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雕塑艺术的起源极早。考古学家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雕刻的遗迹。今日,雕塑艺术在西方已发展得非常成熟。十九世纪以前,雕塑艺术多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至今我们还可从古老的建筑物中,重新发现雕塑艺术之美。
台湾雕塑艺术家余灯铨的作品,虽然没有西方雕塑品的雄伟壮丽,但其自创、独特的东方风格,他近几年来创作了“童年往事”系列的作品,一个个活泼可爱又生动逗趣的孩童雕像,让人看了就打从心底愉快起来。
一、胖胖圆圆的小小人儿,仰着一脸期盼在发呆,她在想什么呢?
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就是把雕塑家心中的一个思考,变成一个外在的形象表达出来。因此,创作的灵感是雕塑家最为渴求的。
雕塑家余灯铨的童年系列的创作之一“小胖妞”:胖胖圆圆的小小人儿,仰着一脸的期盼在思索着。充分表达出童年作品系列的创作火花-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余灯铨说道:“在找寻创作灵感的时候,我不知不觉间回想起自己小时候,那许许多多的令人发笑的想法,如同每一个纯真的孩子般。有时很不切实际,有时只是发呆,想着‘云为什么会跑啊’这样可爱的问题。你也发现了吗?很多事情一遇到小孩子们,全都不再是问题。当我们尝试把众多的执着心思轻轻放下后,回归纯真,许多烦恼也跟着烟消云散。那时候的我们就跟孩子们一样纯真,只是会心一笑!试着捕捉那一张张纯真笑脸的我,于是创造出这一童年系列的作品。”
坐在石头上发呆的“小胖妞”,她可能想着很多的事情。那纯真可爱的模样,叫人禁不住想多看她一眼。在创作过程中,余灯铨逐渐把心放下来,回归纯真本性,于是诞生了这一系列叙述“童真”的创作。
耀动的生命写在孩子们天真的脸庞,诉说着他们的心情故事。余灯铨希望以作品为引导,让大家有机会唤醒各自纯真的童年回忆,重新发掘每个人心中那最纯善的本质,这也是其创作的原动力之一。
缘起于孩子们满脸淘气,又悠游自在的表情,自然成为余灯铨雕塑作品的一大特色。常常使欣赏者舒畅愉悦的心情浓浓绽放开来!
二、艺术可以让人们更贴近于“真、善、美”!
什么是艺术?艺术表达了什么?是所谓“现代派艺术”的裸露身躯、奇形怪状吗?对此,余灯铨以简单的一句话:“象由心生”为注!他表示:
“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那个小孩子很可爱,可爱得简直会让你想进入他那种纯真无邪的情境中去。那时候我的眼睛变成像照相机一般,把他们那天真的模样一张张拍下来,我尝试着尽量把它们转变成雕塑艺术的创作灵感。因为我相信那些美的、纯真的、善良的事物,是的人性中最本质的部分。”
雕塑家余灯铨,一九六一年生。二十四岁时即因连续三年荣获台湾全省美展前三名,而成为最年轻的、知名的永久免审查资格的雕塑家,跃升大师行列。
相信“真、善、美”的余灯铨,是一位回到纯真本质为创作的雕塑艺术家。他相信艺术本身,唯有当符合道德、良善等人性光辉的时候,才能彰显出艺术的价值。反观现实人生不也是如此,一个思想纯净的人,其容貌通常也是明净光洁,充满了慈和与善念的。
借着手中精湛的雕塑技艺,余灯铨将心中最美好、最光辉灿烂的形象一一诠释出来。如同他所表达那些美的、纯真的、善良的孩子们,纯真素净的面孔,流泻在作品上的是这位雕塑家心中永恒的感动。
三、用雕塑书写童年回忆的艺术家
雕塑家余灯铨怎会有如此的神来之笔,创造出这样打动人心的作品呢?
“本来童年系列的作品,是要记载我孩子的童年故事。不过,在创作过程中,我发现作品述说的其实是我的童年回忆。你知道吗?当回归心中纯真良善的本质之时,那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感都会泉涌而出...”
