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5年10月08日讯】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北大第一时间发布的消息称:“恭喜北大校友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院士是国家专门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按照规定,只有中国国籍即中国公民才能入选中科院院士。北大在高校中拥有最多的院士,但在院士校友中,却找不出屠呦呦的名字。北大的这则消息,至少透露以下两层资讯:“自诺贝尔基金设立100多年以来,之前‘还没有’本土华人拿过诺贝尔科学奖,此番获得科学家最高殊荣的屠呦呦,不是院士。”
中国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科学院院士被称作是中国大陆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群体,现有1245名院士。在各国共有380多位科学奖获得者中,居然从来没有中国院士的一席之地,已是难以想像,85岁高龄不是院士的屠呦呦的荣誉,更使院士这个所谓的中国科学精英群体蒙羞。
屠呦呦于2011年9月被授予屠呦呦拉斯克奖。该奖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迄今为止,共有超过300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该奖项也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露西‧夏皮罗在为屠呦呦致颁奖词时说:“屠呦呦的这一发现,缓解了亿万人的疼痛和苦恼,在100多个国家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尤其是儿童的生命。”
屠呦呦和同事研发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就获得成功。但纵观其履历,49岁副研究员,55岁正研究员。这在中国几乎就是一个那个年代就平平凡凡终老一生的履历。再看看这个学者、那个学者、这个士、那个士的履历,几乎清一色青年时就是正教授,却大部分学术平凡却满盆元宝。她的成果拯救了几百万人的生命,这么重大的成果近40年未得到国内公认,可想而知国内的学术界充满了权术和不公正。
根据官方的说法,中科院院士的基本标准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的学者、专家。院士增选两年一界,但屠呦呦即便获得了拉斯克奖,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至今却依然被拒之门外,这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现有的中国学术体制,实在值得反思。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院士的科学家自然也不是优秀科学家。拿破仑的话,是鼓励士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院士在我国崇高地位,能当上院士的科学家,从某种意义上说,至少应当在某一科学领域有所建树。但现实是,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被誉为中国化合物半导体领域杰出的科学家李爱珍,2000年在亚洲率先研制出5至8微米波段半导体量子级联雷射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能研制此类高技术雷射器的第二个国家,并因此荣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却也一直未能在中国获得院士头衔。而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在2011年落选之后,表示从此将不再成为候选人。反观中国2000余名的两院院士,其中不知有多少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无论是埋头科研的屠呦呦、李爱珍,还是锋芒毕露的饶毅,以及许许多多有资格当选院士而没有成为院士的优秀科学家,心中恐怕只有愤懑与无奈。
国内顶尖学术界劣币驱逐良币的”的逆淘汰环境,不仅表现在中国的许多院士名不符实,主要靠抄袭剽窃搞关系而上位;还表现在学术官僚的无耻。原科技部部长、中科院院士、副院长徐冠华,在4月18日由北大国发院举办的“全球创新论坛2015年会上发表了一通高论,他如是说,我从来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应当以获得诺奖作为中国科学发展的目标。
如果作善意的揣摩,他无非是想说,国家科技水准提高比获诺奖更重要。但诺奖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造能力,科学技术积累和科学技术水准的重要标志。很明显,诺奖与中国科学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诺奖同时只是颁给个人的,徐冠华的“我从来认为没有必要,也不应当”,意思是说中国的院士水准与诺奖相距十万八千里,把诺奖作为目标根本不现实?还是说中国的科学家即使有冲刺诺奖的实力,也要安于现状,捞眼前实惠要好?
徐冠华的身上虽然有很多耀眼光环,但学术成就鲜有所闻。诺奖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而院士是国家专门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如果把徐冠华的话往坏的方面想,假如中国的科学家都没有人或少有人获诺奖,像徐冠华这样的平庸之辈,岂不是可以把院士的头衔作为学术实力满世界炫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想获诺奖的科学家不是优秀科学家。你徐冠华学术平平,却利用职权削尖脑袋当上院士,却敦敦教导科学家把获得诺奖作为目标没有必要,有这种思维的官僚把持着中科院,难怪中国的许多院士名不符实,被奚落为和美国一二流大学助理教授同等水准,而真正作出重大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学者们却屡遭排挤,得不到应有的荣誉。
对屠呦呦获诺奖,不仅让北大校友激动不已,中科院院士陈凯先甚至认为,这是“经过中国科技工作者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终于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上获得突破。获奖本身意义很大,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科技走向世界的新开端,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成就被世界认可。”同是中科院院士的徐冠华若听了同行的话,不知会作向感想。
不像诺奖和平奖或诺奖文学奖与意识形态多少有关系,科学无国界,无论怎么说,中国出诺奖科学奖,却不是出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最高科研水准、且有一千多人的中科院院士的队伍里,欣喜的背后却是天大笑话! #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