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在中國學習在美國成名

費城交響樂團首席大提琴家 倪海葉

全身心展現藝術精神
潘美玲
font print 人氣: 75
【字號】    
   標籤: tags: ,

4歲開始隨著音樂家母親學習小提琴迄今,熱愛古典音樂的倪海葉從未放鬆每天的練習。音樂讓她每天24小時,一周7天都保持振奮;音樂讓她整年忙碌,每週演奏4場音樂會,每年有一百多場,另有歐洲巡演和個人演出。「演出很多,但我很享受!」

《從毛到莫札特》曾獲得1980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廣受好評的影片,記錄了當代一些最傑出的古典音樂家到紅色中國舉辦大師授課班,衝擊了毛時代遺留的禁錮。這些西方大師們為這個幅員遼闊、不乏極富音樂才華之人,但人性被壓抑的國家注入了生命的活力。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評論該紀錄片說:「它榮獲了一個奧斯卡獎……但它值得獲兩個獎——第二個獎是它讓你感到作為一個人是多麼的美好。」

在上世紀70和80年代,像艾薩克.史坦(Isaac Stern)、拉度.魯普(Radu Lupu),阿爾.派瑞索(Aldo Parisot)和莫里斯.詹德隆(Maurice Gendron)這些傑出的古典音樂家對中國做了歷史性的訪問。他們不僅改變了這個國家對文化和藝術的認識,也激勵了中國音樂家們從此走出國門,成為國際明星,並進入西方十大交響樂團。

來自上海的倪海葉是當年參加大師授課班的音樂家之一。她出身於書香門第,父親倪敦祥是工程師,母親陸筱芳是原上海電影樂團(現上海愛樂樂團)的大提琴演奏家。倪海葉的祖父倪尚達曾就讀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是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和無線電教育的先驅。倪海葉從小受父母的薰陶,非常喜愛音樂,在母親的指導下,她4歲開始學小提琴,7歲改學大提琴。

倪海葉現在是費城交響樂團的首席大提琴家,曾被《弦樂》(Strings)雜誌作為封面故事報導,並被譽為值得關注的大提琴家(The Cellist to Watch),還與馬友友一起被收入《21世紀的大提琴家》(21st-Century Cellists)一書。

在費城交響樂團所在地——金默表演藝術中心(Kimmel Center),倪海葉接受了記者專訪。

與音樂大師結緣

倪海葉還記得1984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第一次見到著名外國音樂家時的情形。當時文革動亂後剛對外開放,外國遊人極少。從幾千個優秀的音樂學生中,她被挑選出來在西方著名音樂家的大師班上表演。這對一個12歲的小女孩來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非常緊張和害怕。」她回憶起在由二十世紀法國最偉大的大提琴家莫里斯.詹德隆舉辦的大師班上的一件趣事,「我記得莫里斯通過翻譯告訴我把頭抬高一點,而不要朝下盯著樂器。我就把頭抬得很高,逗得每個人都大笑。他們覺得很有趣。」但對年輕的倪海葉來說卻不是那麼輕鬆。她非常嚴肅認真,渴望學到真正的古典音樂,從7歲起就已經學了很多演奏大提琴的技巧。但是樂器畢竟只是一個工具,一個達到目標的工具。

那時她在彷徨,在琢磨,哪裡是目標?怎樣才能達到目標?她在中國最好的音樂學院所接受的教育,無法提供她答案。在文革時,西方樂器和管弦樂被用來演奏歌頌中國共產黨的戲劇。毛澤東及共產黨戰士、農民和革命同志的故事對音樂學生來說比莫札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生活、軼事和樂譜更為熟悉。

年僅12歲的倪海葉,其技藝已經讓世界著名的鋼琴演奏家拉度.魯普印象深刻。二十多年後,仍在紐約愛樂樂團的拉度.魯普還記得她。倪海葉說:「當拉度.魯普1984年訪問中國的時候我和他一起演奏過。二十多年後,我的一個同事告訴我,他在紐約見到了拉度.魯普,他還向同事打聽我在哪裡。」

倪海葉現在是美國五大交響樂團之一的首席大提琴家,擁有許多值得驕傲的成就,在年輕時就已擁有一個燦爛的音樂生涯。

在美國成名

倪海葉在1991年於紐約林肯中心愛麗絲塔莉廳(Lincoln Center’s Alice Tully Hall)的處女秀上嶄露頭角。她是著名的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Naumburg International Cello Competition)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等獎獲得者。

