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台灣英雄:潘坤地手工剪黏寺廟龍鳳

font print 人氣: 15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台北6日電)台灣各地許多寺廟建築優美,屋頂正脊、飛簷上的龍飛鳳舞、花鳥瑞獸,更具藝術價值,而這逐漸凋零的藝術是靠老師傅的傳統手工技法,一片一片拼貼出來,潘坤地就是箇中翹楚。

現年56歲的潘坤地17歲拜師,從事剪黏藝術、修繕寺廟工作,至今已悠悠40年。潘坤地來自屏東,台灣從南到北許多寺廟裝飾藝術都有他的作品,他也曾參與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的台北大龍峒保安宮修復工程。

剪黏是閩、粵建築特有的裝飾藝術,是寺廟屋頂常見的以彩色碗片製成的人物、鳥獸或花草塑像。

古早時候,村裡要建廟,村民就從自家拿出花瓶、瓷碗等,打破再取碎片作為剪黏材料,現在此情此景雖已不復見,但碗片仍是傳統剪黏的材料。

潘坤地拿起一根粗鐵絲比劃著說,傳統的碗片剪黏,始自鐵絲拗折出的模型,從骨架到粗胚,做出形狀後,再切割適當形狀及顏色的碗片,一片片手工黏上。

但所謂傳統,在這個時代似乎處處受到便宜行事的挑戰。潘坤地說,碗片成本高,一片片切割、黏上又費時耗神,有人開始用玻璃製品,但因遇大雨就碎,再改用成本低的陶片。

如今,陶片成寺廟剪黏裝飾大宗,一樣是鳳,傳統剪黏是從頭到尾一片片拼貼出來,現在常見的鳳則是身體用陶片拼貼,鳳頭是大量製造、千篇一律的模型成品。

潘坤地說,陶片多由中國大陸進口,硬度比碗片低,容易斷,碗片製作的剪黏則可維持30年以上,顏色也能常保鮮豔;只是成本高、純手工速度又慢,「寺廟多已不用碗片了」。

他說,用陶片便宜又快,但缺乏藝術感,真正的剪黏師傅不會認同那是傳統剪黏,也不代表台灣藝術。

全球經濟衰退對寺廟修繕一行也有影響。潘坤地說,以前工作幾乎不停,近2、3年,樂捐的人少了,修廟工程就少,工作偶有停頓。

學藝40年,卻只有一個徒弟。潘坤地淡淡表示,這個行業已不受重視;剪黏要認真學,要忍耐在屋頂工作時曝曬的日頭,有時切割碗片還會劃傷手。他說,師傅只能教訣竅,其他還是要靠自己,「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師傅」。

修繕寺廟、做剪黏常需要攀高,問潘坤地有沒有危險性,他一派順天敬神地說,除了自己注意安全,心也要向善,「好好做,神明就會保佑」。他每次開始和結束一個工程,也都會謝神感恩。

政府不時有修繕古蹟的計畫,但看在潘坤地眼中,「設計師觀念太重」。

他說,政府修復古蹟,找的人技術不見得好,反而破壞古蹟,而保安宮自己花錢請老師傅,修復工程還更精良。他認為國家不夠重視傳統民間藝術文化,修復古蹟應多找有技術、經驗的師傅。

很多藝術家一生求的不過是「雁過留聲,人過留名」,潘坤地亦然。「退休以後,作品還能給人說『這是某某某做的』,稱讚一番,就夠了」,師傅說。980906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www. cna.com.tw/TWHero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北宋大文豪王安石有一則知名的對聯,上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下聯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因為這個對聯,他成為馬員外的女婿,又在科舉考試中春風得意,成就「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美談。對聯中提到的「走馬燈」,有著悠久的歷史,藉著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本期「紀載香港」就邀請到生和隆扎作第二代負責人梁金華師傅,詳析「走馬燈」的歷史淵源、特色和手工製作遇到的困難。
  • 位於上環蘇杭街,有著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劉永康提供)
    一個平日的下午,小弟經過上環蘇杭街,看見有百年歷史的涼茶老店「源吉林」總店開着,二話不說,走進去見識見識!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竹枝詞譜寫的秋歌多采多姿,詞情貼近人心,直寫人生,抒發心情,描繪人生風塵中片片真情。玩味其中,一些人生的心情,一些未能安放的追憶,或許得到慰藉,得到淨化昇華!
  • 元宵花燈詩情畫意,人間與天上相繫:「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般殊勝出塵的元宵花燈的節俗,起於何時呢?在中華文化中象徵什麼精神內涵呢?
  • 端午節一到,「門掛艾旗驅百病,戶懸蒲劍斬千邪」成了一種招牌節景,帶有驅逐瘟疫、防治百病的象徵意義。那為何古人選用艾草、菖蒲這兩種植物來懸掛在門戶上呢?
  • 中國古代有一種神奇的銅鏡,乍看之下與一般鏡子無異,但當它反射光線到牆壁上時,光亮區域會出現鏡子背面上的圖案或文字,彷彿是透過來的,故稱之為透光鏡。古籍中有關這種鏡子的製作方法據說已經亡佚,現代學者仍無法確認其真正原理為何。
  • 你知道中國古代有哪些種類的粽子嗎?從魏晉到南北朝時代的粽子不但繼承了紀念屈原的筒粽,以及古代角黍的風俗,而且還有巧麗的新貌和多樣的口味,形形色色精彩紛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