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tvsmo.com

他乡明月别样团圆 华人喜庆元宵节

人气: 14
【字号】    
   标签: tags:

【大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2013年02月23日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即元月。宵,是夜晚。这一天,人们庆祝新的一年中月亮最圆的第一个夜晚。元宵节英文是the Lantern Festival,即灯节。元宵节的来历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而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汉代时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直到正月十七夜里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成为过大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后来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元宵节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网络图片)

海外华人尽管多年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中国的传统却一直保持着,新年刚过,元宵节在即,华人们开始采购汤圆,中国超市里各种牌子和馅料的汤圆,应有尽有.
汤圆。

元宵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而在南方很多地方叫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南“汤圆” 北“元宵”

据中广新闻报道,搓汤圆、吃元宵,是华人在元宵节时都会准备的应景食物。民俗专家表示,追溯起源和食材,其实汤圆和元宵是一样的。传说宋朝时期,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汤圆”,专在元宵节吃食;其中,南方人用糯米制成和龙眼一般大小的圆子,称为“汤圆”,而北方人吃的圆子较大,里面还包了馅,称为“元宵”。

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指出,“元宵”、“汤圆”的作法不同;北方人的作法,以馅沾粉,用筛子一层层滚出来,称为“摇元宵”;南方则以糯米皮包馅,用手搓圆成形,称为“包元宵”。

多数民众也认为,在元宵节小过年这天,吃点外形团团圆圆的“元宵”、“汤圆”,有团圆之意,象征全家和睦幸福。

根据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元宵和汤圆本质上很类似,很多人认为是同一种东西,但实际上两者仍有相当差距。

汤圆:传统做法是水磨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几小时,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容器里备用,并不要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湿糯米粉用手揪一小团,挤压成圆片。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体甜馅料,将馅料切成小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一般元宵糯米皮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皮才吸收水分变糊。

元宵比汤圆的口感要粗一些。元宵的馅料较单一,汤圆的馅料则较丰富。传统元宵馅料多为猪油豆沙、白糖芝麻、枣泥、白果、果仁、杏仁、山楂等;汤圆的馅料甜的、咸的、荤的、素的都有,在传统甜馅的基础上又有一定创新如加入肉丁、火腿丁、虾米等。

汤圆。

而在台湾,汤圆通常是比较小的,且并无包馅,烹调时通常是加红糖和水一起煮,或是加入蔬菜和肉类等材料煮成咸汤圆。因此在台湾,元宵和汤圆本质上可说是不同的东西,冬至时吃汤圆而元宵节吃元宵,而不像大陆北方那样易于混淆。◇

各地民俗争奇斗艳

连日来,大陆各地都纷纷举办庆祝元宵的活动。夜幕落下,但“天下第一泉”济南趵突泉公园里却是游人如织。伴着汩汩喷涌的泉水,3千多盏各式节日花灯将整个公园装饰得流光溢彩。“今年的花灯品种比去年又多了不少,灯光更漂亮了。”居住在济南市的一位居民,与妻子带着6岁的女儿一起游玩着。

根据大陆媒体的报道,在花灯展上,“泰山封禅”、“至圣先师”等主题花灯,尽显齐鲁文化的深厚吸引力;各式老虎造型、图案的彩灯,展现出虎虎生威、龙腾虎跃的欢乐迎春氛围;可爱的喜洋洋、搞笑的灰太狼等卡通形象花灯,则吸引了小朋友们的目光。

庙会是元宵节里另一个最“抢眼”的地方。在北京、南京、沈阳等地举办的庙会上,狮子舞、花棍、高跷等各式杂耍百看不厌;在锣鼓鞭炮声中,巨型龙灯翻飞,场面热闹非凡,所到之处观者人山人海。

今年快50岁的济南市民杨兴华说:“小时候过节很热闹,一家人用玉米面和豆面捏出十二生肖的面灯,吃完元宵后就捧着面灯或提着灯笼去村头广场看露天电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过节习俗却简化了,居住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除了吃元宵、看花灯,没有别的娱乐,‘闹’元宵的气氛缺了不少,很怀念小时候过节的情景。”

还有一位东北居民忆述,以前最有意思的就是过年了。进了腊月,家家忙起来。奶奶做的一手好面食。楼里的孩子们都到她家,这个说:“奶奶,我想要个小兔子。”奶奶就用面捏个小兔子,用小黑豆点上眼睛,胡萝卜切出个三瓣嘴,立着两支大耳朵。那个说:“我想要朵玫瑰花。”奶奶就把一团面塞到一个面模子里,一扣,倒出来,再撒上点红线线、绿线线。上锅里一蒸,哇,胖胖的小白兔子,开了的玫瑰花。孩子们用小手捧着烫烫的饽饽回了家。年前,奶奶给好多孩子蒸一个自己属相的年饽饽。当然了,这些面食模子都在“文革”中当“四旧”、“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给劈了、烧了,年饽饽也被“共产”成一个模样了。

“每年腊月底,家里的窗台上总是摆着几双小孩儿鞋,那是奶奶给楼里当年出生的小孩儿做的,花花的鞋面上缝上小老虎头,很有生气的。妈妈们都是抱着孩子来,奶奶亲手把鞋套在一个个小脚丫上,还要下地走上几步给奶奶看,奶奶还要念叨上几句词,都是吉祥话。”

(责任编辑:洪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