2001年倪海葉榮獲林肯中心聲望卓著的「艾弗里.費雪職業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她是當年四個獲獎者之一,並得到紐約愛樂樂團七年聘用(1999年到2006年)。她的演奏被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ational Public Radio)在全美廣泛播放。

作為一個獨奏家和錄音藝術家,倪海葉曾出現在世界許多著名交響樂團,包括芝加哥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休斯頓交響樂團、丹麥的歐登塞(Odense)交響樂團、芬蘭廣播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室內交響樂團。她協奏曲生涯的一個巔峰是在美國十四個城市的巡迴演出,並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星期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電視節目跟蹤報導。

音樂教育中西加成

猶如命中注定,倪海葉的名字——大海上漂浮的一片樹葉,預示著她的音樂生涯始於中國,然後橫跨遙遠距離和兩種文化差異的大洋落根於美國。

倪海葉說,父母是促成她成功的最重要原因,在出生之前她就已經接觸到了古典音樂。「我母親熱愛古典音樂,當她懷孕不久就用舊式留聲機播放古典音樂給我聽。那時我們住在一個很小的公寓樓裡,當時中國家庭播放巴赫和貝多芬的古典音樂是極其稀有的事情。」

媽媽陸筱芳是倪海葉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老師。在媽媽的指導下,她4歲開始學小提琴,7歲改學大提琴。她的課本是媽媽手寫的,「媽媽從朋友那裡借來樂譜,手抄下來給我學。她教我視奏和基本功,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她非常熱愛(古典)音樂,想讓我有機會學習。」

倪海葉的父親倪敦祥是一個科學家,他支持太太的努力。作為第一批來到美國的中國交換學者,他於1985年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之後不久,他們夫妻決定在美國永久定居下來。「他們想給我提供一個他們自己所不曾有的機會。」而在共產黨佔據中國之前,倪海葉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的爺爺曾擁有這樣的機會。在美國永久定居,對倪海葉的父母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決定。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放棄在中國已成就的一切,在一個陌生的國家從零開始奮鬥。

倪海葉還記得她13歲剛到美國時所經歷的文化震撼,「第一年非常艱難,是我一生中最困難的一年。」她當時幾乎不懂英語,不知如何吃生蔬菜(沙拉)。「在中國,我吃的所有食物都是煮過的。」倪海葉說,她不能想像如果她獨自在美國而沒有父母在身邊會是什麼樣。來美一個月後,倪海葉去舊金山音樂學院試鏡。老師帶她去一個大提琴節。在那裡,許多學大提琴的學生們在一起演奏,玩得很開心。「我很膽小,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吃不慣那裡的食物。所以,我就把自己關在一個房間裡練習了一個星期。我的老師非常感動,她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刻苦的學生。因此,他們錄取了我,並給了我獎學金。」

事實證明,倪海葉的老師判斷是正確的。她師從艾琳.夏普(Irene Sharp),成為舊金山音樂學院的優秀學生,18歲時成為在紐約舉行的、著名的瑙姆堡國際大提琴比賽有史以來最年輕的一等獎獲得者。「那是我第一次參加一個如此著名的國際比賽。我準備了很多曲目,有些是非常難的。我自己在想:『只管做,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結果我得了一等獎,後來在林肯中心愛麗絲塔莉廳舉辦了我的首次演出。」倪海葉咯咯地笑著說:「兩年後,我來到紐約的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遠離住在舊金山的父母,獨自一人享受著自由,這讓我很激動。」她已不再是那個膽怯、害羞,把自己關在旅館房間裡獨自練習的女孩了。從茱莉亞音樂學院畢業後,倪海葉直接進入了林肯中心室內音樂協會(Chamber Music Society)的明星學生項目,這為她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並為後來受聘紐約愛樂樂團創造了條件。

倪海葉自認為是一個喜歡交際的人,她說與其他音樂家在一起工作是最好的學習經歷。「和其他音樂家在一起工作,無論是排練、討論,還是傾聽他們的音樂理念,都讓我學到了很多如何演奏的東西。我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海綿,在吸收著奇妙的果汁。與其他音樂家在一起工作時,我們互相激勵。」

音樂之外,還是音樂!

