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tvsmo.com

投入偏鄉醫療 陳維熊樂在志工

人氣: 1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1日報導】志工台灣系列報導 (中央社記者陳家瑜台北31日電) 「服務並不是一個需要被歌頌的美德,而是本來就存在你我心中、我們每個人都有的天性。」8年多來,醫師陳維熊投入偏鄉志工服務,認為自己只是「在做該做的事」。

2004年,因緣際會下,陽明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維熊與哈佛大學教授蕭慶倫前往中國大陸貴州、陜西試辦農村醫療保險,親眼見到當地物資匱乏,在他心裡留下極大震撼;隔年,他帶領幾名學生回到陝西鐵廠村,走過泥濘的道路,替當地居民看診,也開啟8年海外服務之旅。

印度、尼泊爾、中國大陸、菲律賓和非洲都有陳維熊和其他醫師、學生足跡,他們在海外偏鄉為數以千計民眾提供義診和衛教服務。

儘管在陳維熊眼中,他與海外服務團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事」,例如替當地居民看牙齒、皮膚、眼睛,教小朋友如何刷牙、洗手、維持環境整潔,幫助居民建立自營式保健室,並訓練當地老師、年紀較長的學生擔任「小幫手」,處理常見的破皮、燙傷等問題;但他說,這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對醫療環境落後的居民來說卻非常重要,因此他們願意「日復一日來做」。

講話不疾不徐、語帶感性的的陳維熊,回憶學生時期,曾參與原住民部落服務工作;他說,當時的經驗帶給他的影響,遠比課堂上學到的還多,也因此,當陽明海外服務展開後,他開始思索,「為什麼不能把這麼重要、對一個人生命可能有深遠影響的活動,融入正式課程?」

在他的努力下,自2007年開始,陽明大學醫學系六年級生可選擇到海外或台灣偏遠地區實習1個月,並修得4學分,去年共99名學生報名,對陳維熊來說,他多年夢想終於實現。

但海外服務經驗,也讓陳維熊深刻體會到,自己和學生才是收穫最多的人。

他舉例,曾有名學生在印度北部拉達克,給了一名4歲孤兒一包餅乾,沒想到小孩只拿了一片餅乾,就把剩下的分享給周圍的人,讓學生感動不已。

還有一次,一名學生在南印度,問了隨行當翻譯的兩名小喇嘛「誰的功課比較好?」沒想到小喇嘛竟不解地看著學生,反問「為什麼要比較?」因為對他們來說,兩個人一樣認真,為什麼要分誰比誰好?

陳維熊說,海外服務工作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但這些經歷都是最寶貴的學習機會;他舉例,2010年拉達克遇上世紀大洪水,陽明是唯一在地海外服務團,他和學生在荒野用降落傘當帳棚,臨時搭起一個救護站,貼上學生紅色T恤剪成的十字標誌,沒想到當地的法國、英國、瑞士、西班牙等國醫護人員全都過來幫忙,把一袋袋向觀光客募集來的藥品交到他們手上,「結果要離開時的藥物,比去的時候還多。」讓陳維熊和學生當下體會愛心無國界的真諦。

對於海外服務,陳維熊有許多省思,他常告誡學生,不要抱著拯救世界的心態參加服務團。「抱著一個從上往下看、我是施予者、你是被施予者的心態,這是不正確的。」他告訴學生,應該要抱著謙卑的心去學習,才能成長。

因為這個體悟,他要求學生必須在出發前,花6個月時間,不只準備海外用的課程講義,也安靜自己的心,省思自己為什麼要走上這條路?為什麼要當醫生?

而陳維熊身後支持他最大的力量是太太、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盧瑞芬;陳維熊回憶,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他立即打電話給太太,說他要去災區,太太只問,「要去多久?」當他回答不知道時,太太只說,「好,你去;家裡我會照顧。」

問及從事服務工作最大的困難,同時要教書、看診、推動服務工作,時間永遠不夠用的陳維熊感慨地說,就是要犧牲陪太太和3個兒子的時間;不過他笑說,16歲的大兒子已跟他說,有機會想跟爸爸去海外看看。

走過許多國家,54歲的陳維熊表示,自己時常在想,能為台灣做些什麼?

2010年起,他走進偏遠的東部地區,投入深耕教育,在過去一年逐漸開花結果;今年,陽明大學已與羅東聖母醫院、護專和一位善心企業人士簽約,每年遴選40名東部國中畢業生至聖母護專就讀,培養偏鄉學生一技之長。

提到10年將有400名學生受惠,陳維熊難掩興奮之情,說教育才能長遠改變一切。

學生5年的學雜費和生活費全免,唯一要求是成績必須達到最低標準,日後工作時,每月需回饋薪水的5%,幫助更多偏鄉學生就學。

永遠停不下來的陳維熊說,下一步,他還希望能與技職學校合作,讓對餐飲或其他專業有興趣的學生,也能靠自己的努力,獨當一面,「這才是真正幫助他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