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与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形态,由于政治与地域的分隔,一如其在思想上百家争鸣的时代风格,逐渐形成以各国国都为中心的区域生活圈,并各自发展出形式不一的城市形态与建筑风格。
另一方面由于各国拥有的天然资源不一,得以发展各具优势的货物,地区间物资交流频繁的结果,促使水陆交通运输系统四通八达,商旅和军队往来各国之间,也间接的促进各国城市建设的攀比。
齐国首都临淄形貌
齐国首都临淄紧邻淄水而建,根据考古发现由大小二城组成,城墙非典型的四方型,乃呈不规则状,应是齐相管仲的设计观念“城郭不必中规矩”的具体实践。临淄的大城是居民生活区,小城是宫殿区,但不在大城中间,而是在其西南边,以城墙相邻,二城的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在当时的诸侯国都中,属于中等大小的首都,在战国中期的人口统计达7万户,因为地利的关系以鱼盐之利致富,发达的工商业闻名当代。
齐都临淄遗址
鲁国首都、文化都市曲阜形貌
鲁国首都曲阜呈椭圆形,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城北有条东西向的排水河道,城内中央有大面积(长550宽500公尺)的土台遗迹,高达10公尺,应为宫殿遗址,有条南北向的道路作为中轴。市场在城北,其附近散布着各式手工作坊,符合“前朝后市”、“工者近市”的制度。
由于鲁君是周公旦的后裔,相对来说保存了较多的传统典范,所以以文风鼎盛闻名,是当时著名的文化都市。孔子就出生于鲁国曲阜。齐鲁的国都都是在西周初期就存在了。
郑国与晋国的首都
郑国与晋国的首都则是进入春秋时期左右兴建的城市。郑都新郑(韩灭郑以后也迁都于此,故又称韩郑故都)位于二河交会处,平面呈不规则状,由东西二城组成,西城是宫殿与官署区;东城较西城大二倍,聚集多种手工作坊。郑国以冶炼扬名,新郑是当时善于制作刀器的工业城。
晋国首都新绛(侯马古城)也位于二河之间,遗址分为六个大小不等的城区,其中发现大范围的铜器作坊,城外建有离宫。赵国的邯郸(今河北邯郸市)也和郑晋首都类似。
楚国首都
楚国首都郢都(今荆沙市江陵城北)的遗址呈长方形,由于城内有二条河流经过,在城门的设计上除了五座城门外,也规划了二道水门,便于船只通行。宫殿区位于城东南,东北和西南为手工业区,楚国的特产是漆器。
魏国首都安邑
魏国首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以产盐闻名,是接近战国时期才兴建的城市,遗址由二个城区组成,正方形的小城位于大城中央,为宫殿区。
秦国首都
秦国前后有四个首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城南)呈长方形,城内有南北和东西向各四条道路、东北边有一座用土墙围起的市,墙的四面各开一门。城里发现多处宫殿遗迹,规模之大,以致西戎人在观赏过后感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最后迁都咸阳,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而后灭亡,在约150年当中不断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详细情况将于下一章进行阐述。
春秋战国城市特点 高台榭美宫室
一般说来,这个时期建立的城池大多选在依山傍水之处,一是伐薪取水方便、二是以自然屏障作防御。城池的形状多呈不规则形,依地势而变;城都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包围,外面还有挖掘护城沟壕。城内实行功能分区,宫殿区多位于全城最重要的位置,以俯瞰之姿矗立其中;市场、作坊和居民区则没有一定的布局限制。
春秋战国城市的轮廓线发生了变化
根据史书记载,秦每灭一国,就在其首都咸阳北阪附近仿照该国的宫殿样式,兴建一座相同的宫殿作为纪念。现在已无法清楚的知道各诸侯国建筑形式的差异为何,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流行于各国的建筑时代风格为“高台榭、美宫室”,也就是在高大的土台上兴造高层木结构建筑,宫殿则极尽奢华的装饰着。
战国时期房舍式样
把宫殿建在夯土台上,起初是为了防潮,仅高出地面1公尺左右。但后来各国竞相修筑高大的台基,在土台上的宫殿也由单栋建筑扩大到整个建筑群组,木结构建筑往高层发展,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创建,使城市的轮廓线发生了变化。
战国时期的各国建造了大量高台宫室,一般是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上面建殿堂屋宇。如侯马晋故都新田遗址中的夯土台,面积为75×75米,高7米多,高台上的木架建筑因为战争的关系早已不存在,只能从出土的文物上装饰的图纹推测其高大庄严的气势。
春秋战国时期宫室想像复原图
斗拱
斗拱推高木结构建筑
高层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归功于“斗拱”的发明。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构件,斗拱的种类繁多,一般位于梁与柱之间,承上启下,将屋顶和上层结构的重量经由柱子传到地面;由于斗拱的置入,使建筑物得以稳固的向上搭建。此外它使屋檐得以向外延伸,除了可以遮蔽更多的空间外,也使屋檐的造型更加优美多变。斗拱与梁柱或饰以色彩、或刻以图案,使木结构的本身也成为一项艺术品。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工匠鲁班发明了一系列曲尺、锯子、墨斗等建筑用工具,促进了营建技术的进步与质量的提高。当时铁制工具如斧、锥、凿等已经相当发达,也普遍使用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并有在瓦上涂抹朱色的例子。
秦统一天下 结束五百年分裂
如前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制崩坏而导致精神文明的迷失,出现思想上与政治上的混乱纷争,在重新寻找定向与出路的尝试上,列国君主采取的是掠夺与享受的决定。战争在当时来说是最快最直接的掠夺方式,通过攻占城池可以获得人民和土地。根据史书记载的战役来看,战胜者动辄每下数十城。新的统治者在占领城池后,大多不会进行破坏,而是将之纳入自己的保护范围。
出于夸耀与享受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权势,诸侯们竞相建造华丽巨大的宫室、开辟地下冷藏室、还在城外修筑离宫庭园等等。另一方面,宫室庭榭这些无益于国防民生的庞大开支也成为识者测度一国国力虚实强弱的指标。所谓“台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也”(《管子•八观》),因为连年的争战已经耗费国家大量的财力,用于维持军队与城池防御设施的建设上了,若当权者再不体恤民力,无节制的营造宫室专供自己游乐,必然加重人民税负与徭役的负担。百姓若无法维持生计,别说克敌制胜,甚至连遵行号令固守城池都难以做到,那么离城危国亡也就不远了。
春秋战国的历史的确走到了这一步。上下相怨、左右互攻,道德败坏到不行。秦的嬴政于公元前247年继位为王,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在这之前,他的祖先已经将周王室灭了,留给他一个强盛的国家去实现一统天下的野心。他以吕不韦为相,展开吞并天下的战争。自秦始皇兵征六国开始,天灾频繁出现,瘟疫、彗星(古人以彗星出现为凶兆)、地震、蝗灾、旱灾、饥荒、气象反常等等,伴随着秦始皇胜利的步伐频繁出现。秦始皇13岁为王,即位26年后统一天下,结束了五百余年的分裂状态,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战争暂时平息,苦难却未曾停止。
小结
综观周朝八百年的城镇发展,是与其时代的文化背景和道德标准相对应的。周初进行封建与礼乐制度,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虽然无法称得上大同世界,但社会井然有序,百姓生活安宁,也可算是小康社会。城镇的建设依照制度而行,等级分明、规矩平整。
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并立,思想上百家齐放,反映在城镇建设上也呈现多样性的扩张与发展。两周时期出现中国首部城市建设的典范制度与选址理论,对后世的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待续)@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