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電評論:中、印能源爭奪將白熱化

人氣 17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2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編譯報導)中、印之間的紛爭是多元化的。首先是貿易的障礙,根據中共外交部的說詞,總理溫家寶本年12月15日赴印度訪問三天,是為了與印度總理辛格解決雙方自由貿易障礙。

其次是邊界的糾紛,中印邊界廣達9萬平方公里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目前由印度掌控,而中共也聲稱擁有其主權,彼此的紛爭一直存在。如今再加上雙方爭奪能源的問題,中、印之間的關係可謂錯縱複雜。

根據美國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近日刊載的一篇評論,中印能源的競爭最有可能引起雙方關係的緊張,甚至是發動戰爭,但兩國總理此次會面卻略而不談。長久以來,世界各國無不爭取有限的能源與資源,此二國經歷過去30多年來的現代化,空前的能源競爭已蜂擁而至。

雙方需求大幅升高

中共與印度似乎對能源的需求極其強烈,例如2010年中共對石油的需求為每天860萬桶(約一年31.4億桶),預估至2030年將跳升為一年142億桶。雖然中共已大幅提昇其提煉的能力,以符合其當前與未來大半的需求,但預估2030年中共仍須從當前每天進口480萬桶,提高為1,170萬桶石油。這意謂中國將來的原油有70%至80%需從國外進口。

比較起來,印度的需求量較少,但仍然很可觀。印度每天消耗300萬桶石油,其中三分之二依靠進口。根據國際能源局的分析,印度終將每日輸入740萬桶,大約是其未來需求量的90%。總之,即使中共與印度日益依賴燃煤與天然氣,但未來20年全球原油需求的增長,中印兩國合計將佔去其中的50%至65%。

有此一說,中共與印度之間為對石油的需求,不致於增加雙方的緊張關係,反而可以為了自身的利益,共同增加他們對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與澳洲等石油供應國在價格方面的影響力。不過證據顯示,此二國對能源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它主要有兩個理由。

以我為優先的政策

第一個理由,中國共產黨的合法性有賴其快速的經濟成長,其國營的發展模式極其仰賴能源,深深依賴固定的投資而成長。由於中共政權瞭解取得必要能源為其生存之道,其能源策略日益需要擁有與管控外國諸如中東與亞洲的油源。

根據主流觀點,全球能源市場與公開的通道,可能受到美國為首等國的操縱與限制,中共認為用「以我優先」的心態來確保能源的供應是妥當的。中共認為,與其依賴市場價格在公開通道下取得能源,不如以廉價貸款等措施讓其國營的「國家石油公司」直接獲取資源,獨家經營。此「國家石油公司」在50多個國家實施200個能源項目,價值有500億美元之多。

中共這種商業措施也讓印度有樣學樣,其幾家「國家石油公司」獨得外國的能源供應,大量投資蘇丹、安哥拉與俄羅斯等國。印度雖然不像中共對國際商品市場那樣恐慌,但它還是模仿中共「以我優先」的作法,以免讓中共暗中破壞印度的財路。

但是這種利用國營公司獨獲管道的作法,又製造更多的問題。中共與印度的國營石油公司與其政府關係密切,故彼此之間的商業競爭,也各位其政府賣力。2005年印度國營石油公司的子公司ONGC Videsh為獲得哈薩克斯坦公司(PetroKazakhstan)的資產,而與中國的對手競標。2006年,印度國營石油與另一中國對手競爭奈及利亞油田又告失利。這種情況引發兩國政府在外交上簽署競標協定時,關係極其緊張。

中共擔心其航運安全

第二個理由,2030年預估輸入中國與印度的石油有70%至80%來自波斯灣國家。對中共而言,這表示油輪離開波斯灣後,必須經過印度洋、麻六甲海峽,然後抵達中國諸省的港口。在美國長期主導對中共所謂的「能源遏制」政策下,中共的能源取得已倍感威脅,如今印度海軍在印度洋這個「關鍵的」海運線上持續增強部署,中共更逐漸無法忍耐,抨擊這會影響中共的核心利益。

雖然中共迄今尚無力在印度洋部署海軍,但兩國之間能源安全的顧慮已成雙方海軍抗衡的導火線。

評論的結論認為,值得憂心的是,解決這兩國能源危機的路途是一條長遠的路。中共需信任開放的國際能源市場,而亞洲各國市場也需信任中共;不過此一情況短期內難以出現。

相關新聞
中印關係焦點 貿易、領土爭議和間隙
余英時:中印關係發展不可忽視文化上的交流
外電:飄忽不定的中印關係
橫河:中印關係的歷史和現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