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木皆成字,一水一山可入诗。他是游走于江南形胜的贵公子,用审美的眼光游赏四季山川,用精美的妙笔勾勒天然画卷。南朝时期,山水诗初兴,他就是当时最为杰出的山水派诗人之一——谢朓。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他也是诗仙李白最推崇的诗人,其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清俊秀逸,融景、情、理于一体,是李白推崇备至的文学瑰宝。它们不仅在声律方面渐启唐风,而且对唐代山水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谢朓,字玄晖,存诗二百余首,以山水诗成就最高,因与同族的谢灵运都是著名诗人,世称“小谢”。李白亦有诗曰:“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他自比谢朓,认为自己的作品同样具有清新秀丽的诗风。谢朓出身名门望族,却身历易代之变与政局之险,于是走进山水世界,寻觅愉悦身心、安顿精神的一方乐土。读其诗篇,可洞见造化美景、诗人性情,并神游千年前的山水胜境。
安得凌风翰 山水中见逸趣
旧时王谢堂前燕,谢朓的家族,乃是魏晋以来两大门阀士族之一的陈郡谢氏。这个家族门第显赫,却多放达淡泊之士,塑造了山水之好、东山之志为标志的谢氏风度。谢朓的前辈谢鲲自许“一丘一壑”之雅,谢灵运更是山水诗派鼻祖。他生活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不仅对自然风光怀有亲近、爱赏之心,其诗歌创作亦受到很大影响。
史书记载,谢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他不到20岁就解褐入仕,在太子或几位郡王身边做侍从或幕僚,也加入了贵族文人集团,成为“竟陵八友”之一。这期间,谢朓结交王公贵族,赏玩山水、唱和诗赋,开始在作品中描摹山水之景。比如《鼓吹曲》组诗中,便有“天明开秀崿,澜光媚碧堤”“日晚厌遵渚,采菱赠清漪”(《隋王鼓吹曲》)等清新恬淡之佳句。
南朝贵族雅好文学,谢朓的文才也受到主君的爱赏,君臣经常谈诗作对,关系亲厚。然而谢朓在仕途上,感受到的却是祸福难料的忧惧,以及家族辉煌难再的无奈。南朝开始,朝廷中寒门掌机要,往昔和君王共治天下的门阀世族,频频遭受猜忌和打压,再加上南朝政权更替频繁,世家子弟多受到牵连,而谢朓本人也是遭乱臣诬告下狱,不幸英年早逝。
谢朓在世时,热衷仕进,希图振兴家族,同时忧谗畏讥,渴望遁世避祸。故而官场受挫时,他自伤“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禄位不显时,他感慨“公子不垂堂,谁肯怜萧艾”(《答王世子》)。幸而谢朓能够时时欣赏到,俊秀澄明的青山碧水,清纯柔美的落英芳草,惶恐不安的心灵得到了慰藉,徬徨无依的情感找到了寄托。
他在31岁时,任宣城太守,成为仕宦生涯与诗歌创作的转折点。“安得凌风翰,聊恣山泉赏”(《直中书省》),谢朓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宣城,得以全身心投入山水怀抱中。“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谢朓拥有高官厚禄的同时,享受到隐逸的乐趣。谢朓找到了“吏隐”的两全之法,游离尘嚣之外,放情山水之中,其诗作的数量和成就也达到了顶峰。
“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游敬亭山》),他眼中的山峦,有雄峻巍峨之壮美;“寒草分花映,戏鲔乘空移”(《将游湘水寻句溪诗》),他眼中的秀水,有澄澈轻快之灵动;“茹溪发春水,阰山起朝日”(《春思》),山水相依,蕴藏着蓬勃无穷的生气。谢朓在诗中描摹出日常所见的生动多姿的山水画,同时融入诗人情怀,大大拓展了山水诗的题材和表现力。游山水,题山水,恋山水,成为他的人生出路和归宿,并达到其前所未有的艺术成就。
澄江静如练 山水中见好景
江南空灵纯澈的山水,与谢氏风流自赏的气韵相得益彰,谢朓置身山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契合。他用心捕捉山川草木的灵气与风华,经由彩笔点染,描绘出神形兼备、独具韵味的山水意境。
他的山水诗,用色素雅鲜丽,似蛾眉淡扫。“塘边草杂红,树际花犹白”(《送江水曹还远馆》),池塘边花木相间、红白掩映,在青翠的底色上呈现出妍丽轻快的色调。“紫葵窗外舒,青荷池上出”(《闲坐》),轩窗外、池中央,紫葵青荷入目,两种搭配协调的冷色营造出疏淡清幽的氛围,令人心神澄净。“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高斋视事》),青山残雪,白日寒雾,青白两大主色笼罩山川天地,传达出沉静玄远之况味。
他的山水诗,视野开阔高远,抒逸兴遄飞。“上干蔽白日,下属带回溪”(《游敬亭山》),大笔勾勒高山雄姿,上蔽日月,下连溪涧,顶天立地的盖世风采赫然展现。“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居高远眺,远处的群山延伸至天际,茂密的林木消失在庭院深处,小窗格大世界,将诗歌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境界。“苍翠望寒山,峥嵘瞰平陆”(《冬日晩郡事隙》),寒山苍翠峥嵘,俯瞰平阔原野,景色空旷苍茫,颇具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纵横气魄。
