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封邦建国 城镇兴起
周朝取得天下后,封邦建国,“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吕氏春秋。观世篇》),将领土分封给姬姓子孙、功臣及贤王后代,拥有土地的各国诸侯又将其领土分封给其下的士大夫,是为封建制度的开始。
封建制度开启了周朝第一波的造城风潮,得到领地的诸侯广为营建国邑,这些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其中宫邸所占比例皆依诸侯等级而定,超过这个定制便被视为不遵守礼制,而逾制非礼在当时社会里那种讲究道德礼节的环境下,是件很严重的事情,人们都会自觉地在约束着自己不逾矩。
周代的城市规模有多大?
《左传》里记载了大小四级的城市规模:“王城方九里,长540雉(长三丈、高一丈),公城方七里,长430雉,侯伯城方五里,长300雉,子男城方三里,长180雉。”雉是专门度量城墙的单位,一雉长三丈高一丈。天子之都的王城方九里,约等于今日的10.4平方公里;最小的子男城约1.5平方公里,若住满人的话大约可以容纳2万人口。
除了各诸侯国的国都根据诸侯的等级而分大小外,在一国内所兴建的城邑也依照其是否有宗庙的设置而分为都与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内城、外郭、城墙生活圈 分别身份行业
无论都或邑,城市皆大分为内城外郭二部分,内城是宫城,通常位于全城中心,由一道宫墙围起,是领主家族居住之处与行政中心;外郭介于宫墙与城墙之间,为庶民住宅区,居于其中的人称为“国人”;城墙外的领地称为“野”,住在那里的百姓是为“野人”,他们耕作着划分成井字的田地,向领主交纳十一税并负担徭役。
西周的城市人口多由领主的家族、仆役、卫队、行政人员,以及支持这些人口的手工业者组成,与城外封邑内务农的百姓共同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活圈。根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时封建制度下的领主家族成员并非只靠税收与百姓提供的劳务来维持生活,他们也参与农耕劳动,而其女性成员虽贵为“命妇”,却也亲自织布缝衣,从事生产工作。
依照《考工记》,西周城市的北边为固定的市场用地,此外市场还按照对象的不同而区分出不同的交易时段。在《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大市,日昃(过午)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早上的市场以大宗批发为主;午市最大,可以购买到各行各业所制的商品;黄昏市场则为挑担进城的小商贩或农夫贩售物品而设。市场设置专门的官衙“司市”进行管理,以防止哄抬物价、查缉伪劣或禁品、校准度量衡并征收税赋。
西周初年由于君主遵循先代贤王的德治与周公制定的典章制度,使天下太平、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手工业、农业、商业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是西周的黄金时代。根据史书记载,在成王康王时期,百姓富足、社会安宁、全国有40余年不曾动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盛世。
西周维持了200余年后盛极而衰,末期继位的几任君王不能延续德政,天灾如地震、旱灾、异常的气象等接踵而来,三川枯竭断流,周幽王的大臣伯阳甫从夏商时川流竭而国家亡的史实来预言周朝的将亡,因为天地的秩序被打乱,水源就会被阻塞,使土地得不到滋润,农作物歉收。在百姓无以为生的情况下,社会必然产生动荡,国家随时会倾覆。
周幽王不听劝阻,任用奸佞,又为了美妇弃后废嫡、戏点烽火台,导致真有外敌入侵时诸侯不再前来相救,周幽王被杀于骊山下,城池被掠夺一空,关中残破不堪。
继位的周平王将都城东迁雒邑,西周结束,开始了神州历史上列国群雄并起、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周代建造新城的脚步并未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而止歇,造城这股风潮,浩浩荡荡的延续到春秋战国。
(待续)@(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