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政治经济学” 系列之一

纠正江的经济政策 习近平推供给侧改革

人气 4652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6年05月25日讯】(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记者李默迪报导)基于大陆经济下行、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习近平当局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措施。5月9日,中共内部“权威人士”再次在《人民日报》刊文,发表对经济形势的看法,谈到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当局推行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阻力究竟是什么?地方政府为何不愿意推?

本系列将会以三篇文章,分别以“供给侧改革的阻力”、“李克强的营改增生死战”、“习近平的政治经济学”为主题,揭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供给侧改革”概念的提出

“供给侧改革”的概念提出,针对的是中国经济多年来积累而成的产能过剩严重、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去年11月份和今年1月份,习近平两次主持的财经小组会议上,都提到了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包括“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供给侧改革出台背景:经济三大动力失灵

与供给侧这一概念相对的是需求侧,需求侧是指依靠消费、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也就是中共所谓的“三驾马车”,也叫“三大动力”。

第一大动力是投资,现在回报率持续下降。

公开数据显示,1990年到2013年期间,大陆M2(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5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增加到103.61万亿元,相当于中共央行几乎平均每月印钞1万亿元。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经过研究后发现,2013年之前的近20年间,大陆的投资回报率持续下降。

北京高层智囊团成员许善达近日披露,依靠投资来维持经济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加剧了产能过剩。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的四万亿人民币投资,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进入了当时已经产能过剩的行业,比如钢铁、煤炭等,导致情况更加恶化。

第二大动力是消费,中国大陆的消费率一直在下降。

许善达透露,过去30多年来,大陆居民的消费率一直在下降。公开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大陆居民最终消费率长期低于50%,并逐年下降,2000年到2011年期间,从46.4%下降到35.5%。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居民最终消费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英国超过60%,日本和韩国也在50%到60%之间。

第三大动力是出口,现在也不妙。

2015年之前大陆的出口增长率已经连年下滑,2015年至今更是罕见出现出口负增长。2015年大陆全年出口额以美元计价比2014年下降2.8%,今年第一季度出口额以美元计价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9.6%。

产能过剩的原因需追溯至江泽民掌权时期

上世纪末江泽民掌权时,以“贪腐治国”的政策收买人心。GDP增长速度成为地方官员仕途上升的因素之一。通过各类项目,商人和官员都能从中捞到好处。这也实际促进了地方疯狂发展的局面。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钢铁、煤炭等行业开始了破坏环境的“野蛮”发展,产能不断增长。

2008年美国发生了次贷危机,中国经济也开始走入低潮。2009年,中共面临多重关键时间点的压力,包括“六四”20周年,镇压法轮功10周年,中共建政60周年。

为了维护政权稳定,中共不惜投入四万亿元,再以经济的暂时增长掩盖政治危机。但是,这个四万亿的投资使得一些本就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到了世界经济都增长乏力的今天,中国大陆的过剩产能问题就更加严重。

以山西煤矿为例。

中共银行一度想剥离煤矿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由1999年成立专司不良资产处置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其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处置煤炭企业不良资产的主力。它接手了山西、安徽、河北等地的煤企股权,一下成为“中国最大的煤老板”。在山西,信达同时持有同煤、阳煤、晋煤等煤炭集团股份。但是,信达与煤企之间的纠葛一直存在。

山西煤炭集团自2008年开始整合。刚开始整合时候,赶上了中共的四万亿投资,再加上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至今信达手中持有的多家山西煤企股权仍未能处置变现,造成了信达、煤企及地方政府都深陷尴尬的局面。

地方政府“去产能”变形记

大陆的产能过剩衍生出了许多“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煤炭等资源产业和纺织服装等产业。这些企业濒临破产却不倒闭,占用社会资本却不产生效益,一个重要原因是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密切。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博弈激烈。

当局要求去产能,而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去产能对当地经济,财政以及就业都有非常大的影响,这还没有算上官员本身在这些企业中存在利益输送。在这种情况下,地方的乱像频出。

从一些实例来看,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仍然没有脱出江泽民掌权后遗留下来的胡乱发展模式。

全国工商联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说:“比如一家钢铁企业报表显示盈利20亿元,结果我们调查发现,这些钱是通过卖资产得来的,企业把这笔收入‘做’成了‘盈利’。”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说,企业去年报表上显示盈利5000万元,其实是做的“假账”,实际上亏损10亿元以上。

有银行系统内部人士表示,目前银行贷款部分贷给了国有企业及其下属子公司,其中有很多“僵尸企业”。这类企业基本上都是借新还旧,而且这种贷款占银行总贷款的比例不少。

更为极端的是,还有地方政府不允许企业破产。

陆媒报导,今年两会期间,一家央企董事长在政协一次小组会议上讲了一个故事。

两年前,这家央企下属的一家西南地区的企业在重组失败后,向法院申请破产,这家企业也达到了《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条件。但令人不解的是,企业却被“堵”在了法院门口,“进”不去。原因是“地方政府不支持,法院不愿意受理”。

无奈之下,该董事长给省领导写了封信,最终,行政力量介入后,法院才受理了这家国企的破产案。

《河南日报》近日报导,河南省若干金融政策措施,允许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中有市场前景、有信用但暂时困难的企业“变更行业标识”,以获取银行贷款。