他的山水诗,取景精切细腻,赋生气盎然。“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游鱼嬉戏,荡起阵阵涟漪,飞鸟四散,振落片片残花,整个画面极富动感。“蜻蛉草际飞,游蜂花上食”(《赠王主簿诗》),蜻蜓飞舞,蜜蜂觅食,穿梭花草之间,诗人慧眼慧心,捕捉到微小生命灵动可爱的一面。“风碎池中荷,霜翦江南菉”(《治宅》),秋天的风霜如刀剑,摧折荷花、菉草,用典型的物候之变展现江南风景,妙传风神。
谢朓的诗作,奇章秀句,警策有力。在众多写景名句中,“澄江静如练”被千古传颂,被李白反复吟诵,写下“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句。它出自诗歌《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朓任宣城太守之时,描写了诗人在宣城三山遥望京城建康,欣赏到暮色下的江水美景,从而引发浓重的思乡之情。其诗为: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第一联“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以古人望京自比,创设登高眺望的背景和情境,引发望乡之意。紧接着三联集中摹景,表现江水浩荡气象。“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皇宫与贵族府邸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日光的照耀下清晰可见,即使是远远望着,诗人依然能感受到专属于京城的豪华与辉煌。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两句暗含时光流逝,天色从白日照耀转变为夕阳西下。黄昏时分,灿烂的晚霞徐徐散落,仿佛漫天锦缎,澄明的江水静静流淌,仿佛雪白丝绸。天上云霞,江中波光,显露浓艳瑰丽之色泽,兼具清空澄明之静美,暗合京城雍容典雅的风韵。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前两句从辽阔处渲染江天景象,这两句由静转动,从细微处刻画汀洲小景。江中小岛,遍布喧嚷的归鸟,江畔郊野,开满多彩的繁花。热闹的情景,越发反衬出江天的宁静。春色如画,倦鸟知还,诗人却远离京城家乡。他独自面对美好明丽的黄昏江景,思乡与忧国之情油然而生,引起后半部分的抒情诗句。这首诗的写景部分佳句迭出,满目绚烂纷繁,历来为诗评家称道。
别有深情妙理 山水中见性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感更是山水诗的灵魂。真正打动读者的,并不是单纯描绘景物的词句,而是诗歌中闪耀的诗人性灵,以及蕴藏的诗人情怀。谢朓探幽访胜,陶然山水,一行行诗句中,姿既秀美,韵亦悠远。他将平生复杂而矛盾、多样而真切的情感,都倾注到山水吟咏之中。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他的诗歌难掩谗害迁谪之悲。谢朓在荆州任职,因遭同僚忌恨,奉召离开旧主隋王,在回京路中意恨难平,写下思旧怀人之作。
他工于发端,前半句以凝练笔法写出了江水茫茫、奔流无际的浩瀚之势,并传达了君命难违、日夜兼程的羁旅之状。后半句直抒胸怀,厚重深沉的悲壮情绪,如江水一般奔涌而出。江流激荡悲情,悲情恰似江流,首二句以江流和客心构成内外呼应的情与景的交融,形成先声夺人的磅礴气势。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他的诗歌寄予去国离乡之愁。谢朓离开京城故土,外放宣城为官,虽远离政治风波,却无法割舍对故乡的眷恋。他在启程之初,向着京城方向遥望天水之间,顿起怀乡之情。
江面上白帆点点,皆是归去的船只;云雾中树影朦朦,正是都城所在。他用迷濛清淡的笔墨描画一幅江舟行旅图,更用“识”“辨”二字,含蓄地表现出自己久久怅望、依依难舍的情态。诗句未着一情语,然而一个含情脉脉、极目凝眺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景中寓情,此乃活景。
“闲沃尽地区,山泉谐所好。”(《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他的诗歌洋溢遁隐林泉之乐。谢朓居宣城两年,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政之暇又能游山玩水,领略自然美景,在难得的吏隐生活中,他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愉快。
他的山水之乐,往往附于生动传神的景语之后。他登上敬亭山,心情畅快地放言:“我行虽纡组,兼得寻幽蹊。”(《游敬亭山》)他虽是身佩印绶的官宦之人,却像隐士一般深入幽径,寻访奇峰异景。冬岁日暮时分,他在办公的高阁内得闲小坐,俯视宣城景色,感叹道:“愿言税逸驾,临潭饵秋菊。”(《冬日晩郡事隙》)他希望在仕宦的道路上停车解驾,追随那安居菊潭边的逸民,表达了避世长生的心愿。
谢朓是个才华横溢的才子,也是惆怅失意的文人,幸而他遇见了山水,走出一条赏心抒怀的诗意人生路。他把对美的感悟写进山水,对命运的感慨写进山水,最终完成了别具谢氏风格的山水诗,流芳后世。@*#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