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元朝定都北京,便開始修葺京城,所以京城的古城牆創建於元,而形成在明代。當時元代城牆有11個城門,明代初期,劉伯溫修建北京城時,將原來的11座城門改成了9 座: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即聞名於京城的「都城九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內九城」。
京城九門當初是按照對稱的格局而修建,即東直門對西直門,朝陽門對阜成門,崇文門對安定門,宣武門對德勝門,只有正陽門沒有相對的門。正陽門處在南面正中,位於京城的中軸線上,所以是九門中的主門。再者正陽門正對皇宮,取「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名為「正陽」。
其北面正中不設城門,相傳有防止洩漏「王氣」的考慮。當時,京城九門都配有城樓,高大雄偉,十分雍容大度。清代九門提督則具有負責京師這九門的內外巡護和防衛的責任。
京城九座城門中,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位於南面城牆上,統稱「前三門」,安定門和德勝門在北面城牆上,東直門和朝陽門在東面城牆上,最後西直門和阜成門位於西面城牆。每座城門都有其獨特的用處,經過不同類型的車輛,即「九門出九車」。
正陽門俗稱前門,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後,大肆修建京城,其中包括城牆和城門,到正統四年,修建城樓竣工,正陽門成為京城九門的正門,也是京城的正門,以後一直延續到清代,是規格最高的城門,只有皇帝才可出入此門,每年皇帝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時到先農壇去耕地。
明清兩朝,從天安門廣場皇城南端的大明門至正陽門之間,有一塊宛如棋盤方形場地,即「棋盤街」,是明清兩朝京城繁華之地,居住繁密,商賈如雲,當時朝廷所設一些政府重要部門也在此處。
崇文門在元朝時稱文明門,而老北京則稱「哈德門」或「海岱門」。崇文門甕城左邊有一鎮海寺,內有鎮海鐵龜,據說此處護城河下有一海眼,鐵龜用來鎮住海眼,以保京城平安。崇文門是收稅的地方,凡是來往商人均須在此交稅。崇文門又是酒車經過的城門,因當時的燒酒作坊多在南郊一帶,因而有「南路燒酒」之稱,城外設有酒道。
宣武門元稱順承門,是走囚車的城門,清代處決「犯人」的刑場就在宣武門外菜市口,犯人經刑部審定後,從宣武門拉出去,在菜市口問斬,所以宣武門城門洞頂上刻著「後悔遲」三個字。
東面的朝陽門是糧車經過的城門,元時稱齊化門。古時運糧到京城一般走水路,到通州之後再裝車進京,每當京城填倉之時,朝陽門糧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它的城門洞上還雕刻著一個谷穗。
從東直門經過車輛較雜,但主要是磚瓦和木材車,因為當時磚窖都設在東直門外,當時的東直門大街是一條由石板舖成的街道,左右有一百多家店舖,凡是人們日常所需用品器皿在這裡都能買到。
西直門元稱和義門,俗稱水門,是走水車的城門。當時皇宮中需飲用西郊玉泉山的玉泉水,故御水車每天從玉泉山運載泉水經過西直門到皇宮。甕城門洞中刻有漢白玉水紋石雕一塊,京人皆知「西直水紋」。
同在西面的阜城門與朝陽門東西遙遙相對,因為北京西面的門頭溝是產煤之地,運煤進京的車輛都走阜成門。阜成門的門洞頂上刻一梅花,取「煤」字的諧音,由煤棧客商募捐刻,所以有「阜成梅花報暖春」的說法。
北面的德勝門是兵車出入之門,取得勝還朝之意。德勝門有「德勝祈雪」碑,為清代乾隆皇帝所立,當時冬天大旱,乾隆出城祈雪,到德勝門時,天降大雪,龍心大悅,立此碑表示紀念。
安定門元稱安貞門,走糞車的城門。內建真武廟。這一點在京城九門中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此外,京城九門城樓牌匾上的「門」字全沒有鉤,相傳皇帝乃真龍天子,龍是水中之物,而水中之物皆怕鉤,京城又是皇城,皇帝居住之處當然必須避開這個忌諱,所以內城九門的門字最後一筆是直下來的,沒有鉤。@*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