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建安末期的一个盛夏。以博学多艺闻名的邯郸淳,作为曹家三公子的座上宾,正在欣赏一场演出。台上的主角是一个盛装登场的胡人,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十八般技艺看得人眼花撩乱。胡人笑问:“邯郸先生觉得如何?”
邯郸淳正纳闷主人怎么还不露面,却见胡人洗尽妆饰、整理衣冠,变成一个气度翩翩、丰神朗朗的年轻公子。他侃侃而谈,宇宙造化、圣贤、文学政事、兵法谋略无一不精。整个会面,邯郸淳默然不语,返家后惊叹曹公子的才学,直道是无双“天人”。
古代文人中,才华横溢者不乏其人,惊为天人者却屈指可数。清初的王士禛说:自汉魏以来两千年来的诗家,堪称“仙才”的只有三人而已。“诗仙”李白,北宋苏轼,还有一个就是他——魏武曹操的第三子曹植,曹子建。
建安雄才曹公子
魏武曹操有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其实在三国豪杰中,曹操子嗣众多,优秀的儿子如星汉灿烂。曹植身边的兄弟,武有忠勇无畏的曹昂、志为良将的曹彰,文有神童之称的曹冲、雅好文章的曹衮,还有文武双全、最终成为曹氏继承人的曹丕。而曹植,是其中最杰出、最受父母宠爱的那一个。
曹植是怎样一步步地脱颖而出,独得曹操青睐的呢?曹植在十多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经》《论语》,以及历代辞赋典籍,写得一手好诗文。曹操看了他的文章,惊喜得不敢相信:“你是请人代笔吗?”曹植立刻下跪禀告:“孩儿出口成论,下笔成章,愿父亲当面出题测试,就知道我是不是请人写的了。”
建安十七年(212年),邺城的铜雀台刚刚落成,曹操带着儿子们一同登高游赏。就在大家怜风月、狎池苑,兴致正浓时,曹操出题,让每个人作同题赋一篇,描绘眼前光辉绚丽的楼台。曹植提笔一挥而就,不仅描写了铜雀台的巍峨壮丽,还赞颂了父亲的盛德大业。曹操读罢,立刻大赞他文笔非凡。
之后,曹操经常出难题和他论辩,曹植总能从容应答,充分展现出才思敏捷、才华斐然的天赋,逐渐赢得曹操的宠爱。更难得的是,曹植丝毫没有贵公子的架子,《三国志》说他:“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
曹植的才情和品格,让曹操仿佛看到了年轻的自己,一度视为理想的继承人选,也有意大力栽培。曹植年纪轻轻,就得到平原侯、临菑侯的封爵,做了万户侯;二十三岁在曹操出征东吴时,负责留守大本营邺城。曹操语重心长地告诉他:“我担任顿丘令时,正好二十三岁了。回想当时作为,没什么可后悔的。你现在也二十三岁了,能不努力吗?”
顿丘令,即顿丘县令。曹操担任这个职位不过一年,历史上也没有记载他在任的政绩。然而年轻的曹操,造五色棒、打压豪强,上书言事、抨击弊政,讨董卓、破黄巾,尽显热血少年的英雄本色。
曹操最有份量的一句话,是他公开表示:子建,是我儿中最可定大事之人。这无异于向天下昭告,他确立曹植为世子的决心。在父亲的鼓励下,曹植早早立志,以报效国家为己任。他写下侠气纵横的《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是他梦想的驰骋疆场之风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他迸发的舍生取义之豪情。
他写给好友杨修的书信,更是明确表露心迹:“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妙笔生花的曹植,心中燃烧着理想之火,他希望做个身经百战的豪侠或将领,在分裂的乱世中完成统一山河的宏图。
心怀天下 建安之杰
自建安九年(204年)以来,曹操平定冀州,迁居邺城,一方面继续征战,推进统一大业,一方面加强邺城的经营,将其打造成北方的繁荣都市。年轻而才华满腹的曹植,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春风得意的贵公子生活。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西园的良夜,他款款行吟,潇洒不羁;“丝条垂珠,丹荣吐绿”,清池的芙蓉,他洋洋铺写,形神兼备;“清醴盈金觞,肴馔纵横陈”,盛宴的酒肴,他细细品味,口吐华章。
那时候,众多文人雅士相继齐集邺下,这些人在三曹周围,既是臣属,亦是志同道合的文友。邺城中逐渐形成了以曹氏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仿佛一片乐土,游宴歌舞、论辩谈笑,吟诗作赋、同题创作,动人的诗文流传千古。
这个文人集团,有曹操、曹丕、曹植组成的最核心的“三曹”,也有王粲、刘桢等为代表的建安七子。历史上著名的建安文学,进入了繁荣时期;最有才气的曹植,从此开启锦绣璀璨的文学道路,最终成为《诗品》中最推崇的“建安之杰”。
作为有志报国的少年,曹植崇尚武勇、渴求贤才,宴饮行乐并不是他创作的全部。曹植随军西征时,途经秦穆公的墓地,有感于子车氏三子殉葬一事,写下凭吊古人的五言诗《三良》。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曹植开篇就提出对功名的独到见解,建功立业非是人力强为,在求取功名的过程坚守忠义,才是吾心安处。“谁言捐躯易,杀身诚独难”,求生是人的本能,三良慷慨赴死,让曹植既感佩又惋惜。“黄鸟为悲鸣,哀哉伤肺肝”,最后他化用《诗经》古意,表达绵延深长的哀悼之情。
