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二则发生在常州的民间故事,主人翁都姓费。这两位老先生,一个身处官衙查案,一个身在市井经商。他们都同样乐于行善,只是方式不同,最后都受到皇帝的诰封。
灾荒引民乱 费善人一席话救万人
大清乾隆年间,江苏爆发了严重的灾荒。由于江阴县(现称江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县令安抚百姓的措施失当,引发民情不满,最终演变为民乱。事件平定后,江阴县令裁定乱民聚众谋反,并将此事飞报朝廷。
一位巡抚大人得知民乱后,便亲自赶往江阴县探察,想安抚激愤的民情。当时费鹤汀中丞的祖父费氏,在邻近江阴的常州担任招房吏,便跟随郡守前往迎接巡抚。
郡守独自上船去见巡抚大人,费氏就在船外静静等候。过了许久,巡抚和郡守才走出来。巡抚初次见到费氏,看他相貌十分奇特,就召他进去问话。
当时江阴县官府已抓捕民乱首谋与他的党羽共几十人。但坊间传闻,因百姓犯下谋反罪,朝廷将屠杀全城。一时间传言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个个心生恐惧,人心惶惶。
巡抚大人得知费氏是招房吏,向来熟悉地方案情,于是询问他,应该如何处理眼下民乱。按照惯例,凡是犯下谋反罪,不分老少都应处决。巡抚问费氏:“如何量刑才最公允恰当?”
量刑的两种办法
费氏反问巡抚:“大人您是想以严刑峻法来办,还是想以积德的方式来办,好使后代子孙荣列公侯?”巡抚要他先说说这两种办法,听完后再做决定。
于是,费氏说到:
“如果全城百姓都参与谋反,按例当斩。然而江阴之事,事发仓促,贫穷的百姓因灾荒所迫,只希望能有一点粮食活命,并不敢造反。假如真的屠杀全城百姓,这也不是当朝天子爱护百姓的本意。
“如今,已经抓获领头作乱的罪魁祸首。下官愚见,不如按照强盗聚众打劫论处,将首犯斩首示众,其他党羽判处流放充军,这样决断,于情于法都较公允。这也是能使巡抚大人后代子孙荣列公侯的办法。”
古人相信,祖上行善、救人可积德,能荫福后代子孙。巡抚认为他讲得很在理,于是令费氏拟定公文,处决首犯一人,流放十多人。
费氏一席话,救下全城上万人。事件之后,他累次受封,一直到一品光禄大夫、振威将军。不仅如此,他的儿孙也官运亨达。费氏的儿子,从副贡生升到陕西潼商道,官居正四品;费氏的孙子费开绶,即费鹤汀,位至中丞(正二品),掌管一省军政、民政。费家后代子孙,高官辈出,门楣光耀。
当时的人认为,费家荣光显耀,都是因费氏一席话救了上万人之故。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何况他救下那么多人呢!
不揭人短 宽仁的费善人
巧的是,在常州还有一位费善人,即费耕亭观察(官职名,主管一省提学、屯田等事务)的祖父。费老先生经营一家杂货店。因其慷慨仗义,左右乡邻都称他为善人。他常常周济乡民。乡里的许多穷人都在他家吃饭,得以度日。
有一次,年关将近,邻居家的一个老人过来吃饭后,坐在柜台旁边久久都未离开。直到店里的伙计打开柜子,才发现少了十块银元。伙计四下寻找,怎么也找不到,忽然想起坐在柜台旁边的老人。伙计当即抓住他,果然在他身上搜出了十块银元。
当时,人们纷纷斥责老人:“吃人家的饭,还偷人家的钱。”老人也惭愧的无地自容。就在这时,费善人走了出来,询问情况后,立即对众人说:“哎,你们都弄错了。那是我见他贫困,从柜里拿钱给他的。一时忘了告诉你们。你们怎么能骂他呢!”
费善人转而向老人致歉:“这事他们不知道,错怪您了。您千万不要见怪!然而您也太迟钝,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实话,是我送的钱,在这里干等着挨骂呢?”接着他又拿出四千钱,送给老人做为过年的费用。老人接过钱,欢天喜地地拜谢而去。
费善人心地宽厚,明明知道老人偷钱,不仅不责怪他,还设想周全,打消众人猜忌,保存老人的颜面。后来,费氏的善行广传,还多次受到朝廷诰封。
这两名常州老善人,费鹤汀的祖父一席话救下上万人;费耕亭祖父心地仁慈,令人叹服。这些民间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代代相传。或许,是因它们与人们心中与生俱来的良善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吧。@*
事据《坐花志果》上卷35、36
责任编辑: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