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金穗獎首獎的光環加身,王承洋彷彿仍是當年那個拿漫畫給同學看、愛說故事的男孩,歷經許多峰迴路轉的歷練及一連串對夢想的苦苦追尋,他說故事的渴望絲毫未減。
談起電影,剛以《生日願望》獲得第卅三屆金穗獎首獎的導演王承洋靦腆的說:「我還很資淺啦!」金穗獎雖不如金馬獎等其他「金字輩」的獎項有名,但對台灣電影界而言卻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重要獎項。
《生日願望》成功奪得金穗獎首獎、最佳女主角
創立於1978年,金穗獎目的是為了鼓勵非商業性電影工作人員,期間催生了許多台灣的重量級導演,包含李安、蔡明亮、魏德聖、柯一正等。
頂著奪獎的光環,王承洋卻仍一如既往的謙遜:「得獎對我影響不大,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能量到哪裡。」他想了想,又笑著說:「或許因為我是個遊子吧!每天都要面對很多務實的問題,比如下個月房租有沒有錢繳?」
拍片,為了更完整的說故事
王承洋會走入電影,有著一個曲折的過程。每當談起這段經歷,王承洋都會表示對家人的感謝。他說:「問每個導演為什麼要拍電影,大家都會說是興趣,但最主要的是我的家人、朋友真的很支持我。」
王承洋出生在被稱為「黑鮪魚故鄉」的屏東東港漁村,祖父是漁民、爸爸是國中教師。王承洋是家裡的二兒子,沒有背負長輩對長子的期望,也沒有么子的寵愛,他的童年「很自由」,常常跟著漁村中的長者在村裡四處遊玩,這段童年經驗也成為王承洋日後拍攝《光之夏》的靈感來源。
在這樣的純真懵懂中,王承洋天生是一個喜歡說故事的人。他回憶:「幼稚園的時候,我就很喜歡畫畫,這些畫畫都是有故事的。到了小一、小二的時候,我會偷偷在作業簿後面,畫好幾格的漫畫,講故事給旁邊的小朋友聽。」
王承洋走向電影的過程,卻不是那麼順理成章。王承洋表示,自己求學的過程並不連貫,都穿插著幾年工作的歷練。然而,這些闖進電影前的跌跌撞撞,卻磨滅不了他想說故事的熱情。王承洋說:「專科畢業以後,我先去當兵、當平面攝影師,然後才念大學,大學畢業後也是先工作才念研究所,其實我真正開始學電影,已經超過三十歲了。」
在他當平面攝影師時,總愛把照片組合成一格格的動態或概念。那個時候,他就發現自己還有東西想要說,才萌發了想要拍電影的想法。「平面攝影是把一個人的人生凝固起來,只能從照片中去往回推人物的過去,」王承洋解釋:「電影卻有聲音、走位,可以講更多。」
飄零遊子,在大都會中懷舊
回顧整個踏入電影的過程,王承洋充滿感恩的放慢了語調說:「我很幸運,家人讓我可以選擇一個很單純的東西,就是擇其所愛。」
依靠家人的支持,以及對電影的嚮往,王承洋在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後,工作數年,又北上就讀台北藝術大電影創作研究所,在那裡,王承洋的人生面臨了一個巨大的扭轉。
「八年前,我知道要拍電影就一定要來台北!」然而,台北這個吞吐了龐大人群的大城市,卻讓在屏東長大的王承洋很陌生。「剛到台北時,我覺得好怪,」王承洋說:「在捷運站裡,大家都被人群往前推著走,沒有人會回頭。」
那個時候的王承洋,遠離了家人,也遠離了熟悉的朋友,獨自居住在租來的處所,除了唸書、上課,為了籌措學費、生活費,還得去適應充滿競爭的環境,以接攝影的案子維生。
來到這個陌生城市的王承洋,就像一個飄零的遊子,急著去尋找跟自己故鄉的聯繫。王承洋說:「剛到台北的時候,我很喜歡去拍老舊的陽台、水塔等,雖然這些可能對市容有影響,但我卻覺得熟悉。」
刻劃人性,現實與親情的拉扯
就在這種孤獨、陌生的環境裡,王承洋寫出了《光之夏》、《生日願望》這兩支日後頗受好評的短片劇本。「這兩個故事,都是我剛來台北時寫的。那個時候,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覺是,我一直在努力的適應大環境。如果換在南部,一定會寫出不同的故事。」王承洋表示。
