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初叶,一场发端于北方的宗教改革席卷欧洲大陆,严重挑战着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为应对危机,教会开始解决腐败问题、捍卫被新教徒拒绝的教义。到16世纪末,天主教会已重整旗鼓、再焕活力,引导信众理解天主教教义、激发他们的德性成为教会的中心目标。
同时,为了重建罗马作为圣城的声誉和权威,罗马教宗开展了大规模的建筑和装饰工程。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艺术史上最为辉煌激越的巴洛克时期拉开了帷幕。
虽然新教徒严厉批评图像崇拜,但天主教会却非常认可视觉艺术在指导信众方面的力量——因为艺术可以超越所有语言。为此,宗教艺术必须主题清晰,具足说服力,让人真切感受到基督为众生献身的真实性、殉道者的痛苦,乃至圣徒亲见的异象。
此间,教会对于艺术引导角色的强调,促使艺术家们尝试更直接的方式吸引观众。和文艺复兴时期讲究神圣、隽永、宁静的永恒不同,巴洛克艺术的目标就是带来强烈的感官和情感冲击,乃至精神上莫大的激励。
在绘画领域,卡拉瓦乔转向具有强烈戏剧性的写实主义,通过明暗对比和紧凑的构图来增强感染力;卡拉契(Annibale Carracci)选择更为经典的视觉语言,将绚丽的色彩、理想化的形式与盛期文艺复兴的平衡构图相结合;高里(Giovanni Battista Gaulli)转向大胆的幻想,模糊了艺术和真实的界限,让作品变得触手可及……
在巴洛克雕塑领域,作为艺术天才的贝尼尼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的米开朗基罗”、“雕塑界的莎士比亚” 。诚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教授、意大利巴洛克艺术专家霍华德·希巴德(Howard Hibbard)所言,“在整个17世纪,没有一位雕塑家或建筑师可以和贝尼尼比肩。”
仅只是贝尼尼20多岁时完成的三件雕塑,就可以证明后世对他的推崇绝非虚誉。
• 《大卫》
我们先来看一下他25岁时完成的这尊《大卫》(David)。
这是《圣经》中以弱制强的经典故事:腓利士巨人歌利亚带军进攻以色列,牧童大卫与之对阵,投石弹弓打中巨人的头颅并割下首级,日后统一以色列,成为著名的大卫王。
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不同,贝尼尼捕捉的是少年蓄势待发的瞬间,让人觉得下一刻他就会发出雷霆一击。这两尊不同的大卫,也代表了这两个时期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 《冥王劫夺珀耳塞福涅》
贝尼尼惊人的艺术天分还表现在他无以伦比的技法上。我们再来看看贝尼尼年仅23岁时拿出的作品《冥王劫夺珀耳塞福涅》(The Rape of Proserpina),这也是他最早震惊罗马的作品之一。
这件作品取材于著名的希腊神话故事:冥王哈得斯一天跑到人间巡游,突然看见了掌管农业和谷物丰收的女神德墨忒尔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冥王立刻被珀耳塞福涅的美貌迷住了,于是不顾一切地抢走了她,将她带回冥界立为冥后。
贝尼尼捕捉的正是冥王劫夺美人的瞬间。冥王的手臂健壮有力、青筋暴跳,珀耳塞福涅身驱扭转、充满动感。而这尊雕塑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贝尼尼以高妙的技艺、通过坚硬的大理石展现出人体的柔软质感,如此功力,堪称神乎其技!
1622年,当这尊雕塑最终交付给委托人——红衣主教博盖塞(Scipione Borghese)时,立即引来艺术评论家们的盛赞。
• 《阿波罗与达芙妮》
三年之后,贝尼尼再次让罗马上流社会为之惊艳。这一次的作品,也奠定了他在艺术史上不朽的地位,这尊雕塑叫做“阿波罗与达芙妮”(Apollo and Daphne),讲的依然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
爱神丘比特有两种箭,一种是金箭,使人产生爱情;另一种是铅箭,作用正好相反,让人拒绝爱情。丘比特在太阳神见到河神的女儿、美丽的达芙妮那一刻,朝他射出一支金箭,却给达芙妮射了一支铅箭!结果,阿波罗疯狂地爱上了达芙妮,在姑娘身后紧追不舍,达芙妮却拚命地逃走了。而就在阿波罗即将抓住她的瞬间,达芙妮大声向父亲呼救,求他把自己变成一棵月桂树。
再来看看这尊雕塑。阿波罗的左手搂住达芙妮腰肢的刹那,姑娘侧着头,目光惊恐而绝望;在奋力挣扎的同时,仿佛大声呼喊着父亲。
飘动的秀发和两只向上伸出的手此刻已变成树叶,被阿波罗触摸到的半边身体也已被月桂树皮包裹,左脚变成了树根状扎入土中。
这件雕塑整体充满动势,而且人物形象粉雕玉琢、宛如真人。青年贝尼尼的雕塑功力,如臻化境!
不可错过的博盖塞美术馆
上面介绍的三件作品,如今都陈列在罗马“博盖塞美术馆”()。这个博盖塞,就是前文提到的贝尼尼最大的资助人——红衣大主教博盖塞。这里原本是博盖塞自己的府邸,如今以大量收藏贝尼尼作品而闻名;除了美术馆外,花园也是绝对值得光顾的地方。
参观“博盖塞美术馆”,需要提前到官网或底层的订票处预约;为了确保馆内不会太拥塞,每位参观者只有两小时参观时间。如果你到罗马,这一间艺术博物馆一定不能错过;而且要提前做好攻略,千万不要和这位巴洛克艺术大师擦肩而过!
贝尼尼一生非常勤奋,直到晚年也没有停下过艺术创作的脚步。尽管一起事故曾使得他的事业和声名一落千丈[注],但最终他仍然凭借实力与才华,重新回到艺术巅峰,铸就了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篇章。
鉴于贝尼尼对于罗马城市建设贡献巨大,意大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值5万里拉的纸币上,就是这位大师的头像和他的雕塑作品。
艺术小辞典:巴洛克艺术
说完了贝尼尼的罗马,最后为大家解说一下“巴洛克艺术”这个名词。
英语的“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法语,而更早的来源可能是葡萄牙语的barroco,原意是有瑕疵的珍珠。巴洛克艺术上承晚期文艺复兴的样式主义(Mannerism),下启洛可可艺术(Rococo)。其艺术特点包括惊人的写实、强烈的动态、扭转多变的线条、活力四射的装饰,乃至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最初,巴洛克艺术被传统艺术家们所鄙视,直到后来才成为一种主流艺术风格。
[注] 贝尼尼1637年受教宗之命改建圣彼得大教堂,但其设计建造的钟楼完工后,古老大教堂的前面墙体却开裂了,加之贝尼尼的竞争对手博罗米尼散播这起事故是贝尼尼的设计所致,使得大师声名一落千丈,好在1680年教宗的调查证明,这并非贝尼尼的过错。
作者简介»
姜光宇,现居美国,热爱旅行,醉心西方艺术。他曾是中国知名青年演员,因在《雍正王朝》中饰演三阿哥而崭露头角。
责任编辑:苏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