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续读到两篇有关天使的故事。第一故事:有个盲人有一天遇到飞来的横祸,丧生车轮下。他的导盲犬为了护主,也同样魂归黄泉,两个灵魂来到天堂附近,被一位天使拦住说:“现在天堂已经客满,只剩下一个空位,你们只能有一个进天堂,另一位得到地狱。”
那个盲人说话了:“我的导盲犬,它也不知道天堂与地狱是怎么回事,所以可否由我决定谁进天堂?”天使一听,心存鄙视,想着:他的导盲犬终生保护他,最后还为了护主而丧生,他毫不感恩,还想自己进天堂!于是坚决的说:“灵魂的尊贵是相等的,谁进天堂得由比赛决定。”盲人说:“如何比赛?”天使回答:“就是从这个地方跑到天堂门口,谁先到达谁进入天堂,你已经死了,不再是瞎子,你可以自己尽力奔跑。”
盲人接受天使的决定,却没有快速往前跑,慢吞吞地走着,导盲犬也一如往昔亦步亦趋跟着主人走。天使又怀疑:这个盲人好奸诈!他知道导盲犬不会独自往前跑,所以不慌不忙的慢慢走。
当他们两位抵达离天堂门口几步远的地方,主人才下命令要他的导盲犬向前走。看到此情此景,天使才恍然醒悟:我刚才完全错怪这位盲人了,我对他的鄙视、轻蔑、怀疑、揣测,污辱了这个高贵的灵魂。
另一个故事:两位大小天使奉上帝的命令来到人间体察民情。第一天来到富豪家庭,因为天色已晚,所以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这位主人虽然家财万贯,却吝啬无比,对两位说:“我们家里人口多,没有空房间,两位如果不嫌弃,把储藏室整理一下,你们可以在那儿暂歇一宿。”
那个晚上,借宿储藏室的大天使看到墙壁上有个破洞,马上用法力把破洞修补好。
第二天两位天使来到一个贫穷的农人家中借宿,主人很亲切接待,晚上还把自己的床铺整理好,让两位休息,自己打地铺睡觉。第二天醒来,小天使看到那位主人在门口暗自伤心哭泣说:“一夜间,他家的豢养的鸡全部死光。”
小天使很不明白地责问大天使:“昨天那位富豪对我们轻视鄙夷,你却替他们修补破墙;今天这位农夫待我们如上宾,你却让他家中的鸡全部死光,这是哪门子的待人之道?”大天使回应说:“昨天我从那个墙壁上的破洞往下看,看到了一堆黄金,于是我把墙壁给填补起来,让他们永远看不到、也得不到这批黄金;今天这位农夫本来命中注定破财,他家中的牛羊都会得传染病死亡,所以我就用这些鸡来替代,让他减少损失。”小天使明白了,原来是他错怪了大天使。
这两个故事说明:当一个人看到别人行为卑鄙龌龊而心存鄙视或口出恶言时,往往缪误百出。其实,我们在责怪他人时,不是直接针对他人的行为本身,而是对那个行为所推定行为者的内心想法,认定他的存心不良,才恶言相向。心理学把这种推定别人行为的原因的现象也叫做归因。
用逻辑学的观点,由因推果,误差的可能性小,反之,由果推因,误差极大。例如:天下雨(因),地上必湿(果);但是地上湿(果),则未必是天下雨(因)。
推定别人行为的原因是属于由果推因,容易偏差。因为一个果,可以由许多的因造成。例如一个人被车子撞死,肇事者可能出自谋财害命,或是政治因素引起杀机,也可能是报仇雪恨,更可能酒驾酿祸等等原因,不一而足。
此外,对别人行为的归因还有一个基本的误差:人们对他人的不幸或错误,倾向于“人格归因”。也就是将别人的不幸、失败或错误,归之于他人的懒惰、愚昧、粗鲁、或素行不良。
这个归因的基本误差是属于人们心理防卫造成,也就是人之天性使然。其道理很简单:如果对别人的不幸做人格归因,我们就不用花钱、费时、用力协助他们;对别人的错误做人格归因,我们就可以振振有词大声谩骂。
反之,如果对别人不幸或错误作情境归因,也就是环境使然。那么我们不得不,心不甘、情不愿地伸出援手或原谅他人。
据此推论:我们如果对别人的不幸与错误,将“人格归因”的习惯改变成“情境归因”,就可以大量减少对别人的指责,进而减少许多口业。
网路上流传这个寓言,意味深远,请三思个中三昧。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故事中的绵羊和乳牛也都同样犯了“人格归因”的弊病。每个人立场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互相径庭,很难了解别人的感受,所以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宜幸灾乐祸,对别人的错误行为也不宜妄加指摘。@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