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在北半球是一年中“白日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在年中的六月21日或22日,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古人称这天叫做“日北至”。过了夏至,太阳在地球上的北至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白日就慢慢变短,黑夜慢慢增长。
古人在夏至有避暑的风俗,唐代诗人韦应物诗〈夏至避暑北池〉起头就说:“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显然,在唐代时,人们就普遍认识到夏至的宇宙理象,同时感时而忧患施政教化未能即时。
夏至有三义
夏至的“至”在天地运转中有三种意义:一表阳气至极,二表阴气始至,三表日行北至。 五月之卦是姤卦,挂爻五阳一阴,一阴起于下,表“夏至一阴生”之象,所以说夏至这一天在年中阴阳消长循环中是一个转折点,阳气至极,阴气始生。
唐朝诗人权德舆〈夏至日作〉诗中吟:“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叙写天地运行带来了季节的循环变化,在夏至这一天清醒体悟了天地阳消阴长。夏至是从阳气极盛转而步入阴长阳消的起点。
夏至 祭神祀祖
中国的传统天地观中,阴阳循环、阴阳消长与平衡是一个重要概念。夏至日开始阴气渐渐生,同时夏至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节,也是发生病虫害、水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引此各朝天子常在“夏至”之日祭地祀祖,祈求土产富饶、谷物丰收。
从周朝开始,就有天子率领群臣和神职人员举行夏至祭典的传统,参与祭典者必须在祭典前斋戒。天为乾、属阳;地为坤、属阴。夏至祭地之典在城外北郊举行,因为南属阳、北属阴,古代又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祭地的祭坛筑成方形,称为“方丘”又称“方泽坛”。祭地供品也多为猪牛羊三牲,祭祀完毕供品埋于地下。坐落在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两朝的皇帝举行夏至祭典的地方。
这种对着上天怀着虔敬之心的信仰表现,从古代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中珍贵的一部分,落实到生活中,“天人合一”是带给中国人身心安适的最高境界,从而表现在节庆习俗中、表现在对应于节气的养生中。
夏至放暑假 彩扇驱热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四个节气之一,因此古来就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民间也有很多夏至的节俗。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国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更在夏至时放假三天,.辽朝的妇女则在夏至进彩扇驱热,以粉脂香囊相赠遗以驱蚊抑臭,可见古人对夏至的重视。
夏至俗谚—自然.节气
《礼记》中记载:“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天地运作有序,万物生长有时,人间循时利用万物得以厚生。一年中听到了大黑蝉开始鸣叫,表示夏至到了;此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有一种植物在夏季的中期,也就是夏至开始生长( 夏季有六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 小暑、大暑),故而人们给取了“半夏”这个名,而木槿花到了夏至就逐渐繁盛开花了。
“夏至”也是香蕉的采收、盛产期喔!另外像是豆类也在夏至时节盛产,俗谚歌谣吟:“清明高粱谷雨花(棉),芒种芝麻夏至豆。”;也有的地方说“立夏芝麻小满黍 ”;在台湾则说“夏至早晚锯”、“夏至种籽齐去”,这谚语说的是在夏至忙收割水稻。台湾中南部的第一期水稻已经成熟,可以收割了,所以农夫们早晚都辛勤忙碌的收割稻子,紧接着要把第二期农作物的种籽全部播种下土,夏至时节皓日当头,汗滴禾下土,辛苦说不尽。
夏至之花
几种夏至时节开的花添加福气和风物诗情。马齿苋又名“五行草”、“长命草”,俗称半支莲,“芜史”中有记载,在夏至日插戴马齿苋能益寿延年。明朝时,向日葵在夏至就很普遍使用,向日葵圆脸般盛开的花随太阳转向,看到向日葵,谁能不想起盛夏来临了呢!其它如绣球花、夹竹桃和“天中五瑞”,这些都是夏日之花的代表。
夏至九九歌
夏天酷热,所以防暑和保健很重要。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有首〈夏至九九歌〉,以九天为一小程,共九程八十一天,描写夏天的气候与景象演变,广为流传。
〈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
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
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
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
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
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
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
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
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湖北省的纬度落在北纬29度58分~31度 22分之间,在这〈夏至九九歌〉炎夏的时日大约个把月,往中国南方其它地方炎夏就渐渐延长,北纬23.5度之南,都在太阳能直射的范围内,整整一个夏天都很炎热,〈夏至九九歌〉内容自然也就不一样了。〈夏至九九歌〉表现了地球对应于太阳运转产生的夏季特色,同时反映地方的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虔敬天地、遵循宇宙自然规律而运作带给人与天地和谐共鸣、永保安康的舒畅生活。@* #
责任编辑:方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