一參與者,若然政府有誠意解決問題,當應直接接觸佔領區市民,與和平佔中、民間團體及立法會擁有否決權的泛民政黨等運動參與者直接交流對話。
如果政府認為基於各種困難,無法滿足上述要求,就像林鄭司長在上次會談結束前所說,「香港問題,未必能做到香港解決」,那我們懇請司長為我們安排,在最近將來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直接會面。我們身為莘莘學子,會克盡言責,向中央官員轉達和解釋香港真實民情,以及同學們、市民們落實一國兩制、追求實現真正普選的願望。
本會謹重申如下:
一) 學生與政府的第二輪對話,應以達成實質成果作前提。因此,政府應當承諾
(a) 特區政府向港澳辦提交的報告,必須包括港府要求人大常委撤回831決定的建議;
(b) 討論政改的多方平台,必須朝向訂立公平選舉辦法(包括公民提名等)及立法會選舉廢除功能組別的時間表及路線圖等。
二)如果港府無法對上述作出承諾,則懇請香港政府替我們安排,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及主理港澳事務的中央官員,直接與學生對話。
我們認為港府在報告內要求人大撤回決議,乃是其基本憲制責任,惟這絕不表示我們認同831決議可以維持原判,立法會容讓屈就框架的方案通過。政府目前的解決措施,絕未能對症下藥。司長若為香港謀福祉,解決方案切勿不著邊際,方能使政府重拾破碎誠信。
敬頌
秋祺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謹覆
二零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責任編輯:林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