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2年07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尹婉採訪報導)2012年7月15日星期日下午,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女士首次與底特律交響樂團合作,在美國底特律市費雪音樂中心(Max M. Fisher Music Center)給底特律觀眾帶來了一場動人心弦的音樂盛會。
吳蠻首先表演了獨奏 – 大型琵琶武曲《十面埋伏》。當雄偉激昂的《十面埋伏》樂曲在空中回蕩時,觀眾們屏住呼吸、全神貫注。仿佛時空逆轉,一幅西元前202年楚漢雙方決戰於烏江的古戰場畫面呈現在人們眼前。只見吳蠻雙目緊閉,手在琴面上迅速彈動,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之中。
之後,吳蠻與底特律交響樂團一起演奏了由美國作曲家Lou Harrison專門為她寫的的“琵琶協奏曲”。這是一首輕鬆愉快的東西方合璧的曲子,包括擊打琵琶琴面的段落,有點中東和南亞音樂的味道。吳蠻與樂團指揮配合默契,東方悠悠的琵琶聲與西方的交響曲渾然一體,觀眾們隨著節拍搖頭晃腦,全場都充滿了悠然自得的愉悅氣氛。當樂曲慢慢停下來時,現場一片寂靜。忽然掌聲驟起,觀眾們起立為吳蠻的成功演出表示衷心地感謝。
演出結束後,本報記者在後臺採訪了吳蠻女士。
記者:你對中國音樂的理解是什麼?
吳蠻:中國文人的音樂有比較深刻的精神內涵。中國的古曲與宗教有關,與佛教、道教有關聯。不僅僅為了娛樂。比方說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月兒高”的標題都是富有詩意的。音樂描述的東西非常細膩,反應人內心的感受,不是來了跳舞的。中國音樂與南美音樂和非洲音樂的區別就在這裏。他們的音樂一上來就可以讓人扭了。但是,中國音樂,觀眾一定要坐下來,安靜地欣賞。我自己演奏時,有時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音樂有不同的層次,中國音樂的是心靈的層次。我覺得這是中國傳統音樂的精髓。
記者:能否談談中國傳統音樂和如何保持傳統音樂?
吳蠻:中國傳統音樂流失的很厲害。做為音樂人來講,覺得很可惜。前幾年我一直去中國農村去尋根。雖然我是學傳統音樂,但是是在城市裏長大的,而且是在音樂學院裏訓練出來的,所以,覺得自己很閉塞。人家問起什麼是中國音樂,到底有多豐富,覺得很難回答。
前幾年,我一直去中國北方農村,採訪一些道教音樂儀式,看一些陝西農村皮影戲。道教音樂有上千年的歷史,道教吹打非常豐富。我花了很多時間參與他們的白式(人去世後舉行的白喜儀式)。
白式音樂很豐富,什麼時間演奏什麼套曲,怎麼樣吹,為什麼在這邊吹,為什麼在屋裏,為什麼在屋外,去那個方向,都很有講究。比如,早上,我們6點就要去有人去世的人家。早上就要做儀式。早上的音樂比較平穩,慢慢地,開始哭了,演奏的又是一種音樂。到了下午,人已經送出去了,就開始歡樂起來。還是一種喜事嘛,音樂中有許多喜性的成分。村裏的人很高興,就像過節一樣,大家都喊:“再來一個。”到了晚上,音樂又回到平靜。吹打樂演奏者跟著棺材走。人去世葬在西北角,演奏者跟著吹,然後做陰陽八卦的儀式。舉行這些儀式是為了超度去世的人,音樂在其中起了幫助超度的功能。這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這樣的音樂如果消失了,我覺得很可惜。傳統音樂不僅是音樂,也是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與舞臺音樂的概念是不一樣的。這些藝人,平時就是農民,音樂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只要有人去世了,就有人請他們去辦喪事。這種手藝只傳給家中的男丁。但是,他們的兒子孫子都不願意學習這種技能了,因為不賺錢。現在年輕人不要舉行這些儀式,也不相信超度不超度的。這種傳統文化現在丟失了。所以,我做了一部記錄片記錄這些傳統音樂,我去採訪這些傳統藝人,去介紹這些傳統音樂。想把這樣的音樂流傳下來。該片今年將要出來。
吳蠻簡介: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吳蠻是介紹中國音樂的大使。吳蠻出生在西子湖畔,父親是畫家。儘管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全面摧殘,但在父母的幫助下,吳蠻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學習詩、畫和琴。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中國的傳統文化就在她的生命中紮下了根。1977年,12歲的吳蠻,從五百多人的琵琶考生中脫穎而出,以全國琵琶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附中。1987年,22歲的吳蠻成為中國第一位琵琶碩士生。從1990年來美國到現在,吳蠻從社區義演一步一步走進了美國白宮、歐洲皇室和西方古典音樂殿堂。
近年來,吳蠻致力於將中國民間音樂介紹到西方。多次回國研究農村音樂,並拍紀錄片記錄在農村尚存的民間音樂。2009年,吳蠻將山西農村的三十位農民音樂家請到紐約卡耐基中心與她同台演出; 2012年3月,吳蠻與臺灣原住居民音樂家在臺北國家音樂廳一起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