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市区城东有一座方塔,为五代古兴圣教寺的遗物,千年历史的方塔原为“兴圣教寺”寺塔,建于北宋熙宁至元佑年间(公元1068─1094 年),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在元末战乱中“兴圣教寺”被毁,只剩塔以及钟楼。“兴圣教寺”原名为“兴国长寿寺”,改名“觉元寺”,后来又改回“兴圣教寺”。该塔承袭唐代佛塔的四方外形建筑,故俗称方塔。塔高42.5公尺,四面九层砖木结构。它的特色是头出檐,瘦塔身,形制与结构承袭唐代砖塔造型,体现出盛唐时代的建塔特点。
方塔塔体修长、结构合理、精巧,造型更是端庄秀丽,被誉为江南造型最美的塔。同时也是大陆砖木结构方形塔的代表之一。在松江“竹枝词”一书中记载有:“巍巍楼阙梵玉宫,金碧名蓝杳震中,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的赞誉。
关于优美塔身结构的由来,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北宋时,一位技艺高超的老木匠,被邀请来设计方塔。他参考了全国各地的宝塔,可还是无法构思出一个理想的塔型。一天,这老木匠回家,见他生得苗条秀美芳龄十八的女儿,在灶边烧饭,就随口喊了一声;女儿一听,急忙扭转身来,这一转,穿在身上的裙子便飘了起来。老木匠发现,女儿细巧秀美的身材和随风飘逸的裙子展现了无比的美感。老木匠由此想到塔的造型,于是当场起笔画下了这一情景。造型端庄秀丽的方塔,美名响誉很快的就在江南传了开来。
方塔在在南宋和元、明、清时都进行过多次修葺,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作过大整修。原塔的7、8、9层圯毁重建,重新更换塔心柱和塔刹。且在第8层的楼板上,竖立一根高13米的木柱,穿过塔顶露出8米在外。
近百年来,方塔的砖身结构出现裂缝,塔内各层的木造结构也毁坏严重。1974一1977年松江文物部门重新整修时,力求保存塔内宋代原始构件,保存较完好的部分,换下了一部分的腐蚀构件,修复过程中保留了斗拱111条,还有其它如塔心木、塔刹、相轮,以及扶梯、楼板、平座、腰檐、栏杆、围廊等。还有部分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亦为宋代原物。总体上保留宋代原物达总数百分之六十二左右。是江南古塔保存原始构件较多的一座古塔。
方塔每层四面辟有壶门,门上有目梁,门内通道上施叠涩澡井,内室用券门,设有木梯,可层层登高。塔上屋面,各层腰檐、乎座和塔内楼板,均靠斗拱承托支撑。顶部由复盆、相轮、宝瓶等组成8米高的塔刹。有4条铁索从尖顶分出系向9层的四角塔檐,名“浪风索”。塔檐翘角处系有铜铃,名曰“惊鸟”,共有36只。风吹铜铃动,声声悦耳,方圆数里皆能听闻。仰观塔身外形,古朴秀美,高耸入云。若登高凭栏俯瞰,则全城景色尽收眼底。
方塔园中尚有一处非常有价值的古代砖刻建筑遗物,就是明代松江府城隍庙大门前的照壁。“照壁”,古时是作为殿宇大宅前的屏障,这座照壁宽6.1米,高 4.75米。是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建在塔南兴圣教寺院废基上的城隍庙之遗物。在抗战期间,城隍庙遭到毁损,仅存照壁。面上精雕有走兽、花卉、树木、和珍宝物等。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张着大口露出尖齿,铜铃般的双眼,挺拔的双角,似龙的形象。据说这个巨兽叫“贪”,什么东西都吃,贪得无厌,一天它在海边看到红日,也凶猛扑去欲食,终于蹈海而亡。是一个富有寓意的故事。这座照壁是现今上海地区最古老、最精致,也是保存得最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品。
该塔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七年初进行复原修建,历时三年。当时在塔底层正中央,发掘出一处地宫,离地面1.5米以下的一间面积约十三平方米,高约三米的砖室,中间横卧着一尊涂金的释迦牟尼铜佛像,在汉白玉石匣顶上,是一尊涂金的供养人铜座像。在铜佛像旁的两只银匣子上,分别铸有追荐之母与追荐之妻的图样。
可见唐宋时期佛教已在松江相当盛行。此外,地宫中还有用象牙化石替代的“佛牙”以及100多枚唐开元钱币与宋代钱币,都是当时信众捐献的。此外,还发现在方塔第三层的侧壁石灰层中,埋藏有一幅壁画,是一尊佛像清晰色彩鲜艳的新色佛像打坐图,经专家鉴定,系建塔时的原画。这也是上海地区迄今发现的惟一的最早壁画–宋代佛像。
【正见网】(//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