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一群江南名士在寺院中赋梅花诗。一个长相丑陋的僧人也来了兴致,即兴作诗后,名士们听罢全都垂头丧气,就此搁笔。一名不识字的老妇,凭着“窃听”偷学二兄弟吟诗唱和,久之竟也无师自通。僧人和老妇,一个念在方外,一个念在世俗,却也展现了不同的诗才。
清朝学者钱泳曾说:“僧人、道士作诗最易工,为什么?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境界很清闲,竭力学作诗会很容易。但也很难,为什么?因为出家人自幼就剃度出家,所读的都是经卷,谁能使经史子集全都贯于胸中。”
据钱泳所着《履园丛话》记载,青螺庵有一位游方僧人,名为量周。要说此人长相,“貌甚恶俗”,有些庸俗丑陋,令人不敢恭维。量周是出家人,平日惟有一心念佛而已。
僧人貌甚恶俗 诗作惊艳诸名士
有一天,一群江南名士聚集在青螺庵,起了一个诗社,要赋梅花诗。诸名士各展风华才气,或因量周相貌丑陋,众人都有些讨厌他,谁也顾不上理睬他。忽然量周也来了兴致,也想要凑热闹吟咏一番,央求诸人分他一个字韵。众人就分给他一个音字韵。
量周吟咏道:
“几被霜侵与雪侵,孤根留得到而今。
谁于冷处得青眼,只合空山抱素心。
茅屋风高门正掩,板桥冻折路难寻。
棱棱莫谓无相识,曾有何郎为赏音。”
当名士们听到他的诗作,全都垂头丧气,纷纷为之搁笔。
青螺庵的僧人量周所赋梅花诗,格调孤高冷傲,不染世尘。或许,只有云游天下的出家人,长年行走于世间饱受风霜雪侵,心境高洁,内在淡然清雅,才能体会到梅花的素心清绝,不畏风霜雪雨,牢牢地守护着孤根。僧人秉性之高洁,以致于在滚滚红尘亦如梅花,难得知音。
僧人的诗风透着他修行的苦与乐。身在红尘念在方外,自得其趣。
倘若是一个念在世俗的老妇,且又不识字,她做的诗文又将是怎样的风格?
蒋家老妇窃听学诗
钱泳说,苏州蒋家的佣人中有一位老妇人,素来不识字。蒋容斋蒋辛斋兄弟二人都是读书人,并且都工于诗文。每当他们吟诗唱和之时,这名老妇就隔着门屏窃听,对于简易明白的诗句,她就记下来不忘。就这样不断地学习,时日久了竟也无师自通,通晓了音韵,做起诗来。
比如老妇做的这首《中秋无月》,诗文曰:“最怕中秋风雨来,人家伫月尚徘徊。七龄小姐痴憨甚,拜祝天门两扇开。”诗文中,她用了唐人七岁女赋诗之事,用典颇为典雅贴切。
后来,蒋辛斋因为罹患重疾,长久卧床不起。一天,他困在床上行动不便,实在无聊,知道老妇人能做诗,于是唤她来,试问她的诗才。
碰巧床榻前有二个佛手柑,就放在几案上。蒋辛斋指着佛手柑为诗题。老妪应声吟咏道:“十指拳拳不肯开,掌中定捧寸珠来。何缘得近诗人榻,香气还宜问腊梅。”
诗文的最后一句“腊梅”,是蒋府上一个婢女的名字。当时就侍立在一旁。老妇借机戏耍了腊梅。
蒋辛斋为之惊叹,一个不识字的老妇,竟也无师自通,厚厚地赏给她一端吴绫。他笑着容斋说:“这位老妇足以媲美郑康成的婢女了[注]。”从此以后,蒋府上的仆人婢女对老妇礼待有加,称呼她为“做诗阿娘”。
注释:
郑玄,字成文,东汉人,一生学不厌,教不倦。郑玄家的婢女,受了郑玄的教化,都能娴习诗书。晋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诗经》中的句子)?’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经》中的句子)。’”
事据《履园丛话》卷24,《清稗类钞》卷74@*#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