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日期是每年黄历的九月初九,也称为清秋节、茱萸节、黄花节、菊花节、九月九、重九、九日、暮节等等。那为什么将两个“九”称为重阳呢?中国古代将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或阳数[1];将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或阴数。而“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也可以说它是阳数的代表。因此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或重九。
古代的习俗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外出登高,每个人身上都带一个绛囊,绛囊中插着几枝茱萸,喝菊花酒,古人认为这样能辟邪。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菊花)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就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古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习俗,要在重阳节这一天携带着插着茱萸的红色布囊、登高并喝菊花酒呢?此典故出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2]。东汉时期,汝南的桓景跟随历史很有名的修道士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你家里在九月九日有灾厄,你要尽快赶回去处理;让你的家人都各作一个红色的布囊盛茱萸并将布囊系在臂上,离开住处,一起去登高并饮菊花酒,此灾祸可消。”桓景按费长房道长的话去做了,全家人都登高山避灾。到晚上才返回住处,发现家里养的鸡、犬、牛、羊全部都暴死。费长房知道此事的结果后说:“那些家禽代你家人挡灾了”。因此后人到重阳节的这一天都登高饮酒,戴茱萸囊,并逐渐形成一种习俗。
笔者在研究阴阳相生相克与天时的对应关系中发现,每年黄历的二月和八月为古人所说的阴阳交会之月[3],二月是天地之间的阴气逐渐衰减,阳气逐渐滋生的时候;八月则刚好相反。到九月初九日前后,阳气因盛极而迅速衰减,阴气则加大了滋生的力度;这时在大地的表面就会布满了阴阳交会之时留下的浊气,而病气和邪气(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病毒和细菌)在此际也会滋生。常人的眼睛看不到这个情形。如果天气好,过了重阳节之后这种现象在日光的照射下也会逐渐消失;如果天气阴雨绵绵,这种状况就会持续比较长时间。
重阳节前后,天地之间阴气滋生,则天气转凉,因此老人、小孩及平时身体不太好的人士在这时要注意保暖,因为浊气在地面上还没有消失,它容易侵害人的身体,身体抵抗力不强的人就容易生病。在中国古代,重阳节前后朝廷会让各种工匠休息,不让他们因为劳累造成身体抵抗力降低而生病;《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礼记》中的规定连古代的皇帝都奉为金科玉律;唐德宗李适:“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大意:朕乃寡德之人只是承蒙上天的恩赐而继承皇位,顺应天时让朝廷的各类工匠停工休息。〈重阳日即事〉)”
有条件有时间的人士确实可以效仿古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登高,能带上一两枝茱萸就更好。为什么呢?因为阴阳交会之时的现象是浊气下沉而清气上升,登高(指相对本地的地面高度500米左右的高山或高处即可)是为了避开地表的浊气而沐浴清气,带上茱萸枝条是为了祛除人身上的病气和邪气。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吴茱萸》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因此,更通俗的讲登高是为了“洗澡”,清气如清水,茱萸是肥皂。
秋季有两个很重要的节日,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重阳节。笔者从《全唐诗》中看到唐朝从皇帝到文人都写下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等的诗篇[4];古代的文人都饱读四书五经,他们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一定是有它的道理。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注释:
[1]《易经.系辞上》:“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也。”奇数天数或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加等于二十五;偶数为地数或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加等于三十。《汉书.杜周传》:“礼壹娶九女,所以极阳数,广嗣重祖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阳数一三五七九,九,数之极也。”三国.魏.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2]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3] 《毛诗正义.行露》孔颖达疏曰:“知始有露二月中者,以二月、八月,春秋分,阴阳中也。”
[4]唐朝时期皇帝与大臣重阳节登高,常去的两个地方,一处是渭水边的渭亭,一处是南郊的慈恩寺。这两处都建在小山上。登高远眺,景色怡人。笔者之所以选录“应制诗”,说明此次登高有皇帝及朝中大臣参加。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唐中宗李显):“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诗中“泛桂”是指将桂花的花瓣放在斟满酒的杯中,一般在重阳节登高饮宴时更常见的是在酒杯中放入菊花瓣,称为“泛菊”。“吹花”是指重阳节的一种游艺节目,具体规则已不可考。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宋之问):“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崔日用):“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临幸浮天瑞,重阳日再中。”
〈慈恩寺九日应制〉(崔湜):“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诗中“却邪萸结佩”是指佩戴茱萸以祛邪,“献寿菊传杯”是指传杯饮菊花酒以期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