《光之夏》是一個現實環境裡面的「親情」故事,創作靈感來源於王承洋自己的童年時光。片中講述了七歲的小主角阿宏,到鄉下阿嬤家居住所發展出來的一段故事。劇中的阿宏,是個渴望學鋼琴的孩子。為了阿宏,慈祥的阿嬤找來鋼琴老師,並硬著頭皮跟村中有錢有勢的民意代表借鋼琴來練習,最後,由於現實的因素,阿宏放棄了夢想,不再繼續習琴之路。
王承洋還刻意為《光之夏》加進了一些奇幻的元素,創造了只有阿宏才能看到的「海伯」、「毛毛人」,隨著阿宏的長大,他也漸漸看不見這些大人無法看見的人物。「劇中的海伯、毛毛人,被我稱為天使。」王承洋說,阿宏漸漸看不到那些奇幻的人物,就好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小孩,因為環境、成長、社會化,這個小孩就會慢慢消失。他說:「那是每個人都要走的路。不過,或許我們到老年,又會跟那個小孩見面了。」
《生日願望》則是一部悲劇,描述父母在視障的小妹生日當天空難身亡,女主角王湘涵,在劇中飾演因獲知父母意外去世,但為了讓視障妹妹過個完美的生日,因此極力掩蓋父母雙亡的事實,但卻與其他家庭成員產生衝突。「我一直想要呈現人性不同面向的真實,」王承洋說:「《生日願望》想要表示的是現實就是不夠美好,每個人只能把握當下。」
體驗、實習,讓演員融入角色
「真實」是王承洋在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追求,因此他對演員的選角、前置也有特殊的堅持。王承洋說,他希望至少讓自己、讓觀眾在觀看時,能「短暫的相信」鏡頭中呈現的是真實的。他解釋:「比如兩個人要演兄弟,不是靠你叫我哥哥,我叫你弟弟,才知道兩個人的關係,應該是鏡頭一擺,就知道兩個人是兄弟。我用這個標準往前推,就知道要做多少前置。」
《光之夏》的主角阿宏,就是他在捷運上「選」出來的。王承洋說,當劇本完成以後,他就在捷運淡水線上觀察來來往往的孩子,於是他發現了「阿宏」。
「我發現他很有戲感。」王承洋說:「他跟弟弟坐在一起,沒有講話,自己在想事情。那種感覺,很像劇本中那個小孩獨處的狀況。」「等到真的要開拍,我又試了很多童星,但總覺得少了什麼,一直到開拍前十天,我突然想起那個阿宏,剛好拍的時候是孩子的假期,他爸媽也很願意讓他嘗試一下。」
「我知道資深的演員可以讓導演很放心,不過反過來,如果挑一些新演員或素人演員,也會在過程中有不同的收穫,所以在《光之夏》中,我就要挑戰自己,運用動物、小孩素人演員。」王承洋說。
但是,運用素人演員會有很多困難。王承洋說,當阿宏拍攝第一個鏡頭時,需要帶有一點點悲傷。他跟阿宏說:「阿宏,等一下要有一點點悲傷喔!」阿宏卻回答:「承洋哥哥,我今天很開心呀!為什麼要悲傷?」
於是,王承洋只得為阿宏編了另外一個「兒童版的劇本」,讓阿宏用他能理解的方式來演出。王承洋笑著說:「那是一個『甲蟲與動物的故事』,跟原本劇情都不一樣了。」
在《生日願望》中,為了追求真實感,王承洋也刻意讓劇中人物的名字跟演員一樣,並安排演員開拍前每週末下午要聚會,談談自己的夢與喜好,並唱自己喜歡的歌給大家聽、即興演戲等。王承洋說:「現在想起來,那些活動很像團體諮商,不過當時只想讓演員像一家人。」
由於《生日願望》中視障的小妹才八歲,王承洋說:「我們在生命裡可能從來沒有照顧過一個八歲的小女孩,我希望他們去體會跟一個八歲小女孩生活,會遇到什麼?」
因此,拍片過程中,王承洋特別安排演員們到養老院「實習」。此外,也讓演員到宜蘭渡假,過著真實的「家庭生活」。王承洋說:「在宜蘭的那兩天,我們都不介入,讓姊姊湘涵、哥哥柏傑,去帶他們『一家人』的活動。」
最終演員細膩的表現,終於讓《生日願望》一舉奪下了第卅三屆金穗獎首獎、最佳女主角獎。
永遠的說故事男孩
在我眼前,王承洋彷彿仍像是當年那個拿漫畫給同學看、愛說故事的男孩,歷經過這麼多峰迴路轉的歷練以及一連串對夢想的苦苦追尋,他說故事的渴望絲毫未減。
談起自己的下一步片,王承洋表示還有許多想要嘗試、挑戰的題材:「像是長片、驚悚片、通俗劇,我都想要嘗試,因為我覺得那也都是在講人性。」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