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4年07月25日讯】在二○一二年的夏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联邦王委员会(议会上院)回答提问时,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结论性语言:列宁及布尔甚维克政府与德国单独媾和,俄国因列宁的卖国行径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晋京说:“我国输给了这场战争的失败方,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我们输给了战败的德国,事实上是向德国投降,后来德国又向协约国投降。”
普京说:“这是当时列宁政府卖国的结果,很显然,他们害怕这一点,不希望谈论这一点,因而避而不提……”
普京说:“之所以避而不提还有其他原因。我国实质上输给了战败一方……这是卖国行径!为了党派利益,它不敢承认这一点。而事实上,一战失败的代价是大片国土丧失和巨大的人员伤亡。”
近百年来,蒙着神圣光环的列宁和他缔造的布尔甚维克竟然被普京定性为卖国!
这是怎么回事呢?
让我们翻开还未曾尘封的历史,回到一百年前,看看列宁的庐山真面目——
一、列宁及苏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一九○三年七月苏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列宁提出,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应是党的首要任务。他提出,要成为共产党员,只承认党纲还不够,还必须服从党的纪律,并参加党组织活动。马尔托夫反对列宁的主张,认为党员只要承认党纲就够了。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在表决时,赞成列宁主张的占多数,成为多数派,按俄语译音,多数派称为“布尔甚维克”。马尔托夫派为少数派,按俄语译音,少数派称为“孟什维克”。
一九○五年,俄国爆发了第–次民主革命,列宁于同年回国。十二月莫斯科工人武装被镇压,无奈,列宁于一九○七年底再次逃离俄国。
一九一二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第六次苏共党代表会议上,孟什维克被清除出党。布什尔维克成为独立的政党,改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甚维克)”。以后,在很长时期内,在世界范围内,“布尔甚维克”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美、日等为一方(协约国),德、奥、土耳其、保加利亚为另一方(同盟国),双方激烈交战。列宁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的肮脏战争,交战各国的社会主义政党都应反对本国政府参战。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各国社会主义政党都应努力使本国败北”的口号。但当时第二同际,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袖考茨基在内的各参战国的社民党全都支持本国政府参战,根本就不理睬列宁的主张。因而被愤怒的列宁斥为“社会沙文主义”,是“叛徒”。后来列宁还写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
二、列宁是德王威廉二世的知心人
在一战期间,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负担沉重,牺牲惨重。所以德王威廉二世和德军总参谋部很想和东线的俄国谈判和平停战,以便把东线的兵力调到西线和英、法决战。但俄王尼古拉二世予以拒绝。一九一七 年俄国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国成立的临时政府,仍然拒绝和德方和谈停战。
德王威廉二世环顾在东欧各国的社会民主革命党派,只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口号的列宁,和自己的目标最吻合。因此通过各种途径,给予一直在俄罗斯境外活动的列宁大力资助。使苏共在俄罗斯国内外的影响和势力大增。
一九一七年四月,德王威廉二世把居住在瑞士的列宁等苏共领袖们接到德国,具体安排和实施让他们回俄罗斯的计划。
回俄的人在瑞士首都伯尔尼集中,他们包括列宁夫妇、季诺维也夫夫妇等共三十一人。这些人离开瑞士进德国后,改乘“用铅封封上的车厢”,只有俄国人才有资格坐这个直达车。出人德境的护照和行李都免予检查,随车还配备一位高级厨师,他们全部享受外交特权。为保证他们能顺利到达俄国,德王想得很周到,他下了一道命令:“如果瑞典当局不许列宁们过境的话,我们可以让他们从东线的德军阵地通过”。德王的密封火车和火车轮渡把列宁一行送到瑞典,再转道芬兰,后平安的进入莫斯科。
很快,列宁在俄国发表了“四月提纲”,指出“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篡夺了克伦斯基那个崇尚民主自由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的权利。随之而来的是,俄国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了。
三、 列宁及苏共的大量活动经费从何而来?
在篡政前,列宁两次出国,出国时间,前后十多年。列宁曾在瑞士、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瑞典、芬兰、丹麦、捷克、波兰、奥地利等国家的二十多个城市居住和工作过,足迹遍及整个欧洲。苏共的其他“领袖们”也类似,他们都是“职业革命家”,以“革命”为职业,是没有工资收人的。据《列宁传》记载,他们在明斯克、日内瓦、伦敦等地召开过党代表大会、党代表会议。他们还在巴黎近郊办过布尔甚维克党校,接纳从俄罗斯出来的“布尔甚维克信徒”。
列宁和布尔甚维克们在欧洲各地生活、开会、办党校、办刊物等经费应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这钱从何而来呢?这一直是苏共绝口不提、绝对不愿让人知道的秘密。须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个“秘密”——
美国政府知道——
美国政府于一九一八年十月公布了一批档案资料,即在现代史上极受重视的《西逊文献》 (Sis- son Documents ) 全面证明:“列宁是奉德国的命令行事的。”根据这个文献,欧美政界和史学界曾提出一个根本问题——列宁秘密回国后极力鼓吹片面缔结和约的政策,是否足以证明他是个德国的间谍? 他在瑞士期间以及回国后,是否仍不断接受德国的金钱?
