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寧失功勞,不欺朝廷
狄青消滅了儂智高的部隊以後,卻沒有抓到儂智高本人,於是遍查敵人的屍體,發現有一個穿金龍衣、旁邊又扔著金龍盾的屍體。大家都認為是儂智高。
於是,下級軍官都說:「儂智高已經死了,應該把這事報告皇上,據此請得大功。」
狄青說:「你們能夠斷定:這不是儂智高用假死進行欺詐?我寧肯失掉殺死儂智高的這份大功勞,也不能冒欺騙朝廷的風險啊!」
二、裝醉露金
指揮史郭德成,一次到了宮中,皇上把兩錠黃金,放在他的袖子裡,並囑咐他:「你回去後,不要告訴別人。」郭德成唯唯答應了。
但他剛要出宮門時,就把黃金放到靴子中,並假裝喝醉了酒,把靴子脫下,露出了黃金。
朝廷的守門官發現後,立即拿著黃金,去報告皇上,皇上說:「那黃金是我賜給他的。」
守門官把黃金交還給郭德成,讓他出宮了。
後來,有人埋怨郭德成。郭德成回答說:「我妹妹在宮中,我隨時可以出入宮門。皇上悄悄的賜給我黃金,我怎麼能知道皇上不是以此來探試我呢?誰悄悄的給我錢財物,我都不願意要。貪財喪命的事,我不敢做。」
眾人聽後,都很敬佩他。
三、孔子有先見之明
子路擔任蒲令時,組織農民修溝瀆以備水。他同情民工的勞苦,就用簞裝飯、用壺盛湯,去慰勞他們。
孔子派子貢去制止他這樣做,子路很不高興。他說:「老師以仁教育我們,卻不讓我行仁事。我無法接受。」
孔子聽後,對子路說:「你為何不告訴國君,請國君開國庫,發給民工糧食,卻自己私自贈給他們飯食呢?這是你不顯示君恩,卻表現自己仁德呀。如果盡快停止這樣做,還可以;否則,你不久就會獲罪……」
孔子的話,還沒說完,果然有人把季氏責備子路的話,傳了過來。
四、不願參政的宦官
歷史上有一位不願參政的宦官,他就是李邦寧。李邦寧在宋朝時,擔任小黃門的職位。
起初由瀛國公引見,元世祖留他在內庭做事。後來,皇上想讓他做江浙平章(到江浙一帶做宰輔),他推辭說:「我這個閹過的殘軀,蒙前朝赦免並使用,在宮中做了侍從,成為皇上親近的從臣。今陛下復欲置臣宰輔,夫宰輔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即宦官)?陛下縱不臣惜,如天下後世何?(如今,陛下想用我做宰輔,宰輔是輔助天子治理天下的,怎麼能用宮中宦官,來污辱這個職位呢?陛下縱使不可憐我,也要考慮如何為天下後世,做出個正確交待呀?」
皇上聽了李邦寧的這番話,覺得他講的是堂皇大理,非常高興。
五、有功不言功,有情不承情
有一次,文彥博去拜見皇上。英宗說:「朕被立為帝,是你的功勞啊!」
文彥博聽了大驚,說:「陛下繼承大統,是先帝聖意,皇太后從旁出力。臣哪有什麼功勞呢?況且臣當時正在朝外,是韓琦等人,秉承先皇聖志,受顧命遺詔。臣沒有參與此事。」於是避謝,不敢擔當。
皇上後來作詩,為他送行,詩中有「報在不言功」的句子。皇上再次肯定了他的功勞。
六、當了宰相,不要個人權力
史天澤為人謙恭,從不自誇,他潛心讀書,平時所發議論,多高出常人。
史天澤拜相那天,他本人沒有發出任何通知,所以沒有一個賓客,上門慶賀。
有人勸他用自己的權柄,張揚自己的勢力,樹立官威。
史天澤列舉唐韋澳勸告周墀的話說:「希望相公沒有權力。封爵、賜祿、用刑、給賞,都是在執行天子的權柄。你需要權力有什麼用?」
勸他的人,聽了這番話,面有慚色,心中十分歎服。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