大约在曹操颁布三道《求贤令》后,曹植怀着相同的希望,写下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的辞赋《七启》。他遥承《七发》《七激》等汉赋体式,仿作“七体”,虚构了镜机子和隐士玄微子的一场对话。玄微子从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方面出发,赞颂圣宰的霸业和王道,形成四方贤才靡不归附的盛况。
玄微子领悟入世的积极意义,不再单虚好静、飞遁离俗,从“未暇此游”变为“从子而归”,成为一个真正有担当、有抱负的济世贤才。曹植用宏大整饬的笔法,富丽瑰奇的词藻,勾勒出一个繁华鼎盛的世俗世界。这个世界,象征着曹操治下,彰显着统一气象的北方中原。曹植希望,以此招揽四野遗贤,让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做出正确选择,实现士人兼济天下的理想。
壮志难酬 诗赋愈工
曹植因他天纵的才华,得到父亲特别的宠爱,也因为洒脱任性的性情,最终与曹氏继承人无缘。他的人生命运和文学创作,也大致以曹操崩逝、曹丕即位为分水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
相较于早年踌躇滿志的优游生活,已过而立之年的曹植远离都城,远赴封地,虽是身份贵重的皇室亲王,身历魏朝两代皇帝,但是他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壮志鸿图。在早期诗文中,曹植纯粹而热情地表达他的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到了后期,他在作品中表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风格转向幽邃奇绝、深沉悲远的格调。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尘各异势,会合何时谐?”他借思妇的闺怨,表达政治失意、功名无望的哀伤。“行云有返期,君恩傥中还。慊慊仰天叹,愁心将何愬。”他用飘摇的命运,表达君臣无间、兄弟和好的祈愿。
他还创作了许多游仙诗,将飞扬的灵思、华美的文采发扬光大,创造出一个个美好纯净、出尘绝俗的神仙世界。在那里,曹植披羽衣、乘飞龙,饱览仙界风光。他欣赏高华的桂树,攀登连天的山岳,追随仙人的指引,聆听高士的教诲。他学会了淡泊无为,学会了忘言忘我,他甚至得到了灵芝仙草,达到长寿无疆的境界。
在这段苦闷的时期,曹植更创作出平生最优秀的诗文,也真正到达了“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文学高度。
在一次从京城归藩的途中,曹植被迫和异母弟白马王曹彪分道而行,在不久前,他的亲兄弟任城王曹彰在京城不幸殒命。亲人的生离死别,激发了他孤寂、忧愤之情,一首抒情长诗《赠白马王彪》由此诞生。
独行的归途中,曹植悲叹:“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他的归路险阻重重,连日的暴雨冲毁山路,无奈登高而行;赶路的骏马身染疾病,一路上还要忍受枭鸟、豺狼的惊扰。但是这些都比不上小人挑拨、兄弟离居带来的心灵创伤。
但是曹植到底不失建安文学的本色,他笔锋一转,吟咏着“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他把郁结的低沉情绪,升华为昂扬豪迈的金石之声,尽显大丈夫之气概。
又一次归藩旅途,曹植路过了洛水。这一次他不去感叹命运的无常、理想的破灭,而是用最浪漫的文笔,描写了人神之间一段唯美的旷世之恋。他伫立在洛水之滨,恍惚间邂逅一位袅袅婷婷的神女。
曹植不惜用大段的篇幅展现洛神宓妃的美丽,其中最经典的要属那一连串绝妙的比喻:“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大概是,古人赞颂女神最美丽的词句。
曹植和洛神经过短暂的相会和真情告白之后,随即迎来永远的别离。他看到洛神在众仙的簇拥下,演绎一场优美灵动的舞蹈;她离去时,眉目含愁,泪水涟涟,消逝在浩渺烟波之中。洛神的倩影,在曹植心中难以忘却,他忍不住驾着轻舟逆流而上,追寻洛神的踪影。然而人神殊途,洛神终究不再出现,这个故事也在曹植徘徊怅然的身影中收束。
这篇赋文,继承了屈原辞赋的风采,更多地被解读为寄心君王的感遇之作。文中的洛神,是完美贤明的君王,也是他遥不可及的理想。曹植在鱼山游历时,曾聆听梵天仙乐,记录下那超凡入圣的曲调。那么,曹植有缘得见洛神舞蹈,或许还有更深层的意义。
曹植,世间罕见的八斗之才,九天落下的神仙公子。一身诗意才情,为曹植创造了生命中美好幸福的开端,却也埋下了沉郁苍凉的伏笔。他用文字记录最畅快的生活,也用文字纾解积郁悲慨的情怀。在那里,他是白马金羁的游侠,他也是轻裘缓带的公子,用尽一生心血挥洒出惊世笔墨。
参考资料:《三国志》《曹子建集》等。@*#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