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璀璨中华文化】

一两黄金一块砖 紫禁城“金砖”怎地这么高贵?

作者:允嘉徽
故宫三大殿的地面铺墁的金砖,呈现黛青色,光滑鉴人。(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气: 419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宏伟典丽的故宫紫禁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且蕴含的出色工艺技术真不少,除了排水、耐震的建筑工技成就之外,紫禁城三大殿的“金砖”的烧造工艺也是口耳相传的奇技。在古老的北京故宫周围曾流传着“一两黄金一块砖”这样一句话,故宫大殿的地砖甚至比金子都要贵,故宫“金砖”地底有什么内蕴呢?

紫禁城故宫“金砖”

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地上的地砖并非真金,却有“金砖”的称号,是什么条件淬炼出来的呢?

《中国古代建筑辞典》解释,“金砖”是最精致的一种地砖,“是大型方砖的雅称,是专为皇宫烧制的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敲之作金石之声,因专运北京‘京仓’,供皇室御用,所以称为‘京砖’,后逐步演化,统称为‘金砖’。”

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反映了故宫地砖的高贵内含,同时赋予“金砖”更多的光彩,实际内含又如何呢?

紫禁城“金砖”掌故

当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计划打造紫禁城时,还没有“金砖”的叫法。明成祖当时对于新宫殿的设计极用心,对地砖的铺墁(音慢,用砖石铺地),也深入考量。有一位来自苏州香山的专业工匠蒯祥也在紫禁城的建造团队中,他的建议,深得永乐大帝之心。据康熙时期的《苏州府志》记载:“永乐间,召建大内,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蒯)祥随手图之,无不称上意。”

蒯祥推荐苏州陆墓砖窑来供制紫禁城地砖。(见《中国文化遗珍丛书‧苏州卷》)明朝王鏊《姑苏志》记载:“窑砖出齐门外六里陆墓镇,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也就是说苏州陆墓砖窑所造的地砖特别坚实细致,冠于群窑。

金砖坚实细致得于先天之利——优良的土材和后天烧造的优良工艺。明代张问之的《造砖图说》记载:“自明代永乐中,始造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其土必取城东北陆墓所产。”陆墓镇地处阳澄湖西岸得地利,土质细腻温润,且当地砖窑烧造制砖技艺,做工考究,烧造有方,所产之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遂被永乐皇帝赐封为“御窑”。

紫禁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地面就是采用陆墓砖窑所产的方砖铺墁。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提到:“细料方砖以甃(音昼,砌砖)正殿者,则由苏州造解(押送)。”又说造砖之土“皆以黏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陆墓工匠发现的这种上土,为“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金砖提供了先天的优质条件。制成的金砖面是黛青色,古朴坚实,表面光滑,光可鉴人,是为中国古代砖瓦烧造技艺的杰出代表作。

故宫三大殿的地面铺墁的金砖,产自苏州陆墓窑,是中华砖窑工艺杰作的代表。(Shutterstock)

金砖制作技艺

“金砖”的烧造工艺水准的确非常高,要求的水准也极为严格。陆墓砖窑烧造金砖的工序之多、工艺之繁复精密、制作工期之长,在砖瓦制造业中极为罕见,所以产量也受限。一块金砖的烧造,前后历时二年,反映“金砖”制作的精致,以及“快不得”的品质保障。

繁复工序烧造优质金砖

为什么制造一块金砖需时二年呢?明代《造砖图说》记载,金砖烧造需经29道的工序。依序可概括为取土、炼泥、制坯晾坯、烧窑窨(同“熏”)窑、打磨浸油等五大阶段,步步与品质环环相扣。

人们可能会想,从好地方取来好土就可以用了!其实并非如此!以下就取土、炼泥这个准备阶段来说说,以便读者了解梗概:

1. 选土:需精选阳澄湖畔的纯土。首先要打探洞,探测土层结构,泥土厚薄,储存的深度和广度,鉴别土质的优劣,取样定点。选好土之后,要掘出离地表一米以下的土(浆泥),之后再经过掘、运、晒、棰、舂、磨、筛等七道工序才完成取土。

2. 冻土:取来的土需在露天堆放一段时间(一般需半年),任凭风霜日晒雨雪侵蚀,使泥土中团粒结构受到破坏,黏土中的水分均匀分布,并溶解一部分可溶盐,减少了杂质,黏土的质地变得更细而黏性强,可塑性更高,容易成坯。

3. 熟化:在阳光下晒到完全干透为止,再用粗棰(杵臼)、中舂、细磨的方法,使之成为细粉,用筛子筛去其中的砂石,在“掘而运,运而晒,晒而棰,棰而舂,舂而磨,磨而筛,凡七转而后得土”,经过八个月后,才能把生土熟化。

4. 涤滤:在专设的水池中,把熟土和清水搅拌成泥稀浆糊状。经过反复沉淀及多次过滤后,得到“澄浆”,滤去水分晾成垛状,成为合适制砖的泥料。

5. 练泥、醒泥:泥料还要再经过练泥和醒泥过程,才能制坯。古法练泥依靠牛只和人力重复踏踩,这种泥称之为泥筋(俗称“千斤泥”)。醒泥是将“千斤泥”放置一段工夫以消弭泥的内力,减少制坯的伸缩强度。