英国学者知道——
英国学者齐曼 (Z.A.B.Zer- man)编的《俄国革命与德国1915 至1918年的档案资料》这本书的资料中列出了德国政府为支持推翻沙俄的运动所花的款项和德王政府与苏共之间的关系。
从这批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一九一五年三月,德王政府己拨出二百万马克供俄国反政府的苏共作宣传经费,这笔钱的极大部分是由一个名叫海尔芬博士 (Dr,AlexanderHelphand)的德王政府特务交给俄国“革命分子”的。这位海尔芬博士和托洛斯基是过从甚密的好友。他的化名叫巴伏斯(Pamvus),他在一九一五年三月写给德王政府的报告中说:“俄国在组织大罢工,社会民主党的极端激进派(按:指苏共)己经投入行动……”他还具体提到列宁以及其他一些苏共领导人的名字。他主张应通过邀请这批人参加拟议在德国召开的俄国各反政府党派联合大会,以便立即发动推翻沙王政府的行动。
在 一九一五年底,德国政府又拨给巴伏斯一百万马克。
巴伏斯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为活动中心,经常与流亡在该地的苏共党人,如拉迪克等频繁接触。由于大家都知道巴伏斯是德国特务,因此列宁在一九一七年四月返俄的秘密旅程中,途经斯德哥尔摩时,没敢和他见面晤谈。列宁心里明白,他知道国内的政敌,将会利用他顺利通过德境返俄一事,揭穿他和德国之间的“秘密”,那样的话,岂不因小失大。因此他不敢暴露自己的行踪。但当时在斯德哥尔摩的苏共领导人如拉迪克‧汉尼基等仍然肆无忌惮地与巴伏斯会晤,而汉尼基在事实上是受巴伏斯雇用的。
德国的外交官们知道——
这些苏共要员与巴伏斯之间的金钱来往,列宁不可能不知道,但为了他的党的利益,他允许这些勾搭继续下去。因此,巴伏斯资助列宁及苏共毫无疑义!连德王政府的外交官也都知道此事。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此时苏共已夺取俄国政权),德国驻瑞典公使致柏林外交部的报告证明了这一点。这位公使表示反对任命巴伏斯为德国驻苏俄首都彼得格勒公使。他在报告中说:“这项任命将会使苏共的政敌们获得攻击这个新政权的大好借口,任命一个曾以大量金钱供给苏联共产党的人为德国驻苏联公使,将会使俄国人士认为这个新政权是根据我们的命令行事的”。
四、德王威廉二世给了列宁多少钱?
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继续坚持和英、法等协约国的盟约,拒绝与德国谈判和平,使德王政府迅速增加对列宁及苏共的马克“供给”。
一九一七年四月给了五百万马克,十一月又给了一千五百万马克。直到一九一八年三月,德苏片面和约(即“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订之后,德国仍继续高额资助苏维埃政府。
据一九一八年六月德国驻苏公使米巴哈伯爵发回柏林的密电中说:“由于协约国极力拉拢这个新政权,我认为每月的经费增加到三百万马克是必须的……”威廉二世接受了这个意见。
虽然,这种私相授受的款项没有收据和账册,但是从德王政府的档案中,可以找出一些证据来证明这些款项的用途:
1、德国副外长冯‧柯尔曼于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九日从斯德哥尔摩发给德国总参谋部的报告中,指出德国的大量款项使苏共得以在俄国的政治斗争中迅速接近性利。他在电报中说:“我们所作的一切努力,已获得巨大的成就,布尔甚维克运动如果没有我们的不断支援,永远不可能获得今天这样的规模……”
2、列宁已在俄国执政后,冯‧柯尔曼于十二月三日致外交部转德王威廉二世的电报中说:“我们通过各种关系和使用各种方式把大批经费供应苏共,使他们的基础大为发展。现在,苏共执掌了政权,已建立了自己的《真理报》,从而能进行有力的宣传,将他们的政党在原来很狭窄的基础上大为发展。”
3、冯‧柯尔曼于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致莫斯科米巴哈伯爵的电报中说:“为我国利益计,我们务必使苏共政权得以生存下去……白卫军是反德的,保王派如果执政也会反对和约(按:指列宁政权与德国签订的卖国条约《布列斯特和约》)。保王派重起会使俄国团结,这对我们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必须支持最左的党派(即:苏共)”。
4、由俄罗斯总统普京提议,由历史学家祖波夫等撰写的《二十世纪的俄国史(1894一2007)》一书也介绍了列宁、苏共接受德王政府大量资助的事实,指出:“德国拨出五千万金马克 (约合九吨多黄金),资助俄国革命者。”德国总参谋部向威廉王帝报告称:“列宁顺利回到俄国,他干的确如我们所愿。
德国为了促使俄国停火,因此大力支持俄国赞成停火且反对自己国家政府的苏共,并在缔结“和约”后仍全力支持列宁继续执政。而列宁领导的苏共为了夺取政权和保持政权,他们最缺乏的就是钱!因此下决心不择手段,接受被列宁称为最反动、最封建、最专制的德王政府的“津贴”。
这就是全部问题的答案。
这个答案让世界知道了:列宁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一个国家取得的伟大胜利”,与其说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成果,倒不如说是德王威廉二世“金钱万能”的俗招,玩弄列宁于股掌之间的“伟大胜利”!
