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始于东汉。宋《宣和书谱》称:“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清代书法家翁方纲亦云:“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所以,楷书被普遍认为是由古隶演变而成。楷书以其形体方正,笔划平直简爽,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楷书四大家,是对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分别是指: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柳公权(公元778~865 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宫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柳公权幼年好学,善于辞赋,“性晓音律”。他性情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曾任翰林院侍书学士、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一生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清劲峻拔 骨力遒健
柳公权之书体初学于二王,并遍阅近代书法,精研唐初欧阳询、褚遂良的笔法。之后,柳公权极力变右军法,融汇自己的新意。柳公权对颜真卿的笔法甚为重视,下功夫学习,收欧体之方正,颜体之圆润,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
经过长期的锤炼,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创造了笔画清劲峻拔,骨力遒健的“柳体”书法,自成一家。
与“颜体”想比,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柳字吸取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像刀切一样爽利深挺。同时,柳字又吸取虞世南、欧阳询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独树一帜。
其笔画细劲,棱角峻厉的特点,可以与颜书的雄浑宽裕相媲美,故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称誉。这种瘦硬书风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所推崇,谓之“书贵瘦硬方通神”,后世学书者也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柳字一字值千金
柳公权从小接受〈柳氏家训〉关于“德行”的教导,终身以德行为根株,“博贯经术”。其人生、书艺都具儒家风范。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闻言为之改容,如其笔谏也。
柳公权享年八十八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到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逝于任上。
柳公权的传世楷书碑刻作品很多。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回元观钟楼铭并序〉、〈冯宿碑〉等。其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神策军碑〉最能代表其楷书风格。
〈金刚经刻石〉为柳公权四十七岁所作,属于柳书早期代表作。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公权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宋朝鉴赏家董逌云:“诚悬书金刚经,柳玭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旭)、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广川书跋》)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则是柳公权六十岁以后的作品。此时柳书进入鼎盛的大成时期,如丽日当空。〈神策军碑〉和〈玄秘塔〉相隔二年,总体风格相近,法度谨严,精魄强健,然而也有细别。〈玄秘塔碑〉极劲健,〈神策军碑〉则雄厚;前者极露筋骨,后者凝炼温恭;前者较遒媚,后者则较端重。故柳公权的楷书中以〈神策军碑〉、〈玄秘塔碑〉影响最深远。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据《旧唐书》载:“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