报导称,目前河南省已有多家煤炭、电解铝、钢铁企业通过变更主营业务,保住了信贷规模不压减。

外媒评论称,为获取银行贷款就可以变更行业标识,等同于鼓励企业“造假”。如果再被各地仿效,当局去产能的努力或许真面临会功亏一匮的危险。

大量资金涌入 地方“去产能”乱象

今年4月11日以来,大量资金涌入商品期货市场,热炒品种也从螺纹钢、焦煤、焦炭等“黑色系”金属,蔓延至鸡蛋、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刺激大陆整体期货市场暴升。

本轮期货升市中,螺纹钢成核心品种。4月21日,仅螺纹钢RB1610合约成交金额就高达6,055亿元,超过当日沪深股市总成交额5,421亿元。陆媒称,4月21日期货市场的成交量对应2.24亿吨螺纹钢。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数据,2014年大陆螺纹钢产量为2.15亿吨,这意味RB1610合约1天的成交量相当于大陆1年的螺纹钢产量。

与此同时,当局在今年前几个月向整个经济体注入大量廉价信贷。1月新增信贷巨量增长,达到2.51万亿元。2月出现短暂回调,为7266亿元。3月再度超预期增长,新增信贷1.37万亿元。

钢铁价格的上涨给原本“奄奄一息”的钢厂带来生机。比如山西文水海威钢铁,该公司年产能约300万吨,在去年8月几乎暂停全部产能。据该公司一位管理人士透露,公司目前计划尽快恢复生产。

江苏申特钢铁是另一家类似规模的公司,据一位高管称,该公司去年12月停产,但随着钢铁价格的飙升,已在今年3月恢复生产。

据麦格理分析师Ian Roper称,去年关闭的5,000万到6,000万吨产能中,现已恢复生产的超过4,000万吨,“鉴于价格和利润率的反弹,产能削减已被抛在脑后。”

东网的评论认为,钢铁企业是纳税大户,在地方政府把税收作为最大追求目标的情况下,每一个地方政府都盼望别处的钢铁企业倒闭、拆厂,而自己辖区的钢铁企业能够存活下来,以后继续为地方政府提供源源不断的税收。这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不同的利益追求。

外媒的报导对此一针见血。

《华尔街日报》在4月24日称,在黑龙江,唐山冀东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动工修建一座日产量7,200吨的大型水泥厂。这座新厂很可能加剧已经无比严峻的建筑水泥过剩局面。

中国水泥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叹息,这完全不切实际。据报导,由于水泥价格大跌,该公司去年亏损2.6亿美元。

为什么一个亏损企业要在一个急剧萎缩的市场环境中扩大产能?这名水泥协会的负责人给出理由:其技术先进的新工厂将成为该地区最高效、最节省成本的水泥生产商,能从竞争对手那里抢夺市场份额。该公司可能还会盘算,当新工厂完工并投产时,一些竞争对手早已被淘汰。

习当局多次提及“供给侧改革”

5月9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第二版整版刊登了“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的文章。

这名人士罕见地点名五个地方省市等已经“陆续发布了本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它们是广东、重庆、江苏、浙江、山西等。

时事评论员石久天说,这名人士的言外之意,就是其它地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都推得不积极,含有敲打的意思。

从5月9日至5月16日的一周时间内,当局通过官方会议和官媒报导,共计三次提及供给侧改革。特别是在16日中央财经小组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直言“有的地方还没有有力行动起来,有的工作抓得还不精准”。

5月10日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会议上,习近平也提到“供给侧改革”。

5月20日,中共官媒新华社刊发题为《坚决打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的文章,随后被大陆媒体纷纷转载,并把标题改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干部试金石》。

胡舒立:这哪里是去杠杆?

供给侧改革中同时包括“去库存”和“去杠杆”,但是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今年3月末发文指,从今年大陆房地产的情况来看,不是在去杠杆,而是在加杠杆,而且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库存依然很高,一些财政收入相对低的地方政府在助长加杠杆的倾向。

胡舒立在文章中直言,房地产加杠杆主要体现在住房信贷大幅增加,有房产中介通过P2P网络借贷平台发放首付贷,一些城市下调房贷利率、降低房贷首付比例、鼓励零首付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沈阳的“零首付”新政一天之内夭折。

3月1日,沈阳市政府发布《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内容尤为劲爆的一条跟大学生有关。

上述《意见》明确,对毕业未超过5年的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沈购买商品房的,首付比例实行“零首付”政策,最高贷款额度为单方60万元、双方80万元。

此举被陆媒报导后,引发市场一片哗然。沈阳方面辩解称,此举是为了留住人材。

在外界的强大压力下,当天夜里这个“零首付”政策就被叫停。

现在大陆三四线城市的房产库存仍然很高,大约总计有66.72亿平方米库存,占用资金约为40万亿元,其中超过2/3为债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大陆房地产库存至少需要消化四至五年。

中共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今年2月末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前的记者会上称,“个人住房加杠杆逻辑是对的。住房贷款应该有大力发展的阶段。”

此话出台后,遭到了重庆市长黄奇帆的间接批评。黄奇帆认为,如果听任当前一些地方的房市高杠杆,将会是另一场金融灾难。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后来称,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举行的记者会上,有媒体曾就“下调个贷首付比例是否是加杠杆”提问,当时周小川行长的回答是“你提问的逻辑是对的”,并没有说“房地产加杠杆是对的”。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林锐

 

相关新闻
中国11月进出口均低于预期 进口显着下降
华为供应商或面临美国进一步出口限制
多国抵制中共政策 中国出口贸易途径变窄
中国家电巨头海信集团被曝将裁员3万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请进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