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7月25日訊】在二○一二年的夏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聯邦王委員會(議會上院)回答提問時,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結論性語言:列寧及布爾甚維克政府與德國單獨媾和,俄國因列寧的賣國行徑輸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晉京說:「我國輸給了這場戰爭的失敗方,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我們輸給了戰敗的德國,事實上是向德國投降,後來德國又向協約國投降。」
普京說:「這是當時列寧政府賣國的結果,很顯然,他們害怕這一點,不希望談論這一點,因而避而不提……」
普京說:「之所以避而不提還有其他原因。我國實質上輸給了戰敗一方……這是賣國行徑!為了黨派利益,它不敢承認這一點。而事實上,一戰失敗的代價是大片國土喪失和巨大的人員傷亡。」
近百年來,蒙著神聖光環的列寧和他締造的布爾甚維克竟然被普京定性為賣國!
這是怎麼回事呢?
讓我們翻開還未曾塵封的歷史,回到一百年前,看看列寧的廬山真面目——
一、列寧及蘇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
一九○三年七月蘇共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列寧提出,爭取「實現無產階級專政」應是黨的首要任務。他提出,要成為共產黨員,只承認黨綱還不夠,還必須服從黨的紀律,並參加黨組織活動。馬爾托夫反對列寧的主張,認為黨員只要承認黨綱就夠了。雙方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後在表決時,贊成列寧主張的佔多數,成為多數派,按俄語譯音,多數派稱為「布爾甚維克」。馬爾托夫派為少數派,按俄語譯音,少數派稱為「孟什維克」。
一九○五年,俄國爆發了第–次民主革命,列寧於同年回國。十二月莫斯科工人武裝被鎮壓,無奈,列寧於一九○七年底再次逃離俄國。
一九一二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的第六次蘇共黨代表會議上,孟什維克被清除出黨。布什爾維克成為獨立的政黨,改名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甚維克)」。以後,在很長時期內,在世界範圍內,「布爾甚維克」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者、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法、俄、美、日等為一方(協約國),德、奧、土耳其、保加利亞為另一方(同盟國),雙方激烈交戰。列寧認為:這是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的骯髒戰爭,交戰各國的社會主義政黨都應反對本國政府參戰。列寧提出「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各國社會主義政黨都應努力使本國敗北」的口號。但當時第二同際,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領袖考茨基在內的各參戰國的社民黨全都支持本國政府參戰,根本就不理睬列寧的主張。因而被憤怒的列寧斥為「社會沙文主義」,是「叛徒」。後來列寧還寫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文。
二、列寧是德王威廉二世的知心人
在一戰期間,德國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負擔沉重,犧牲慘重。所以德王威廉二世和德軍總參謀部很想和東線的俄國談判和平停戰,以便把東線的兵力調到西線和英、法決戰。但俄王尼古拉二世予以拒絕。一九一七 年俄國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俄國成立的臨時政府,仍然拒絕和德方和談停戰。
德王威廉二世環顧在東歐各國的社會民主革命黨派,只有提出「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口號的列寧,和自己的目標最吻合。因此通過各種途徑,給予一直在俄羅斯境外活動的列寧大力資助。使蘇共在俄羅斯國內外的影響和勢力大增。
一九一七年四月,德王威廉二世把居住在瑞士的列寧等蘇共領袖們接到德國,具體安排和實施讓他們回俄羅斯的計劃。
回俄的人在瑞士首都伯爾尼集中,他們包括列寧夫婦、季諾維也夫夫婦等共三十一人。這些人離開瑞士進德國後,改乘「用鉛封封上的車廂」,只有俄國人才有資格坐這個直達車。出人德境的護照和行李都免予檢查,隨車還配備一位高級廚師,他們全部享受外交特權。為保證他們能順利到達俄國,德王想得很週到,他下了一道命令:「如果瑞典當局不許列寧們過境的話,我們可以讓他們從東線的德軍陣地通過」。德王的密封火車和火車輪渡把列寧一行送到瑞典,再轉道芬蘭,後平安的進入莫斯科。
很快,列寧在俄國發表了「四月提綱」,指出「要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篡奪了克倫斯基那個崇尚民主自由的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的權利。隨之而來的是,俄國要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了。
三、 列寧及蘇共的大量活動經費從何而來?
在篡政前,列寧兩次出國,出國時間,前後十多年。列寧曾在瑞士、法國、德國、英國、比利時、瑞典、芬蘭、丹麥、捷克、波蘭、奧地利等國家的二十多個城市居住和工作過,足跡遍及整個歐洲。蘇共的其他「領袖們」也類似,他們都是「職業革命家」,以「革命」為職業,是沒有工資收人的。據《列寧傳》記載,他們在明斯克、日內瓦、倫敦等地召開過黨代表大會、黨代表會議。他們還在巴黎近郊辦過布爾甚維克黨校,接納從俄羅斯出來的「布爾甚維克信徒」。
列寧和布爾甚維克們在歐洲各地生活、開會、辦黨校、辦刊物等經費應該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錢從何而來呢?這一直是蘇共絕口不提、絕對不願讓人知道的秘密。須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個「秘密」——
美國政府知道——
美國政府於一九一八年十月公佈了一批檔案資料,即在現代史上極受重視的《西遜文獻》 (Sis- son Documents ) 全面證明:「列寧是奉德國的命令行事的。」根據這個文獻,歐美政界和史學界曾提出一個根本問題——列寧秘密回國後極力鼓吹片面締結和約的政策,是否足以證明他是個德國的間諜? 他在瑞士期間以及回國後,是否仍不斷接受德國的金錢?
