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1年01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俞建新編譯報導)過去幾年來,許多人一直以為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債權國。然而,專家警告,中國信貸失控越來越普遍,過熱的經濟正處在自我崩潰之中,此一發展趨對於中國及全球世界經濟,恐將造成嚴重衝擊。
據國際政經專業網站《環球郵報》(Global Post)近日報導,信評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上個月發表一份報告,其中揭露了與超額信貸有關的亂七八糟的銀行業做法。該報告指出,這些將貸款自銀行帳面轉移的做法是「惠譽近幾年在中國銀行業所觀察到的最為令人不安的趨勢。」
當局管不住 超貸2萬億
據報導,2010年,中共當局曾努力抑制肆無忌憚放款的銀行業,將借款上限訂在7.5萬億元人民幣(約1.1萬億美元)。但據研究機構「中國機密」(China Confidential)透露,該項限制非但沒有成功,借款餘額反而超出上限2萬億,相當於每人1,500多美元,對平均年收入約4,000美元的中國民眾而言,此一數字極為可觀。
信貸的泛濫正在助長通貨膨脹,這對一個處處擔心社會動盪的中共統治者而言,是個令人擔憂的發展。89民運和天安門大屠殺之前,也是物價飛漲、社會動盪。今日,米價已然飆漲30%,頗有巨變前夕風雨欲來之勢。
此外,這種過度借貸也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尤其是近半數的新貸款都是不透明的地下操作,這些資金都不必接受當局的金融管制。
當局管量不管價 無形貸款暴增
在資本主義國家,中央銀行會通過利率(借貸成本)來控制和調節經濟增長。經濟蕭條時,央行降低利率,刺激投資與消費,以加速增長;通脹上升時,央行提高利率,讓物價上升得到控制。這一調控系統雖然不一定總是有效,但是,已被廣泛認為是長期財富增長的最有效方法。
但中共當局採用的方法不同。它不是完全依賴利率,而是調節銀行的借貸餘額(或量的管理)。當中國經濟出現問題時,就像是2009年,中央指示國家銀行提高借出款餘額,而通脹上升時,則限制借出款餘額。
現在,中國的消費者和企業都渴求更多的信貸,遠超政府容許的上限,結果是,政府管制上限的禁令難以下達,銀行、企業、民間高利貸各行其事。據惠譽12月份的報告,中國的銀行已經用「資產負債表外的放款」(off-balance sheet loans)充斥信貸市場,這些「無形貸款」到2010年7月已接近3,500億美元。
財富管理包裝「有毒財產」
表面上,這種資產負債表外的超額放款是個漂亮的金融手段,銀行做出貸款,然後將其作為一種財富管理產品售出,有點像債券。這種方式讓貸方借出錢而不稱其為貸款,,使得銀行能躲過政府貸款數額的限制。
這些財富管理產品比儲蓄賬戶支付更高的利息,以致於中國投資者們一直在急切地想得到它。惠譽說:「幾乎每週都有宣傳新『財富管理產品』的短訊發給零售投資者,中國的大企業已經成為這類貸款增長最快的投資者。」
諷刺的是,中國這些資產負債表外的超額放款,就像是華爾街臭名昭著的「房貸證券」(MBS)。這種被媒體稱為「有毒資產」的投資工具,將房貸自銀行的賬面上移走,被打包成高投資報酬率的資產,不滿於銀行低息存款的闊佬和中產階級,都一窩蜂湧入這些危險的金融產品。
但這是危險的交易,將貸款從金融機構的賬冊中拿掉會產生道德危險:銀行從發放貸款中賺取了利潤,但不再與貸款是否被還清有直接關係,結果是,銀行根本就沒有興趣去確證借錢者是否有還款能力。
據研究機構「中國機密」報告,多達1,500億「是在幾乎不受管制的『私人』基金業的管理之下,主要集中在上海,典型的是『明星』經理們為有錢的個人投資資金。」
該研究還發現,地下出借人──高利貸者,在2010年發放了6,000億的貸款,這些出借人從老百姓那裡借錢,然後以12%到120%的利率借出。中國的中產階級都願意介入,原因是儲蓄賬戶的利息低於通貨膨脹,這意味著存款者基本上是付給銀行錢來保持他們的錢。
信貸已失控 經濟增長受阻
中共當局對於貸款失控問題,目前仍提不出具體辦法。去年7月份,當局試圖停止資產負債表外的借款,要求銀行在2011年底將出格的貸款收回到銀行帳冊上,但幾個月後,資產負債表外借款的形勢反而益發不可收拾。
據報導,中共當局暗示,由於2010年信貸巨幅增加,2011年貸款限額約為1萬億。然而,專家認為,堅守這麼一個限額,即使不是不可能,也將會是一團糟。全國各地大量的房地產和基礎設施項目都需要額外的貸款,嚴格限制信貸的結果,很可能導致無法竣工的道路、建築和橋梁隨處可見。
惠譽北京辦公室的高級主管朱夏蓮(Charlene Chu)說:「將要在連續兩年中得到11多萬億元人民幣新信貸的經濟,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少了幾萬億……而不對經濟增長產生嚴重阻礙的」,「我們期待某個隱藏的渠道能繼續填補這一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