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细雨重阳节 风霜几度秋

作者:朝晖
font print 人气: 748
【字号】    
   标签: tags: ,

重阳节的日期是每年黄历的九月初九,也称为清秋节、茱萸节、黄花节、菊花节、九月九、重九、九日、暮节等等。那为什么将两个“九”称为重阳呢?中国古代将奇数“一、三、五、七、九”称为天数或阳数[1];将偶数“二、四、六、八、十”称为地数或阴数。而“九”是阳数中的最大数,也可以说它是阳数的代表。因此将九月九日称为重阳或重九。

古代的习俗在重阳节这一天要外出登高,每个人身上都带一个绛囊,绛囊中插着几枝茱萸,喝菊花酒,古人认为这样能辟邪。据《西京杂记.卷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菊花)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唐代的大诗人王维在十七岁时就曾写过一首很有名的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古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习俗,要在重阳节这一天携带着插着茱萸的红色布囊、登高并喝菊花酒呢?此典故出自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2]。东汉时期,汝南的桓景跟随历史很有名的修道士费长房学道。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你家里在九月九日有灾厄,你要尽快赶回去处理;让你的家人都各作一个红色的布囊盛茱萸并将布囊系在臂上,离开住处,一起去登高并饮菊花酒,此灾祸可消。”桓景按费长房道长的话去做了,全家人都登高山避灾。到晚上才返回住处,发现家里养的鸡、犬、牛、羊全部都暴死。费长房知道此事的结果后说:“那些家禽代你家人挡灾了”。因此后人到重阳节的这一天都登高饮酒,戴茱萸囊,并逐渐形成一种习俗。

笔者在研究阴阳相生相克与天时的对应关系中发现,每年黄历的二月和八月为古人所说的阴阳交会之月[3],二月是天地之间的阴气逐渐衰减,阳气逐渐滋生的时候;八月则刚好相反。到九月初九日前后,阳气因盛极而迅速衰减,阴气则加大了滋生的力度;这时在大地的表面就会布满了阴阳交会之时留下的浊气,而病气和邪气(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病毒和细菌)在此际也会滋生。常人的眼睛看不到这个情形。如果天气好,过了重阳节之后这种现象在日光的照射下也会逐渐消失;如果天气阴雨绵绵,这种状况就会持续比较长时间。

重阳节前后,天地之间阴气滋生,则天气转凉,因此老人、小孩及平时身体不太好的人士在这时要注意保暖,因为浊气在地面上还没有消失,它容易侵害人的身体,身体抵抗力不强的人就容易生病。在中国古代,重阳节前后朝廷会让各种工匠休息,不让他们因为劳累造成身体抵抗力降低而生病;《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礼记》中的规定连古代的皇帝都奉为金科玉律;唐德宗李适:“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大意:朕乃寡德之人只是承蒙上天的恩赐而继承皇位,顺应天时让朝廷的各类工匠停工休息。〈重阳日即事〉)”

有条件有时间的人士确实可以效仿古人,在重阳节的这一天登高,能带上一两枝茱萸就更好。为什么呢?因为阴阳交会之时的现象是浊气下沉而清气上升,登高(指相对本地的地面高度500米左右的高山或高处即可)是为了避开地表的浊气而沐浴清气,带上茱萸枝条是为了祛除人身上的病气和邪气。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吴茱萸》记载:“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因此,更通俗的讲登高是为了“洗澡”,清气如清水,茱萸是肥皂。

秋季有两个很重要的节日,一个是中秋节,一个是重阳节。笔者从《全唐诗》中看到唐朝从皇帝到文人都写下了很多有关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等的诗篇[4];古代的文人都饱读四书五经,他们会去做这样一件事情,一定是有它的道理。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习俗,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注释:

[1]《易经.系辞上》:“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也。”奇数天数或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加等于二十五;偶数为地数或阴数,“二、四、六、八、十”相加等于三十。《汉书.杜周传》:“礼壹娶九女,所以极阳数,广嗣重祖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阳数一三五七九,九,数之极也。”三国.魏.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