英國學者知道——
英國學者齊曼 (Z.A.B.Zer- man)編的《俄國革命與德國1915 至1918年的檔案資料》這本書的資料中列出了德國政府為支持推翻沙俄的運動所花的款項和德王政府與蘇共之間的關係。
從這批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一九一五年三月,德王政府己撥出二百萬馬克供俄國反政府的蘇共作宣傳經費,這筆錢的極大部份是由一個名叫海爾芬博士 (Dr,AlexanderHelphand)的德王政府特務交給俄國「革命分子」的。這位海爾芬博士和托洛斯基是過從甚密的好友。他的化名叫巴伏斯(Pamvus),他在一九一五年三月寫給德王政府的報告中說:「俄國在組織大罷工,社會民主黨的極端激進派(按:指蘇共)己經投入行動……」他還具體提到列寧以及其他一些蘇共領導人的名字。他主張應通過邀請這批人參加擬議在德國召開的俄國各反政府黨派聯合大會,以便立即發動推翻沙王政府的行動。
在 一九一五年底,德國政府又撥給巴伏斯一百萬馬克。
巴伏斯以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為活動中心,經常與流亡在該地的蘇共黨人,如拉迪克等頻繁接觸。由於大家都知道巴伏斯是德國特務,因此列寧在一九一七年四月返俄的秘密旅程中,途經斯德哥爾摩時,沒敢和他見面晤談。列寧心裏明白,他知道國內的政敵,將會利用他順利通過德境返俄一事,揭穿他和德國之間的「秘密」,那樣的話,豈不因小失大。因此他不敢暴露自己的行蹤。但當時在斯德哥爾摩的蘇共領導人如拉迪克‧漢尼基等仍然肆無忌憚地與巴伏斯會晤,而漢尼基在事實上是受巴伏斯僱用的。
德國的外交官們知道——
這些蘇共要員與巴伏斯之間的金錢來往,列寧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了他的黨的利益,他允許這些勾搭繼續下去。因此,巴伏斯資助列寧及蘇共毫無疑義!連德王政府的外交官也都知道此事。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此時蘇共已奪取俄國政權),德國駐瑞典公使致柏林外交部的報告證明了這一點。這位公使表示反對任命巴伏斯為德國駐蘇俄首都彼得格勒公使。他在報告中說:「這項任命將會使蘇共的政敵們獲得攻擊這個新政權的大好藉口,任命一個曾以大量金錢供給蘇聯共產黨的人為德國駐蘇聯公使,將會使俄國人士認為這個新政權是根據我們的命令行事的」。
四、德王威廉二世給了列寧多少錢?
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繼續堅持和英、法等協約國的盟約,拒絕與德國談判和平,使德王政府迅速增加對列寧及蘇共的馬克「供給」。
一九一七年四月給了五百萬馬克,十一月又給了一千五百萬馬克。直到一九一八年三月,德蘇片面和約(即「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簽訂之後,德國仍繼續高額資助蘇維埃政府。
據一九一八年六月德國駐蘇公使米巴哈伯爵發回柏林的密電中說:「由於協約國極力拉攏這個新政權,我認為每月的經費增加到三百萬馬克是必須的……」威廉二世接受了這個意見。
雖然,這種私相授受的款項沒有收據和賬冊,但是從德王政府的檔案中,可以找出一些證據來證明這些款項的用途:
1、德國副外長馮‧柯爾曼於一九一七年五月十九日從斯德哥爾摩發給德國總參謀部的報告中,指出德國的大量款項使蘇共得以在俄國的政治鬥爭中迅速接近性利。他在電報中說:「我們所作的一切努力,已獲得巨大的成就,布爾甚維克運動如果沒有我們的不斷支援,永遠不可能獲得今天這樣的規模……」
2、列寧已在俄國執政後,馮‧柯爾曼於十二月三日致外交部轉德王威廉二世的電報中說:「我們通過各種關係和使用各種方式把大批經費供應蘇共,使他們的基礎大為發展。現在,蘇共執掌了政權,已建立了自己的《真理報》,從而能進行有力的宣傳,將他們的政黨在原來很狹窄的基礎上大為發展。」
3、馮‧柯爾曼於一九一八年五月十八日致莫斯科米巴哈伯爵的電報中說:「為我國利益計,我們務必使蘇共政權得以生存下去……白衛軍是反德的,保王派如果執政也會反對和約(按:指列寧政權與德國簽訂的賣國條約《布列斯特和約》)。保王派重起會使俄國團結,這對我們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必須支持最左的黨派(即:蘇共)」。
4、由俄羅斯總統普京提議,由歷史學家祖波夫等撰寫的《二十世紀的俄國史(1894一2007)》一書也介紹了列寧、蘇共接受德王政府大量資助的事實,指出:「德國撥出五千萬金馬克 (約合九噸多黃金),資助俄國革命者。」德國總參謀部向威廉王帝報告稱:「列寧順利回到俄國,他幹的確如我們所願。
德國為了促使俄國停火,因此大力支持俄國贊成停火且反對自己國家政府的蘇共,並在締結「和約」後仍全力支持列寧繼續執政。而列寧領導的蘇共為了奪取政權和保持政權,他們最缺乏的就是錢!因此下決心不擇手段,接受被列寧稱為最反動、最封建、最專制的德王政府的「津貼」。
這就是全部問題的答案。
這個答案讓世界知道了:列寧所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在一個國家取得的偉大勝利」,與其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成果,倒不如說是德王威廉二世「金錢萬能」的俗招,玩弄列寧於股掌之間的「偉大勝利」!
