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春秋末卫国人,十七岁拜孔子为师,谦逊好学,深得儒学真谛和精髓,他不但是孔子学说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且还是其坚定的捍卫者。他通达明理,善言辞,长于外交,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孔子很欣赏子贡,把他比作宗庙里尊贵的“瑚琏之器”。
《论语序说》中记载:孔子去世,学生们为他服丧三年,子贡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为其师守祭六年,哀痛至极。他与孔子的关系堪称尊师重教的楷模,被后世广为流传。
子贡天性至孝,资禀颖慧,三岁即知人善恶。十七岁时,游于鲁,闻孔子在阙里授徒,心甚景仰,遂拜孔子为师。他勤学好问,《论语》中记述孔子与弟子答问,以他为最多,常可见到其发问之情形,如他曾问仁、问政、问友、问士、问君子等诸多内容,孔子都一一作了解答,其中涉及到了仁爱、礼仪、诚信、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价值观等多方面内容。
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就是后来成为“六经”之一的《诗经》。在《诗》的学习中,孔子不仅要求学生们理解《诗》的本来意义,而且要求他们能够在相关场合能顺手拈来以达己意。子贡这一方面做的很好,他对《诗经》的学习有深刻体会和独到理解,曾多次受到孔子的称赞。
《论语.学而》曾记载孔子、子贡师徒二人对答,子贡灵活运用《诗经.卫风》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来阐释老师提问,孔子称赞他对诗的理解达到了心领神会的地步,能触类旁通,能够做到“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心怀大志,学以致用,“言语”才能出色,在说话技巧方面有独到之处。鲁哀公时,孔子听说齐国大夫田常要出兵攻打鲁国,就召集他的学生们商量救鲁国的对策,说:“鲁是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学生们纷纷请行,孔子于是派子贡出行。
子贡奉命出使齐、鲁、吴、越、晋五国,说服了田常,又使得四国国君采纳了他的主张,一举而动五国之政,也因此而改变了各国的形势,救了鲁国的危难,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史记》对此评价:“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在孔门中事迹颇多,尽管他有着多方面的建树与成就,但他为人却很谦虚,严于自律。《论语.公冶长》中记载:有一次,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意思是说你跟颜回相比谁更优秀呢?子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意思是,子贡回答说:“我哪里敢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个道理就能推知十个,而我只能推知两个罢了。”从这一段对话当中可以看到子贡的品格。子贡喜欢扬人之善,他称赞颜回说:“夫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
至于每逢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鲁哀公六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孔子派子贡出使楚国。子贡临危受命,不仅从楚国要来粮食,而且使“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把孔子迎入楚国,使师生脱离危境。
鲁哀公十二年,鲁、卫等 国君会见吴人,吴人扣留卫侯,子贡说服吴太宰,使卫侯获释。鲁哀公十五年,齐、鲁会盟,子贡说服齐国返归原属于鲁国所有的“成”地。
一次,齐景公向子贡询问孔子的贤能,子贡马上回答说:“圣人也,岂直贤哉。”意思就是说,孔子不止是贤人,是圣人啊!接着子贡又称颂孔子说:“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若臣之事仲尼,譬犹渴壶杓,就江海而饮之,腹满而去,又安知江河之深乎!”在这里,子贡将孔子与天、地以及江海相比,说我跟着孔子学习,就像拿着瓢到江河里饮水,腹满而去,哪里知道江河有多深呢!”
齐景公说:“先生之誉,得无太过乎?”子贡说:“臣赐何敢甚言,尚虑不及耳,使臣誉仲尼,譬犹两手捧土而附泰山,其无益于明矣,使臣不誉仲尼,譬犹两手把泰山,无损亦明矣。”他把孔子比作泰山,说自己的赞誉之词,不过是给泰山 添了两把土;反过来说,即便是任何人想损其名誉,也不过是用手刨去泰山上的两捧土,不会有损于泰山的崇高那是显然的。
子贡时时处处维护着孔子的尊严,绝不允许任何人毁谤老师的声誉。一次,鲁国的大夫叔孙武叔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后非常气愤,说:“譬诸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家室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大意是说:自己的那点学问本领好比矮墙里面的房屋,一眼就可望尽,但孔子的学问本领则好比数仞高墙里面的宗庙景观,富丽堂皇,不得其门而入是不得见。
数日后,叔孙武叔又在毁谤孔子,子贡就劝他不要这样做,义正词严地说:“你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夫子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夫子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这段话不仅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崇敬,也体现了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寥寥数言便描绘出孔子形像的高大。
其他人的一些有关不正的说法也都被子贡指正。陈子禽也是孔子的学生,可是,他总对老师有所怀疑。一次,他问子贡说:“夫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得来的?他周游列国,了解了各国的政事,是请求人家告诉的,还是人家主动说的呢?”
子贡说:“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流传在世间,贤能的人知道它的内涵,缺少贤能的人只知它的皮毛,道义公理无处不在,夫子在哪里不能学习呢!夫子打听消息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一样,他是凭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对夫子有意表现恭敬吧,他难道比你更贤能吗?”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慎重啊!我们老师是不可比的呀!他的高不可及,就像苍天不可能有台阶让人登上去一样。”
有人问子贡孔子为什么那样有才,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圣”,是天生的圣人。子贡谨记老师的教诲,以其齐家治国之志向,博济广施之胸怀,谦逊至孝之美德,对师道尊严的维护和对“道济天下”的坚定,垂名后世。
确实,师道尊严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师德师恩是人终生不能忘怀的。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为师之道尊贵、庄严,正如《礼记.学记》所云: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