真正的胜利者是德王威廉二世,而不是列宁。
五、借钱是要还的——《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当天(一九一七年俄历十月二十五日)在晚上十时四十五分,在武装司令部所在地,斯莫尔尼宫召开了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全体代表大会,代表共有六百七十人(其中布尔甚维克三百名)。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并选出了人民委员会即苏维埃政府来管理国家,列宁当选为主席,托洛斯基当选为外交人民委员。
当时,列宁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停战,因为俄军在对德前线己接近崩溃,士兵普遍厌战。《和平法令》呼吁协约国和同盟国各个参战国家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列宁政府的这些呼吁被协约国置之不理。
俄历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对苏维埃政权的呼吁作出了回应,表示同意和谈。 同盟国之所以同意和谈是因为经过三年多的残酷战争,这些国家也牺牲惨重,物资奇缺。广大人民包括部分高级官员在内也滋生了反战情绪。但德国统治阶层却希望早日能在东线停火,以便把东线兵力调往西线和英法决战。
俄历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苏共派出越飞等谈判,提出以《和平法令》原则作为谈判的基础。被德方代表团长霍夫曼拒绝,德方提出苛刻的条件: 割让俄国领土十五万平方公里给德国;要求苏俄放弃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地区;而且还要得到乌克兰。
一九一八年一月苏俄重新开始和德国谈判,地点仍然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苏俄方面以托洛斯基为代表团长,成员有越飞等人。托洛斯基主张“既不进行战争,也不签订和约”。苏共认为这种“不战不和”的方计一定能导致德国国内危机的尖锐化,使德国无产阶级反对自己的政府,而在这种条件下,使德军的进攻成为不可能,或者很困难。托洛斯基也知道,此时俄军打不过德军,因此“不战不和”的方计,仅仅是个“拖延”策略而已。他曾向列宁表示:“必须尽可能拖延时间,”他认为“必须给欧洲工人阶级以最多的时间,让他们看清苏维埃革命的真相以及和平政策。”列宁虽赞成“拖延政策”,但他知道:“只能在一段时间,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一直拖延下去,等他们下最后通牒,我们就最后让步”。
德王当局也意识到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从俄国参加世界大战开始,就迫使德国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有一个时期东线上的德军超过了西线,使德国有战败的危险。为使战争有所转机,为使对苏共的长期投入得到回报,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解决东线问题的时刻了!
一九一八年二月九日,德国在集中强大兵力,强力进攻苏俄的同时,德方代表向苏俄提出最后通牒!提出更为苛刻的条件:德国人必须占领整个波罗的海沿岸,俄军和赤卫队必须退出芬兰和立窝尼亚(即: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苏俄必须马上从芬兰和乌克兰撒军,同乌克兰拉达政权签订和约,要苏俄立即开始全面退伍解散军队,并向德国赔偿六十亿马克。
这个苛刻条件遭到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反对。为是否签订这个和约,在苏共党内高层也引起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立刻签订和约!列宁说:“如果不签约,那你们等着过三星期就执行对苏维埃政权的死刑判决。这些条件并未触犯苏维埃政权,我丝毫不动摇!”列宁为了保住苏维埃政权,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不顾全俄人民群众的反对,态度决绝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布列斯特和约》。
参阅文献:
1、何方、金雁等编著《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回顾与思考》
2、英国学者齐曼(Z.A.B.Zer- man)《俄国革命与德国1915 至1918年的档案资料》(牛津大学出版)
3、《列宁传》
4、祖波夫等撰写的《二十世纪的俄国史(1894一2007)》
5、路易斯•费希尔 《列宁的一生》
6、《世界通史》 (海南出版社 2008年版)
(余仁 编撰)
(责任编辑: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