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书治要》铸盛唐典范 日本王室钦仰
中日文化交流《群书治要》传日本王室影响深远
《群书治要》传入日本,得到日本王室的重视。根据日本岛田翰着的《古文旧书考》称:“《续日本后记》载:‘仁明天王承和五年(编按:公元838年,唐代开成三年),天王御清凉殿,令助教(日本官名)直道宿称广公读《群书治要》。’”由此可知,《群书治要》至迟在唐文宗(公元809-840年)时已传入日本。
日本《三代实录》云:“清和天王贞观十七年(编按:公元875年)四月,天王读《群书治要》。”日本清和天王“与大臣共研读之”,这时是唐僖宗(公元 862-888年,在位 873-888年 )在位的时代。
日本后二条天王嘉元四年(公元1306年),并且下令写点校《群书治要》经“右大办(按:日本官名)三位经雄卿本书写点校毕”。
日本人林信敬在《群书治要》天明本的校正序里写道,“承和、贞观年间(约公元834-876年),社会呈现出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未必不是借助这本书的力量所成就的。因此大凡领导人民、侍奉国君的人是不能够忽略这本书的。”林信敬还提到,“《群书治要》首先让我们明白了治国的大道,而后才能够明白政治上的举措;先让我们明白设立教育的目的和初衷,然后才能明白学习的方向和归宿。从深奥的训诰、典谟到雄辩博大的史书、诸子百家著作中,把关于治理国家、劝诫君臣百姓的内容都一一选出,而没有遗漏。”
鉴览前古 崇巍巍之盛业 开荡荡之王道
魏徵认为《群书治要》不同于以往的《皇览》诸书,群书汇集了全书精华的片段,并命以新名。一律保持原书的体例,以便见本知末,明白事理的起源和结果。并且像丢弃春天花朵只采摘秋天的果实一样,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辑录下经世治国的道理。一书之中,选录的内容,结构完整;一件事情,录选的内容,全面完整。
魏徵对《群书治要》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总结,
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引而申之,触类而长,盖亦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庶弘兹九德,简而易从。观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长悬。
大意是,用在当今,可以用它作为学习古人经验处理今事的一面镜子;流传将来,可以提供给子孙后代作为吸取经验教训的宝典。把其中的内容加以引申,可以解决各个方面的问题。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希望发扬光大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美德,简便而且容易照做。借鉴古圣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可以不急而速取得治国的成效,从而奠定王朝的基业,开创以道德仁义治国的大道。建立持久的丰功伟业,如同天地一样恒久而为人们观仰;这日用日新的圣德之治要,将如同一面金镜,高高悬挂光照后世。
贞观之治 见历代政理之源 知风化本垂典范
贞观九年,唐太宗再次总结阅读《群书治要》的感受说,“手不释卷,知风化本,见政理之源”。
唐太宗以《群书治要》鉴览前古经国治世的道理,用之当下,“贞观之治”迎来“异方献宝,万方来朝”,奠定了唐代一百多年的盛世并为累世垂范,并为东瀛日本钦仰,唐代更是中国历史中一统中原和边疆多元民族不用修建长城的唯一朝代。从唐太宗下旨编撰《群书治要》到“手不释卷”,其建立盛世文治武功,可见微知著。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千古承传而不中断,而且不断丰富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典籍,数量之多举世罕有。这些典籍,让中原的后世子孙蒙受福荫,也传向世界,恩泽各方。经过千余年的岁月沧桑,《群书治要》历经坎坷,终于这部千年古籍、盛世宝典重现东土,让后世的中土众生再次蒙受太宗的恩惠。
文献参考及出处:
唐.魏徵等编,《群书治要》
清.唐董诰等编,《全唐文》
唐.吴兢,《贞观政要》
(转编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