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歌蒂韩(Goldie Hawn)、 温蒂‧荷顿(Wendy Holden)
译者:谢维玲
有时候,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父母的关爱和付出,更需要我们全神贯注,体会他们的感受,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全、被了解、有情感交流。
另一个说法是“跟孩子产生共鸣”。“全然地存在”(be fully present)这句话很适用于教养工作,它的意思是给予孩子全部的关注:倾听他们的每句话,察觉他们的情绪状态,把心思放在他们当下的需求上。
不妨留意一下,你在讲电话、传简讯、上网或看电视时有多么分心。我并不是建议只要孩子吵嚷夺取大人的注意时,我们都得抛下手边的所有工作,只不过在今天这个时代,令人分心的事物太多了,我们很容易忘记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以及何时该把孩子摆在第一位,而非某个八卦网站或电视剧。
我记得某次在公园里,看到一位打棒球的小男孩不断喊着站在几公尺外的母亲:“妈咪,妈咪,你看!”她却忙着传手机简讯,连头都没抬一下。“妈咪!妈咪!”小男孩喊了又喊,母亲始终没有抬起头来,最后小男孩只好转身走开。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我的心都碎了。
事实上,当你忽略了孩子,就是在伤他们的心。只要从自己的忙碌生活中抬起头来看一看,你就会发现孩子渴望与你分享一切是多么快乐的事,而且这些都是再也无法重来的珍贵时光。
想要跟孩子真正产生共鸣,可以参考以下四个步骤:
1.放下手边的事,全心陪伴孩子并且提高兴致;降低姿势,与孩子的视线同高,以开放而接纳的态度看着他、听他说话。
2.视情况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绪,正确地反映孩子内心的感受。例如孩子把学校报告带回家时,你可以说:“哇!这是你做的吗?你一定对自己感到很骄傲。你花多少时间做好的?”
3.如果孩子对你的反应感到开心,你可以用“太棒了,宝贝,你做得很好!”这些话来反射并放大他的正向情绪。
4.如果孩子感到沮丧难过,必须尊重并同理他的感受,而非告诉他不该有那些感受。必须让孩子明白,它们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
一旦孩子有了安全感,就会知道自己在这世上并不孤单,有人可以投靠。重点是我们要有警觉心、恒心与耐心,这样他们才能确定无论在危急或欢乐的时刻,都有我们陪在身边。你可以每天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天赋才华?我同理他们的感受吗?现在我能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让我们的关系更紧密?”
像这样贴近孩子的心不见得容易做到,尤其在孩子不愿意分享内在感受的时候。有时他们看起来似乎为了某件事而哭,例如找不到某个玩具,事实上却另有隐情。那个失踪的玩具是否代表了离异的父亲或母亲?或者孩子闹情绪纯粹是因为没睡饱?
“正念教养”所需要的是辨认并培养孩子的独特性格,而非把我们自己投射在孩子身上。
对待孩子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我们必须去洞察并扶持他们的个体性,而唯有我们能够洞察自己的人生,才能全力协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把孩子搁在一旁去做别的事,并且依赖外物去吸引他们注意、娱乐他们,等于是鼓励他们在这个充满爱与感动的世界,成为软弱、被动的接受者。
──乔.卡巴金博士
如果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有时间陪伴并给予回应……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信念基础:相信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会在他需要的时候陪伴他、支持他。
──莎朗.贝格利(Sharon Begley)
─ ─摘自:《陪孩子静心10分钟》野人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