真正的勝利者是德王威廉二世,而不是列寧。
五、借錢是要還的——《布列斯特和約》的簽訂
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的當天(一九一七年俄歷十月二十五日)在晚上十時四十五分,在武裝司令部所在地,斯莫爾尼宮召開了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二次全體代表大會,代表共有六百七十人(其中布爾甚維克三百名)。大會通過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並選出了人民委員會即蘇維埃政府來管理國家,列寧當選為主席,托洛斯基當選為外交人民委員。
當時,列寧政府的當務之急就是停戰,因為俄軍在對德前線己接近崩潰,士兵普遍厭戰。《和平法令》呼籲協約國和同盟國各個參戰國家進行談判,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列寧政府的這些呼籲被協約國置之不理。
俄歷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對蘇維埃政權的呼籲作出了回應,表示同意和談。 同盟國之所以同意和談是因為經過三年多的殘酷戰爭,這些國家也犧牲慘重,物資奇缺。廣大人民包括部份高級官員在內也滋生了反戰情緒。但德國統治階層卻希望早日能在東線停火,以便把東線兵力調往西線和英法決戰。
俄歷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二十日,蘇共派出越飛等談判,提出以《和平法令》原則作為談判的基礎。被德方代表團長霍夫曼拒絕,德方提出苛刻的條件: 割讓俄國領土十五萬平方公里給德國;要求蘇俄放棄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白俄羅斯一部份地區;而且還要得到烏克蘭。
一九一八年一月蘇俄重新開始和德國談判,地點仍然在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蘇俄方面以托洛斯基為代表團長,成員有越飛等人。托洛斯基主張「既不進行戰爭,也不簽訂和約」。蘇共認為這種「不戰不和」的方計一定能導致德國國內危機的尖銳化,使德國無產階級反對自己的政府,而在這種條件下,使德軍的進攻成為不可能,或者很困難。托洛斯基也知道,此時俄軍打不過德軍,因此「不戰不和」的方計,僅僅是個「拖延」策略而已。他曾向列寧表示:「必須儘可能拖延時間,」他認為「必須給歐洲工人階級以最多的時間,讓他們看清蘇維埃革命的真相以及和平政策。」列寧雖贊成「拖延政策」,但他知道:「只能在一段時間,德國人不下最後通牒,我們就一直拖延下去,等他們下最後通牒,我們就最後讓步」。
德王當局也意識到拖延下去對自己不利。從俄國參加世界大戰開始,就迫使德國在東、西兩條戰線上作戰。有一個時期東線上的德軍超過了西線,使德國有戰敗的危險。為使戰爭有所轉機,為使對蘇共的長期投入得到回報,現在已經到了必須解決東線問題的時刻了!
一九一八年二月九日,德國在集中強大兵力,強力進攻蘇俄的同時,德方代表向蘇俄提出最後通牒!提出更為苛刻的條件:德國人必須佔領整個波羅的海沿岸,俄軍和赤衛隊必須退出芬蘭和立窩尼亞(即: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蘇俄必須馬上從芬蘭和烏克蘭撒軍,同烏克蘭拉達政權簽訂和約,要蘇俄立即開始全面退伍解散軍隊,並向德國賠償六十億馬克。
這個苛刻條件遭到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大力反對。為是否簽訂這個和約,在蘇共黨內高層也引起嚴重的分歧。列寧主張:立刻簽訂和約!列寧說:「如果不簽約,那你們等著過三星期就執行對蘇維埃政權的死刑判決。這些條件並未觸犯蘇維埃政權,我絲毫不動搖!」列寧為了保住蘇維埃政權,不顧國家和民族利益,不顧全俄人民群眾的反對,態度決絕的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布列斯特和約》。
參閱文獻:
1、何方、金雁等編著《對俄國十月革命的回顧與思考》
2、英國學者齊曼(Z.A.B.Zer- man)《俄國革命與德國1915 至1918年的檔案資料》(牛津大學出版)
3、《列寧傳》
4、祖波夫等撰寫的《二十世紀的俄國史(1894一2007)》
5、路易斯•費希爾 《列寧的一生》
6、《世界通史》 (海南出版社 2008年版)
(余仁 編撰)
(責任編輯: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