童年时代的天真回忆,是余灯铨创作的原动力。农村生活,放牛的牧童,俭朴意境中平添几分惬意。
细细品味,余灯铨童年系列的作品,孩子们的表情和衣着,和现在的孩子相比起来显然有些不同。少了一分娇嫩细致,郤多了一分随时蓄势待发的朴拙原野气息。原来余灯铨用雕塑写日记,尽情挥洒他记忆中,五十年代台湾农村朴实生活的童年往事。
余灯铨的作品“望海”,叙述的是小时候住在清水的他们,因为靠近台中港,他跟哥哥们经常骑着脚踏车到海边,远远坐在一个枯木上,远望夕阳西沈。成为他难以忘怀的一个儿时记忆。他回想起当时的一首童谣:
“海口囡仔爱看海,一日看很多次,看到乌云飞往西,看到日头渐渐要落海,期待又期待,阿爸快点回来,抓到海鱼下锅来做菜。”
余灯铨的雕塑作品,不仅记述他的童年记忆,更表达出一个来自乡下的孩子,从小孕育他成长的一个深层的文化体系。那是一个农业社会,一幕纯朴乡村的农庄生活,与伴随他们成长茁壮的朴实人生步调。如同一首又一首可爱的童谣般,不仅丰富其作品的生命力,更平添几分创作过程中的乐趣。他在自述中说道:
“孩提时代也许懵懂不知,却深深烙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在心底,与回忆中一幕又一幕生动活泼的景象。细细品尝,那些温馨踏实的感觉,自脑海中不断跃出。”
表现在他巧手如意下的一个个小小人儿,仿佛唱着属于自己的歌,在轻快纯朴的韵律中,活泼逗趣的欢唱着你我的儿时趣事。
四、一脚踏进雕塑世界的乡村孩子
从小立志只要玩就好了的雕塑家余灯铨,进入雕塑界的缘由实在令人好奇。
“其实,功课对我来讲,没有太大压力,也许因为自己比较不会读书啦。对自己的兴趣,其实也很不能掌握。”
从小没有当艺术家打算的余灯铨,从玩乐中学习、成长。即使面对重要的入学考试,依然迷迷糊糊,甚至连考试用的素描用具都不认识。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让他一脚踩进美术科去,成为今日台湾知名的艺术家。
在那民风纯朴的年代里,孩子们的追风梦,便是学骑爸爸的那台超大脚踏车。跌倒了没关系,爬起后再骑,摔得伤痕累累也不在意。脚上褪不去的疤痕,也成为余灯铨日后不断奋发,思索创作的最大动力。
你也跟我一样感到好奇吗?余灯铨是如何走出自己的雕塑创作之路的?
“艺术的表达它分为两种,一种是技巧,一种是创意,技巧方面如果说,你有名师在指点你的话,那你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你会浓缩了你的学习的时间,那创意的部分,其实这是一种心灵的启发,当你渐渐的把你的心灵的触感给打开来之后,其实创意是源源不断的。”
因着那股源自于乡下孩子不断奋发、向上的生命力,与心中无限纯真的创作力的充分结合,使余灯铨成为今日台湾知名的雕塑艺术家。对生长于纯朴乡村的他们来说,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或许就是那份永保纯真的开怀表情,与璀璨的笑容。他谦虚的笑称:
“以前的小孩子看起来都呆呆的,但呆不是笨,是心思单纯,物质生活虽不富裕,感觉却很丰富...”
事实上,社会下一代单纯明净的美好思维,才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焦点转移到今日社会,我们能否创造一套单纯公正的游戏规则,让未来的孩子们在纯真玩乐的学习过程中成长茁壮。在游戏规则中添加正面的人生观,乐观积极的态度与正义感与正直,运动家精神…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信未来的社会变得和气,充满真善美的气氛与喜乐。
余灯铨用直接、自然的深刻情感,以雕塑记录自己的儿时记趣,他“童年往事”中的那些天真可爱、极富生命力又充满真善美的孩童群像,勾起了许许多多欣赏者美好的儿时回忆!
五、走出自己雕塑创作之路的“大肚子雕塑家”!
曾经走访国外的余灯铨,在二十六岁时经历了一场西方艺术观摩之旅的洗礼。回国后,经过一番沉淀,余灯铨决意脱离跟随西方雕塑艺术的足迹;改从自己生活中的感动去开创。而最直接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当时正怀有身孕的余夫人。
余灯铨在太太怀孕时开始创作一系列的“孕妇雕塑作品”,甚至当时还博得“大肚子雕塑家”的封号。其后诞生的,便是等到孩子一生下来跟着创作出的“亲子系列”;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又创作出“童年系列作品”。以雕塑写日记的余灯铨,以作品见证了他对生命的感动,与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温暖记忆。
正因为作品融入了他真实的感动,每一件温馨典雅的作品,往往受到观赏者的高度喜爱与回响。从事雕塑已经二十三年的他,作品以表现人性、亲情为主,不受硬质材料的限制,其雕塑总是透露着柔软、温馨的讯息。
“巧拙居”是余灯铨雕塑工作室的名字。藉以表达他所认为的:不论是大巧,亦或大拙,都可能是艺术极致价值的一种表现。希望借着这样的一个名字,做为自己工作上的一种勉励。
创作理念如同工作室名称般“巧拙”的艺术家,果然大巧若拙的表现出形简质朴的作品,然而余灯铨是历经怎样的学习过程,才创作出引起如此广大回响的童年系列作品的呢?
“那我第一次到谢栋梁老师的工作室时,他的雕塑作品深深感动了我,体会到真正深层的雕塑意涵,是直达人心最深处的一种艺术语言,能感动到人心最里面。那样感动人的工作环境,成了孕育我以从事雕塑工作,作为自己终生职志的一份缘起。
在拜师学艺的过程中,谢老师总是不厌其烦的一一把细节地方点化出来,讲解十分清楚。此外,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体会到,不论是创作,或是人生的生涯规划,每个环节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思考,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迎刃而解的!”
