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已疟编》中有记载,元朝一位皇帝曾将一名术士召入宫中,问其国祚如何。那术士回答:“国祚绵长,不必深虑,不到日月并行时,是不会出现忧患的。”后来正如他所说,明兵入境,元朝终结。尽管元朝的国祚只有97年,但能预言国家兴亡等重大事件的术士却不只一位,本篇还将介绍史册中的另外两位。
蒙古术士阿荣能预测科举停办时间
阿荣,字存初,是蒙古人,出生于名臣世家。他自幼在元武宗身边侍奉,成年后被授予禁军护卫一职。皇帝很器重他,多次给他升官,并钦点他到地方上任职。他担任湖南道宣慰副使时,长官也对他十分信任。无论大小事,都放心地交给他去做。
有一年,湖南一带出现了大饥荒。阿荣忧心百姓,义不容辞地拿出自己的俸禄,先施粥、再送粮,以此来赈济灾民。后来,很多快要饿死的人都因此而活了下来。
没过多久,一伙猖狂的贼寇入侵广西,使当地民不聊生。阿荣听说后,立刻前往那里,赶走了流寇。接着,他又敦促地方官及时加强防御。从此,贼匪再也没出现过。
后来文宗登基,阿荣又不断被提拔。在地方担任了军政要职后,就被皇帝召进宫里,从此成为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的股肱之臣。阿荣怀着十二分的赤诚与忠心,一直尽力辅佐。
阿荣曾是一名武官,可闲暇时却喜欢钻研儒学经典。看到前朝纪录中有不忠不义不孝之人,他就会痛心地说道:“身为男子汉、大丈夫,真不应该这样做啊!”阿荣身份显贵,却很愿意结交一些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他们经常结伴出游、吟诗作赋,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阿荣为官多年,既能文、又能武,但最精通的却是术数。他能预测未来事,给人占卜福祸吉凶总是很灵验。天历三年(1330年)春,朝廷举办了隆重的殿试。他在考场外遇到了当时的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二人聊了起来。他说:“科举再办一届,就会被停办了。但停两届后,将再次恢复。到那时,朝廷又有贤才可用了。”没等虞集回答,阿荣又说道:“未来的场景,大人您会亲眼看到,而我就看不到了!”
虞集听了,便安慰他说:“朝廷能在读书人中选拔贤能之士,这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如今文治方兴,朝廷对选士如此重视,未必会将科举停办。况且,您是朝廷重臣,一直在皇帝身边辅佐,对文辞章法又甚是精通;科举三年才办一次,少了您怎么能行呢?在下年纪大了,到时就算来到考场,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啊!”可阿荣却说:“这就是命啊!”虞集追问道:“那您是怎么知道的?”他就没再回答了。
果然,到1333年,科举又办了一次,但阿荣已经去世。三年后(1336年),科举被停办。停办两届后,于顺帝登基那年(1341年)再次恢复。而这些都与阿荣说的分毫不差。
隐士张康能预测京中不祥之事
张康,字汝安,号明远,是汉人。他很早就成了孤儿,从小只对读书感兴趣,长大后便开始研究占卜术。南宋末年,他在几位名臣府上当过幕僚,但改朝换代后就一直隐居在衡山上。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曾听人说起过他,于是便派出一位御史去寻找他的下落。那御史有位兄弟在湖南为官,从他口中得知,张康就在衡山上,是一位对天文地理无所不知的世外高人。御史赶紧回禀了皇上,很快张康就被请到宫里。皇帝考查了一下他的学问,觉得很了不起,当下就授予了著作佐郎一职。
后来,每次召见,皇帝都用高规格的礼仪来接待他,还用他的号“明远”来称呼他。只要皇帝问他未来事,他就言无不尽、知无不言。至元十八年,他对皇帝说:“我已经用太乙神数推算过,壬午年(至元十九年)春会有匪兵来袭,而危险将波及到将相一级。”到第二年三月,京城果然就闹起了匪祸,宰相阿合马也被盗匪所杀。
就在这一年,皇帝打算要第三次讨伐日本,于是命张康用太乙术来推演吉凶。他告诉皇帝:“南宋那头依然蠢蠢欲动,去年征伐日本的兵力也尚在修养中,如今从太乙卦象上来看,出兵可是凶多吉少啊!”忽必烈听了,便不再提开战之事。
张康在山中修行多年,对钱财早已看淡。他所任职的太史院曾被皇帝赏赐了很多银两,主事者打算拿出一千贯来奖赏张康,可他却分文不要。从那以后,官员们就对他更加敬重了。
参考资料:《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