[2]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3] 《毛诗正义.行露》孔颖达疏曰:“知始有露二月中者,以二月、八月,春秋分,阴阳中也。”

[4]唐朝时期皇帝与大臣重阳节登高,常去的两个地方,一处是渭水边的渭亭,一处是南郊的慈恩寺。这两处都建在小山上。登高远眺,景色怡人。笔者之所以选录“应制诗”,说明此次登高有皇帝及朝中大臣参加。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唐中宗李显):“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淹留。”诗中“泛桂”是指将桂花的花瓣放在斟满酒的杯中,一般在重阳节登高饮宴时更常见的是在酒杯中放入菊花瓣,称为“泛菊”。“吹花”是指重阳节的一种游艺节目,具体规则已不可考。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欢字〉(宋之问):“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御气云霄近,乘高宇宙宽。今朝万寿引,宜向曲中弹。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崔日用):“紫宸欢每洽,绀殿法初隆。菊泛延龄酒,兰吹解愠风。咸英调正乐,香梵遍秋空。临幸浮天瑞,重阳日再中。

〈慈恩寺九日应制〉(崔湜):“帝里重阳节,香园万乘来。却邪萸结佩,献寿菊传杯。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睿词悬日月,长得仰昭回。”诗中“却邪萸结佩”是指佩戴茱萸以祛邪,“献寿菊传杯”是指传杯饮菊花酒以期延年益寿。@*

责任编辑:林芳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related article
  • “重阳节”在中国黄历的九月九日。古人将数字分为阴阳,九为“阳数”,因二阳数重叠,故叫“重阳”节。因二九也重叠,故又叫“重九”节。因九九音同久久,有长寿之意,故在台湾又叫“敬老节”。该日有登高的习俗,故又叫“登高节”。还有插茱萸的习俗,故又叫“茱萸节”。尚有喝菊花酒的习俗,故又叫“菊花节”。重阳节也是华人团聚共享天伦的传统节庆之一。
  • 九九重阳节俗在中国起源非常早。为何登高插茱萸、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都成了重阳节俗?古典籍《西京杂记》载东汉…《续齐谐记》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曹丕献菊、陶渊明东篱赏菊遇白衣使者送酒、白居易…都有九九重阳故事。屈原〈远游〉探太虚重阳境不死之乡,生命如何宜长宜久
  • 九日九日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登高望远勾乡思。王维、苏辙、丁鹤年和崔颢登高思乡关,诗怀情致各一方。又逢重阳登高,追索生命真乡。渺渺瀚宇,世世轮回,千载悠悠,白云背后何处是真乡?万古过客上下追索,万里天涯莫作乡关。返本归真可有道?…
  • 10月9日重阳节即将来临,纽约不少传统中国侨团已经陆续开始“秋祭”扫墓活动。9月25日(周日),“开平同乡会”的逾百名乡亲,在主席冯天仕、邓学源带领下,扶老携幼搭乘小巴,长途跋涉前往位于新泽西的“纽约开平同乡会墓园”祭祖。
  • 吹唢呐、读祭文、摆放祭品,甚至穿长衫祭祖,这些如粤语长片中的镜头,每年于重阳、清明时节,都会在新界围村一带重现,俗称“春秋二祭”,是新界围村人相当重视的传统。他们早于北宋前后已南迁至香港,在新界多个地方建村立业,延续至今900年左右,可说是原原本本的第一代香港人,因此保留了中国古时祭祖的传统。
  • 黄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中医认为,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传统习俗本身就具有养生的作用。
  • 每年黄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等。重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庆祝的活动也多彩浪漫,包括登高望远、饮酒赏菊、遍插茱萸等…
  • 寒冬送新袄,胜似金镂衣。 大雅行仁孝,清名共素辉。
  • 辞旧梅萦雪,迎春望有年。 远香熏腊月,孤艳对寒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