这份心中深深的悸动,让余灯铨自此专心一致,沈浸在雕塑艺术的世界里。事实上,余灯铨不止从传统师傅处习得雕塑的技巧,更进一步触类旁通,应用到他未来待人接物的态度上。这或许值得现代教育文化反省,除了教导学生们课堂学识与谋生技能外,我们是否忽略了更重要的:教育应以教导学生们做人处事之诚正道理为根本。
一次偶然的机会,余灯铨完成了一趟欧洲之旅。站在西方艺术著名大师的雕刻作品前,他一时傻了眼,心想:我怎么可能超越他们?当时他感到,西方雕塑艺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极致。不仅是传统路线的雕塑创作,就连现代观点的雕塑创作也已达到一个顶峰。
回国后,经过一番闭门苦思,余灯铨渐渐形成了另一种具开创性的创作理念,决定了自己未来要走的一个创作路线,一言以蔽之,余灯铨相信:艺术也可能贴近社会,雕塑可以回归人们的生活面。几经摸索尝试新创作方式的他,原本欣喜于太太的孕事,却在怀孕三个月时流产。对此,他在自述中写道:
“从对生命的殷切期待,到遽然消殒的震撼过程中,我参悟到:人对生命的不可捉摸及生命本质的脆弱,也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因此对生命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感动,成为我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当妻子再次传来怀孕喜讯时,余灯铨的“孕妇系列作品”也随之诞生了。
六、雕塑艺术可以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
余灯铨的雕塑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孕妇系列的作品;第二是亲子系列;最后则是现今的童年系列作品。这三个系列的作品,与余灯铨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当两个女儿相继出世后,余灯铨对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益发熟稔,他说道:
“从生命受孕之初到抚育...等的过程,唯有为人父母后才能有真正的体验。所以这些系列的作品,事实上都是我在生活中有了深刻体验后,对生命最真诚的感动与情感表现。”
进入创作境界的余灯铨,开始思考艺术所表达的深层意涵。他开始注重雕塑作品的精神层次,尝试把生命跃动的内涵尽量表现出来,省略其它琐碎的部分。喜欢他作品的朋友不约而同,发现余灯铨的雕塑技艺开始化繁为简。或许因为发自内心的感触,使他的作品原有刚直僵硬线条,渐渐的转化为浑厚圆润。反映出随着创作的历练,余灯铨对于传统文化中“返本归真”之道的体认。
这见证正统艺术的价值之一,即使人们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回归真性;或至少有机会静心思考,人生的本质为何,进而洗脱凡尘,返本归真。
相信艺术表现的是“真、善、美”的余灯铨,习惯把“真”放在其创作的第一位,以此延伸出“善”的慈和,与“美”的感受。回到最原始本质上探讨艺术价值的余灯铨,把他的真诚情感流露在雕塑作品里,他认为:这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感动欣赏的人。因此,常人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平凡事物,经过他的巧手,往往变出不凡的作品来。
七、雕塑是艺术领域里的重工业
余灯铨认为:雕塑是艺术领域里的重工业,因为它是一种三度空间的创作。作品被要求必须在各个角度,其整体比例与结构的完美均衡。在雕塑品的制作过程,必须先有一同等比例的小型作品为鉴。并在实品创作时,不断思考,在它变大的过程,有没有走样?因此作品常须不断修改。
此外,手是雕塑家最好的伙伴,当透过双手与泥土接触的过程,才能真正的把雕塑家所希望表现的情感烙印在每件作品上。
在创作名叫“阿土”的雕塑小顽童之时,小件成品早已完成,但在翻制大型作品的阶段曾停滞了好一段时间。余灯铨为了找寻最适合阿土的表情,即使只差了那么一点感觉,都不完美,因此拖了许久时间才找到“最适合阿土表情”的感觉”可以看出他创作态度的严谨、认真。
以名为“招弟”的作品为例,这个带给余灯铨露天雕塑美展之首奖的创作,目前摆放在雕塑公园里,以便路过民众随时观赏。其创作源起,在于余灯铨对太太怀孕过程之辛苦的深刻感受,进而希望以“招弟”这份作品,表达他对全天下所有孕妇的怜惜及关怀 。
“我取名叫招弟,灵感来自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固有的观念,或者说,一个枷锁!怀孕妇女往往有个压力,生男孩子为家族传宗接代的压力,但这对一般妇女而言是并不公平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传统观念的话,或许妇女会像鸽子一样,海阔天空。作品中的鸽子代表的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意境,主角是一位楚楚可怜的孕妇,因为背负生个男孩以传宗接代的重任,冲淡了她孕育新生命的喜悦...”
余灯铨以这份充满关爱的作品“招弟”,充分表达他的人文关怀思想。艺术的表现技巧需要经过学习,而创意则是源自于生活中的感动,当心灵的门窗开启,人们回到自我真诚本质的之时,便能创造出那些感动人心,令人回味不已的作品。通过精心雕塑技艺,余灯铨的作品,唤醒人们心灵深处的温暖记忆,与对生命之奇妙,与童年时光之美好经历的感动。 @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