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寧:知足者富

──說說投資者的人生觀

劉軍寧

人氣 65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9月06日訊】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曹雪芹:《好了歌》

人生觀向來是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投資者的人生觀也應該是投資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關投資者人生觀議題中,一個很有職業特色的問題就是:賺錢賺到何時休?賺到多少算盡頭?投資者應該為自己通過投資獲得的財富設個上限封個頂嗎?

主張封頂的人士認為,投資賺錢是個沒完沒了的事,賺到差不多就該收手了。錢夠花就行了,總不能太貪婪以至於把一輩子都花在無休止地積攢財富上吧?比如,曹雪芹先生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好了歌》中就含蓄地表達了這種看法。但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從未就人一生中賺錢上限的金額達成一致。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時代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等,大家對「賺錢賺到何時休,賺到多少算盡頭」這樣問題的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

為瞭解決這個難題,哲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有彈性的、更有精神含量的標準。比如,具有保守思想的中國哲學家老子認為:「知足者富!」(《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在美國,影響了無數後來投資者的財富觀念的政治家、思想家本傑明‧富蘭克林認為,知滿足使窮人富有,不知滿足使富人貧窮。(Content makes poor men rich; discontent makes rich men poor.)這兩位先賢的看法可以說是不約而同。

然而,對知足者富,應該如何理解呢?難道知足就能導致富足?若真是如此,窮人們做到了知足,那他們就變成富人了嗎?我想,此非老子與富蘭克林的本意。知足相當於設定一個度量財富的精神尺度。如果沒有這樣的尺度,當然就無法衡量自己是否富足。而且這個尺子完全由自己為自己定製,自己來衡量自己,自己為自己得出結論。就是說,一個人的滿足不能導致另一個人的富足,更不能由別人說了算。只有自己才能斷定自己是否滿足,自己才能斷定自己是否富足。當一個人自己設定了富足的尺度之後,他就知道賺錢賺到何種程度才算富足。沒有知足這個尺度,不論賺了多少錢,都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富足。有了知足這個尺度,即便是窮人,他也能預先知道自己的財富積累到何種程度,就算富足。不僅如此,在老子與富蘭克林那裡,富足有兩層涵義。一層是狹義的,特指金錢、物質財富,所謂金玉滿堂;另一層是廣義的,這樣的富足,還包括,健康、快樂、和睦、幸福、滿足感與成就感、天賦與才幹、經驗與見識、聰明與智慧等等。這種富足表現為,精神的富有,心靈的充盈,生命的快樂。按照富足的第二層涵義,一些富人可能很貧困,他們沒有時間,沒有快樂,心中空虛,夫妻反目,兄弟冷戰,整天生活在惶恐與焦慮之中。一些窮人可能很富有,他們安貧樂道,孜孜於自己的追求。所以,無怪乎,老子與富蘭克林都說,知足與富有高度相關。

問題到此並沒有結束。假如一個投資者是上述第一層和第二層意義上都是富足的,像那些成功的價值投資大師那樣,他們也很知足,那麼,他們該幹什麼呢?他們應該金盆洗手告老還鄉嗎?知足意味著休止、收手嗎?

我覺得,對「賺錢賺到何時休?賺到多少算盡頭?」這樣的問題,應該區別對待。對那些不以投資為志業的人,僅僅為取得財務自由而賺錢的人,他們不妨為自己設一個彈性的上限。在自己的財富觸及或超過這個上限後,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和興趣投入到自己的志業和真正的愛好上去。

對於那些以投資為志業的人,他們絕不應該為自己的成就封頂,因而也絕不應該為自己的投資成果設置上限。對有成就的職業投資者來說,實現金錢上的富有早就不是他們的目標了,他們還要取得第二層面的富有,那就是要有成就感。

保守主義喜歡任何能夠持之以久的事業。當對財富的追求變成對成就的追求的時候,這種追求就變成了恆久的追求。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道德經‧第三十三章》)要把價值投資確立為自己所追求的事業,那就必須行之以誠,持之以久,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投資事業中去。

所以,一些價值投資者的座右銘是:永不退休。猶太拉比丹尼爾‧拉平說,希伯來語中沒有「退休」這個詞。一些極其執著的價值投資者甚至詼諧地把自己的退休日期定在自己離世之後的若干年。保守主義者主張,對政治家在權力職位上應該「限任」,價值投資者應該為投資工作「終身」!

相關新聞
劉軍寧:財富的秘密配方
劉軍寧:金錢的精神本質
劉軍寧:歷史,作為自由的故事!
劉軍寧:強權不是答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