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世界文明發展的歷史,原始文明總是伴隨著綠水清波的濱河誕生。古代希臘,文明燦爛:荷馬史詩,長卷浩繁,歌頌英雄的神奇偉業;人物雕塑,造像神奇,禮讚人體的健美雄偉。
希臘文明,光輝永垂,緣因半島環海。其東臨愛琴海,西瀕地中海;百川爭流,萬物生機勃發。南亞恆河,攜喜馬拉雅山脈的千古積雪,迎熱帶徐來的溫潤季風,水量充盈,綠色生命茂盛,成就了印度古文明的輝煌。尼羅河流經非洲東北,上流湖泊聚水,下流急灘懸瀑,河谷綠洲,迎來了古埃及文字曆法和藝術、科學的博大文明。洛陽地處「天下之中」,北枕黃河,大河水從天上來,奔騰東去。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盆地水草豐茂,伊洛鏶澗四水環流,晨露暮雨,草木蔥蘢。
河洛地區,是中華民族生息的搖籃,華夏文明肇始的福地;河洛地區創造的文化現象和留給我們的文化記憶,儼然為中華文明的源頭。根在河洛,水,亦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河出圖,洛出書,「河圖洛書」的傳說,是史前文明的曙光,表達了華夏先人審視宇宙,體悟人生的哲學思考,啟迪了炎黃子孫千秋萬代的人文智慧。
河圖洛書,文字初創;姓氏淵源,尋根河洛。中華文化,儒道釋理,淵藪開創,首傳弘揚,全在洛陽。觀天象,測地動,指南車,造紙術,中醫麻醉,雕版印刷,科技文明,花開洛陽。《詩經》源於洛,成於周;篆隸行草,洛陽集書法藝術之大成。糧帛之都,絲綢之路,洛陽開啟紡織經貿之起點。仰韶彩陶,色彩審美起步,陶藝三彩流麗,青銅造型莊重。吳帶當風,窮丹青之妙,吳道子道觀壁畫,依稀在目;李龜年琴韻笙簫,彷彿在耳。漢賦唐詩,文風大盛,洛陽紙貴;宮闕巍峨,曲逕通幽,洛陽名園甲天下。洛陽龍門,造像千萬,石窟藝術,已成世界文化遺產。花王牡丹,花波蕾濤,從洛陽出發,開遍南北西東……
洛陽文化風采,天下共譽,舉世無雙。在如此繽紛的文化現象面前,我們不禁呼喚:「魂兮歸來!」洛陽理應做出文化定位。我認為,以禮樂文化為核心的周文化,應是河洛文化的靈魂,洛陽與周文化同位。禮樂文化,是中華民族人格尊嚴意識的覺醒,幾千年來,已成中華兒女的民族心理。中華文明,從堯舜禪讓,舉有德者為王的安邦傳說,到儒家仁政愛民的治國理想,承前啟後,當數週公集大成的禮樂文化。周公在洛陽攝政六年,功業顯赫。《尚書大傳》云: 「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伐殷,三年踐奄,四年健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繼承文王、武王之志,平定武庚、三監之亂,開疆闢土,地大物博,封建諸侯。周道四通八達,周禮天下歸心,奠定了中國歷史上八百年壽祚的大周王朝。
周公是中華大一統版圖的奠基者和開拓者。周公在洛陽制禮作樂,幾千年來,為中華以德理政,造福百姓,建樹民族心理和民俗民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白駒過隙,時代風雲變幻,一次次權力紛爭的干擾,周公與禮樂文化,也曾面臨被淡化、曲解乃至毀棄的遭遇。
歷代史書記載,均尊周公為儒學的創始人:稱周公為「先聖」,稱孔子為「先師」;稱周公為「文憲王」,學派的領袖人物,稱孔子為「文宣王」,學派的宣講導師。《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漢時郡縣「皆祭聖師周公、孔子。」《舊唐書•禮儀志》也有類似的記載,唐時「依令,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高宗辭世後,武後臨朝,自許周人之後,以崇尚周公之治自褒,在洛陽,廢李唐天下為武周天下,頌周聖德,為奪權張目。唐玄宗李隆基當政後,重振李唐威嚴,反對武後「改唐為周」,大力「廢周正唐」,殃及周公。周公的神聖地位淡化,玄宗傳旨曰: 「弘我王化,在乎儒術,孰能發揮此道,啟迪含靈,則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夫子者也。」 並下詔全國,把儒學「先聖」的尊位,由周公改為孔子,各級學校,只祭孔子,不祭周公,規定以此「宜補墜典,永作成式」。宋明以降,歷代皆遵唐玄宗的定式照辦。在李唐武周的皇權爭奪中,周公的政治地位和元聖形象,悄然淡出。不過,以孔子為「至聖」的儒學,歷朝歷代,儘管關注的領域有別,王道理想未行,禮樂文化的德政精神,始終是限制絕對君權的最重要的力量。
隨著時代文明的發展,工業文明出現,民主自由的人權意識啟動。中華封閉,國運危亡,敗落景象紛呈。接受西方現代文明理念的中國啟蒙精英,深恨傳統積習深重,憂國心切,倉促揮戈,竟指儒學為專制的靈魂,皇權的幫凶。「打倒孔家店!」 旋成「五四」 運動風行的口號。「五四」時期的文化先哲,為推動祖國富強,進入世界現代化的大潮,吶喊改造國民性,宣傳科學民主,清除奴隸心理,改變冷漠世態,極盡心力。當然,在對儒家的批判中,也有率性縱情偏激之處,多有失語。「五四」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後來,甚至在當時,就不斷有糾謬和反思的言論。
對禮樂文化最荒謬的政治攻訐和學術誣陷,則是在「十年浩劫」的狂濤惡浪之中。批判的鋒芒指向孔子終身實踐的「克己復禮」,誣蔑孔子穩定社會秩序的道德倡導,是為了鞏固奴隸主血腥的罪惡統治,這正是是非顛倒,善惡顛倒,美醜顛倒。對禮樂文化的批判,是對中華民族人心的敗壞。重振禮樂文化的原創精神,闡析禮樂文化的人文本質,落實禮樂文化的實踐品格,以科學民主的現代意識,提升禮樂文化的人文情懷,在政治文明進程中,完成從臣民到公民的人格轉化,應該是當代文化人乃至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文明建設中重放異彩,成為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和追求目標。
責任編輯﹕澤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