在这个制坯前的长长预备阶段,展现了陆墓工匠对泥土的物理性质的深度认识,揉合“自然天成”的时间效力,经过耐心的磨练将陆墓镇泥土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其后才能制坯、晒坯晾坯、入窑烧炼。一块金砖熔合了天然因素助力、地利珍土和人力工艺技术,经过二年的淬炼才得以出炉。刚从窑里搬出来的“金砖”表面朴素,还要再加以打磨和浸泡桐油,让砖转变成光彩照人,桐油也发挥延长金砖寿命的功效。

一块方方的金砖长达二尺二寸(小的一尺七寸),重达125公斤左右,翻转搬运间都要小心翼翼,且出炉的金砖又烫又重,砖工匠人在制作过程的辛劳不言而喻。制作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瑕疵、意外都会使得金砖烧造不合格。一窑成砖中,能挑出六、七成左右的方砖正品,算是极好的成绩了。

金砖的烧造工序多达29道,制作工期长达二年,转换成成本的话,造价高昂也就不在话下,“金砖”称号可谓名符其实。

《造砖图说》的故事与金砖复兴

金砖的烧造不易,御窑的水准极高,从而在陆墓镇发生了这个真实故事:

明代嘉靖年间,当时的工部郎中张问之(字子审)奉旨赴苏州府,他的任务是在三年督造五万块金砖。然而圣旨一到地方,陆墓镇窑户因工价过低,不能达到造出五万块金砖目标的风险又过大,竟然在一夜间奔走逃亡。张问之面临这样的困境为之烧脑,怎么交差呢?在困境之中,他描绘采练烧造金砖的艰难过程,作成《造砖图说》向皇上陈情。

这部书的目录在《四库全书》中有采录;在张的籍地《庆云县志》中录有《造砖图说》(图已经亡佚)和张问之上奏的奏折,奏折中详细说明了制造金砖的二十九道工序和作法。这一则明代张问之的奏折纪录,也为后世失传的金砖工艺留下了复兴的锦囊。在“文革”断丧了陆墓砖窑的技艺之后,近年有幸从张问之的奏折中,复活了故宫金砖的工艺。

来自阳澄湖的优质黏土,经过工匠的慧心巧手制成的金砖,厚度足吸水性良好,冬暖夏凉。当地民间在自家桌上摆上这种砖,夏天还能为瓜果降温!

这样的一块块金砖,为故宫巍峨的宫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耐上几百年的千摩万擦。故宫金砖的亮光,凝聚着中华工艺的敦厚智慧与工匠们的巧艺。

后记:

同治时期《苏州府志》记载陆墓镇,“因陆宣公(即唐代陆贽)墓为名,居民多造窑。”“陆墓”于1993年更名“陆慕”。2001年时,苏州市的文物普查确认明代金砖窑址群遗址,涵盖遗迹48个,包含窑址12座。研究发现陆墓窑炉是罕见的明代砖窑。陆墓窑炉体积很大,内设两种窑床,结构复杂,并且具有罕见的六烟道的窑体形制。此外,砖窑的配套设施,包含晾坯区、大型沉淀池和运送金砖至码头的沿河砖路等等。这些陆墓窑炉和配套设施遗迹的发现,让我们对金砖制程有了更落实的想像。

我们可以说,这种江南陆墓地区特有的独特砖窑,成为优质的故宫金砖的摇篮。沉甸甸的金砖从砖窑区送上砖道到码头装船,结合河道运输,从南方苏州一一运送到北京城,与中华传统木建筑工艺一同创出了故宫建筑的宏伟文明。@*#

─看更多【璀璨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故宫紫禁城的传统建筑耐震神技令西方专家叹服!(fotolia)
    北京故宫紫禁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不仅是世上现存最大的木建筑群,而且拥有一项夸世的建筑成就,到底是什么呢?
  • 风水局中的天花板!每一处都精心设计。天安门是仙凡两界通道?皇帝为什么是“九五之尊”?
  • 明末三斩龙脉事件,谁笑到最后?为什么袁世凯的“龙座”要后移三米?紫禁城中轴连接泰山?
  • 古燕国的都邑、元以后历代中国的京城:现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设计始于元世祖忽必烈之时,体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过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设计与布局,后世子孙不但能一窥中华文化中许多精微奥妙的神髓,更可以发现许多现代西方文化与古中华文化之间颇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处。
  • 中国古代民间盖房上梁时有悬挂字条“上梁大吉”、抛元宝、安放镇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据说在修建紫禁城时,施工人员都要在重要的建筑屋顶施工结束前,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之后再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该盒子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标志着一座建筑的落成。
  • 鸱尾、五脊六兽、九脊十兽各是什么呢?中华传统建筑采用这些脊兽装饰有什么含意和作用呢?最顶级的中华传统建筑装饰多少脊兽呢?
  • 关于始皇陵的历史记载和传说,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很多却被目前的科学探测及考古发掘所证实。所以,用“眼见为实”的实证科学,现代人根本就破解不了始皇地宫的奥秘,而解开这些埋藏于地下的巨大秘密,可能会帮助我们回归对古代中华文明的正解。
  • 提起秦始皇,总是和无数的“第一”及“唯一”联系起来,他是名符其实的“始皇帝”,是本次人类中华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地球上唯一大帝国的皇帝。
  • 共产邪灵无孔不入,从消灭肉体到荼毒精神世界,再到破坏历史文物与古迹,彻底斩断中华文化、精神信仰以及传承数千年的传统。(Fotolia)
    历经元、明、清三朝,整个北京城浸透着佛、道、儒的思想文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