提及在中國和美國所經歷的音樂教育的不同,倪海葉說在中國強調技藝,即怎樣演奏樂器;而在美國更注重表達個人的思想,尋找自己的個性,即怎樣演奏音樂。她說,好的音樂家必須同時具有高超的技藝和鮮明的個性。在一個自由被壓制的社會裡,要想二者兼有很難做到。沒有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自由,樂器將失去承載它的靈魂,然而這是音樂賴以飛翔所必須的。

倪海葉說她非常感激父母給她創造的機會,使她的音樂事業高高飛翔。「能夠沉浸於貝多芬、莫札特、布拉姆斯的偉大作品裡是很受啟發的。這些傑作所表達的精神每天都伴隨著你,使你成為更好的人。」倪海葉相信古典音樂是一種超越了最新時尚的藝術昇華,「有實質的東西就會長存。它是經歷了反覆試驗和不斷摸索,從而提煉出最好的。這就使它偉大和長存。」

至於音樂以外的興趣,倪海葉說:「還是音樂!我不得不作出特別的努力才能找到比音樂更有趣的事情。」不參加音樂會表演時,她常與費城交響樂團的同事們一起演奏音樂。「我每天與他們見面,有太多的曲目要演奏。我們在一起非常愉快。音樂讓我每天24小時,一周7天都保持振奮,直到手臂發痠。」倪海葉笑著說。音樂讓倪海葉整年忙碌,「我們(費城交響樂團)每週演奏四場音樂會,每年有一百多場,另外還有歐洲巡演和我自己的演出。演出很多,但我很享受。」怎樣才能使每場演出都能令自己和觀眾振奮?倪海葉的回答是:「你必須保持情感和理智的敏銳,你必須堅信你每次在舞台上都能成功。」


每年上百場演出,倪海葉熱情分享古典音樂的感動。(攝影: Ryan Donnell提供)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倪海葉從未放鬆每天的練習。臨近採訪結束時,倪海葉說:「我得準備今晚的音樂會。」她將與費城交響樂團一起排練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華格納(Wagner)的歌劇《帕西法爾》(Parsifal)的〈前奏曲〉及普羅高菲夫(Prokofiev)1974年創作的〈黑暗第六交響曲〉,參加排練的還有倫敦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Vladimir Jurowski)。

以音樂為生活中心的倪海葉隨時準備著登台,通過音樂釋放她最深處的感受,同時也使她的觀眾如癡如醉。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221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曾在14個月寫完14本書,九把刀提到那段母親罹患血癌、白血症又怕併發肺結核的黑暗時期,是為了賺取母親醫藥費,以及讓媽媽寫序的約定,才有寫書的動力,現在能看到媽媽健康,還舉辦母子簽書會,他感到很幸運。
  • 西澳奧數中心主任格雷格‧蓋博博士是一個勤奮又謙卑的數學家,他帶著學生締造了西澳的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歷史性的佳績,而且不居功,「我能看到的這些結果來自於其他人的影響,我只是帶他們再往前走了一點點。我覺得這是一個大家努力的結果...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他說:耐心、毅力、勤奮和自信的美德,是一個好的數學家的真正定義。這四種素質不僅僅是學好數學的保證,也是自我發展的終身技巧,這是格雷格‧蓋博博士最珍視的,他也將此傳遞給了他的學生們。他的無私、謙卑和重視學生的態度,就像點燃熱焰的火花,很可能正是西澳能夠如此快速進步,並超越東部大省的真正原因所在。
  • 美國第一名嘴塔克·卡爾森因敢言遭封殺;前美國之音總監之子成保守派媒體鬥士;聯手川普馬斯克堅守媒體真相陣地。
  • 陳雲裳福慧雙全、進退自如的一生,既有雲霞蒸蔚的絢麗多姿,又有光風霽月的明淨清爽……是遠比娛樂圈的緋聞婚變更適宜年輕姑娘眺望的風景。
  • 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迪士尼改編成頗具女權色彩、實現自我價值的超級英雄。而神州千古傳頌的木蘭則是忠孝節義、智勇雙全、賢淑高潔的化身。雖然戰功赫赫、封為尚書郎,木蘭還是辭官隱退,回歸傳統的女性生涯。
  • 倪匡,原籍浙江鎮海,1935年5月30日出生於上海一知識分子家庭,倪匡是家中老四,本名倪聰。他小時候跑去看過槍斃「反革命」,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那種場面,「回來吃不下飯。」
  • 家常、感情、文學、電影、時政,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的兩大巨擘──夏濟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魚雁往返,是一代知識分子珍貴的時代縮影。
  • 李歐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學術、感情,都在書中完整呈現,五六十年代美國漢學界的各路人馬,也紛紛登場。
  • 王德威: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難得的平生知己。他們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學,終於夏濟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腦溢血過世,橫跨十八年,從未間斷。不論就內容或數量而言,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現代中國學術史料的重要事件。在歷史惘惘的威脅下,夏氏兄弟以書信記錄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論文藝,饒有魏晉風雅,尤見手足真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