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大肠癌之发生率及死亡率大幅增加,其原因极为复杂,包括致癌因素大增、饮食习性改变、食物之添加物增多等等,都是癌症快速增加的原因。
大肠瘜肉为可能转变致大肠癌之病变,可分为两大类:赘瘤性瘜肉(如:腺瘤)和非赘瘤性瘜肉(如:增生性、发炎性等)。
很多专家证明,大肠腺癌可能是腺瘤性瘜肉经过10~30年的恶性演变而来;部分可能由黏膜细胞直接恶化发展为大肠癌。
大肠瘜肉临床上不一定会有症状,有些是健康检查时发现,有些是因腹痛瘜肉溃疡合并下消化道出血(血便)或肠阻塞来表现。诊断方法有气钡灌肠检查、乙状结肠镜及全结肠镜检查。
内视镜下的腺瘤性瘜肉通常表面光滑,接近正常黏膜色,大的腺瘤较有结节性突起,颜色较亮充血色。一般来说,瘜肉越大,恶性比率越大。内视镜分良性或恶性瘜肉并不容易,所以病理切片检查是唯一能区分之方法。
根据研究报告,切除赘瘤性瘜肉可降低大肠癌之发生率。因内视镜医疗设施越来越进步,大多数瘜肉切除并不需要外科手术。大肠镜检查发现瘜肉时,可同时以“内视镜切除术”将瘜肉切除。
内视镜切除术是借着钢线套圈,套住瘜肉后用电流之循环烧灼或切割瘜肉后取出,切割后的瘜肉加以分辨良性或恶性瘜肉。内视镜瘜肉切除术常见之并发症为出血及肠穿孔,但概率并不高。所以,对于有经验的内视镜专科医师来说,以内视镜瘜肉切除是安全及有效之治疗方法!
大肠直肠癌的危险因子包括:大肠癌家族史、家庭遗传性大肠瘜肉症、遗传的非瘜肉性结肠癌、病患本身有大肠直肠癌病史或肠道瘜肉病史、慢性发炎性大肠炎等。有这些危险因子之病患应定期做大便潜血试验、大肠镜或气钡灌肠及癌胚抗原检查等。
此外,50岁以上有血便、大便习惯改变、体重减轻皆可能是大肠癌之信号,需进一步做大肠检查。
预防优于治疗,如有任何疑问,应尽速就医,把握治疗的黄金时期!
文/罕华发(耕莘医院肠胃肝胆科主治医师)◇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