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也叫“灯节”、“灯夕”,因在夜晚张灯而来。
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水三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上元是天官的生日,因天官赐福喜乐,于是人们集聚一起,给天官过生日祈福,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来历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天帝的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畜财产统统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还是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真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感谢天帝女儿的救命之恩,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关于元宵节的形成,说法颇多,但一般认为在汉代就初具雏形。汉武帝时,宫中在正月十五要祭祀“太一神”。“太一”也叫“太乙”、“泰一”、“泰乙”,是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地位在五帝之上,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奉祀。宋玉的《高唐赋》就有“醮诸神,礼泰一”的记载。因“太一神”有恩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建了太乙庙,奉祀比较隆盛。《太平御览》中引《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祀,至明而终。”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这一天定为重大节日。
另一种说法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社稷,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恒登基,称汉文帝。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
但与这两位皇帝相关的说法都没有这一夜张灯放花的记载。另有一说才与元宵燃灯的习俗相关。
汉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僧众瞻仰佛舍利放光雨花,届时僧众云集,颇为可观。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可见,元宵节来由集释道文化与几代帝王合力而成,成为完整、丰富的文化习俗。因为在古代,夜与宵同,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说叫元宵,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也源于汉代。
东方朔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他足智多谋,风趣滑稽,而且心地善良。
那年腊月,下了几天雪。东方朔去御花园折梅花。刚进园门,见一个宫女正泪流满面地向御井扑去,他慌忙上前拦救。这宫女叫元宵,家住在长安西北山上,家里还有父母和一个小妹妹。自把她选进宫来,每逢年底岁首,她思念亲人,心如刀绞。这几日风寒雪大,她不由又想起了父母、小妹妹在家的艰辛,心想:既然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倒不如一死。便来投井。东方朔听了元宵的诉说,便安慰了一番,劝解了一阵,答应想办法让她与父母、小妹妹见面团聚。
东方朔从元宵的身世,想到宫女姐妹都有一肚子思亲恋眷的惆怅,便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
这一天,他来到西北山元宵的家里,如此这般地安排了一阵,就返回长安大街卖起卦来。有人认识东方朔,知道他识天文,通阴阳,都争着占卜求卦,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卦条签语。人们非常惊慌,纷纷求问解脱的办法。东方朔神秘地说:“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到城西北十里铺大道口等候。天黑下来时,从西北方向会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烧长安的火神君。见到她后,父老们要跪在地上拦路哭求,方可全城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信以为真,暗暗互相串连。等到正月十三下午,城里的白胡子老人们都手拄枴杖来到十里铺等候。天刚擦黑,果然从西北方向过来一位骑粉色银驴的红衣姑娘。父老们一拥而上,苦苦哀求。那姑娘望着悲哀不止的父老们说:“我是领了玉帝的旨意来办事的,火烧长安时玉皇大帝还要站在南天门上观看,要是没火,就是我的罪了。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送到人王地主那里,让他们想办法吧。”说完,扔出一张偈语,回身走了。
老人们把这事告诉了汉武帝,汉武帝望望偈语,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天火,焰红宵夜。”汉武帝念着念着,吓得满头大汗,忙向足智多谋的东方朔求教。
东方朔说:“听说火神君也爱吃汤圆,我看,十五的晚上可让全城臣民都做汤圆供奉,虔诚祷告,求火神君高抬贵手。再传谕京都臣民一齐动手做灯,十六晚上,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焰火鞭炮。届时,满城通红,火球横飞,必能唬住在南天门观望的玉帝。再把京都四门大开,让城外的庶民百姓进城观灯。皇上、妃子、宫娥彩女,三三五五出宫去街上观灯,混杂在乡下来的那些不在劫的人中,会沾他们的光,蒙他们的福,免去灾难。另外,神仙也知元宵的汤圆做的好,可让元宵手提大宫灯,把元宵的名字写上,在前开道,我手端汤圆跟在后边,穿大街走小巷,虔诚敬奉云游在长安上空的火神君,定会使她心软下来的。”汉武帝一听,心中大喜,就传旨按着东方朔的办法行事。
正月十六,日坠西山,长安城里张灯结彩,乡下的百姓得了消息也都陆陆续续进城观灯。汉武帝脱去龙袍,换上便服,在几个近臣的保护下走上大街。娘娘贵妃,宫娥彩女,也三五成群地离开了皇宫。整个长安城,灯火通明,火球横飞,焰火满天,好看极了。
元宵的妹妹领着父母也来长安观灯,当她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姐,元宵姐。”元宵听到喊声,来到父母跟前,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闹了一夜灯火,长安京都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第二年正月十五照样让元宵做汤圆供奉火神君,十六晚上照样全城挂灯放焰火,相传为习,年年如此。因十五上供的汤圆是元宵做的,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把这一天叫“元宵节”。这就是十五过元宵,十六闹花灯的由来。
--转载自正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