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山中說桃

作者:蘇凰
font print 人氣: 408
【字號】    
   標籤: tags: , ,

如果說,在中國諸多奇花異樹裡我最喜歡桃樹,那麼,桃樹所產之果——桃子,也自然是我最喜歡吃的一種水果。

經過這幾天的暑日,山中桃樹上的桃子都已經泛紅了,尤其招人愛憐,雖然我已吃的很多,但每天外出打水,看見樹上累然的果實,有時還是忍不住地摘下一個冒尖兒的拿來解饞。有次也因為手攀得太遠失去平衡而跌倒,因此被樹下有刺的草劃傷。

其實在去年冬月的時候,當光溜溜的桃樹為白雪所著,我就盤算著它今年的桃兒了;我在院子也曾種過一株,可惜不是每年都有,雖然桃花是每年都有得看。

但在中國的文化環境裡,桃樹、桃花、桃兒,有著不同的意境,往往與仙人有關係。譬如有西王母的蟠桃會,某某真人種仙桃,水仙之郭璞夜吃五彩桃等,而卻沒有聽說過有某位佛家的尊者與此有關係。

而且,桃樹、桃花、桃兒也常是中國繪畫裡經常出現的一類題材,從五代的文人畫到宋、元、明的院畫,也是常常出現的。儘管其表現的意象有別,有黃屋之富貴,有山林之野逸,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那就是都有一種出塵的仙氣,沒有人間的煙火。

去年下雪,我去離此地略五十公里的桃花澗,只見那眾多桃木的地方,對此甚有體會,覺得始終有種不可說出的況味。

道家的真人之愛桃,是因為桃樹是道家特有一種靈苗,在諸多筆記體小說裡面,也多有記載。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東方金烏起落的桃都山、《聊齋誌異》裡的種桃道人。而桃都山之桃樹,據其形容可謂是七色鮮豔為諸仙家群居的紫府,上面百萬鸞鳥翔集,終日的雅歌不斷,互相吟詩做賦,那可真叫一個熱鬧。

我在一九九五年的冬季,曾遇見一位從武當山下來遊方的道士,穿得較邋遢。他為我看相,說我頂生白光將來必應轉輪天劫之數。我當時懂什麼?便向他請教。

他自云為煉劍士,給我看了他宗門的一個信物,是個龍虎牌,桃木做的。這個桃木可不是一般的桃木,他說是五百年的,而這個桃木上刻有他宗門的文字。

我問:為什麼要用桃木?

他說:桃木能收天地間的霹靂風雷之氣,所以可以鎮邪。

我自然喜歡在桃樹下遊玩,春天自然是因為它的桃花,而在夏日則是因為它的桃葉與桃兒,因為這樣我可以很放鬆,欣賞它美麗的雅姿,這也許是桃樹有純陽之氣的緣故。

而且,作為夏季佳果的桃兒,也其實是蠻有香味的。如果大家吃過江南產的一種青而小的蟠桃,應該有這個經驗。它的那個香味直透入人的心脾,感覺是在染你的五臟,可是你沒有一點難受的感覺,只是清香。

它很適合用來做書桌上的清供,我們家裡也就是這樣,通常買來是不輕易吃的,真把它當仙果。

唐伯虎曾自稱桃花仙,種千棵桃樹,再在裡面結庵而居,他有句詩說:「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這種高逸雅緻,像我這等俗漢又豈不羨慕?

可是,那還是等到國家太平之日再說!這也算是我現在盤桓在心底揮之不去的一個悲憤!@#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又是夏日了,去了一趟兒城,卻還是感覺沒有什麼意思,大約在人間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之前,一切恐怕也還是都那樣兒,不可能有爽心悅目的改變。
  • 當地之農人普遍感到中共之陵迫,但不知道該如何辦?有膽大者說必須改朝換代。有人認為多黨制好,中共專政是國家諸難之原,這是讓我感到驚訝之處。
  • 農家小屋,白而落單,想來真如郊外別墅,山有圓丘者,種有小茶樹,一路之上,也有竹林如海,過一湖泊,水準似鏡,中心略為欣喜。
  • 昔之劍客者,出於戰國,為君侯佐命,光讚大業,求化聖代,一諾既成,雖死而弗顧,其燕趙悲歌之節,捨身取義之道,雖應星辰日月之變,又豈鴻烈之所謂也?
  • 現在我之說的江南,已經永遠帶有夢色,因為它消失了,被無常之手拿入了另一世界...
  • 獨自在野外走一會兒,下雨天戴上斗笠,體會雨聲,當山霧瀰漫,天地間惟我一人,那更是如宋元文人畫裏所繪寒山似的意境了。
  • 在山的南邊,生有許多的野松,昨天來了一位嘉賓,與她坐在松下,縱論了半日的天下事,現將它公佈,以備討論。
  • 明天是中共的什麼、什麼鬼誕之日了,我走入城內,在一個廣場上又有一些個狹人在忙碌著,下午六點就敲鑼打場的吆喝起來——不消說,又是中共自己給自己磕頭跪安來了,果然祗見那幫男不男、女不女的狹人拿起話筒喊了起來「我們要為人民服務」,不久,台下也引來一些閒人觀看,其中的一個瞧著那穿紅衣服的女演員裸露的白膀子發呆,張著口,大嘴巴似乎還流著口水。
  • 我曾經記得有這麼一處境界,
    但卻不是在天上。
    我沿著一條河道上走,
    終於來到了那個地方。
    河道的兩旁有很大霧彌漫著的山,
    山腳下是矮小但叢生的蓑葉之樹,
    自然有花,
    卻是零星相間的白與黃。
  • 我曾經記的有這麼一處境界,
    但卻不是在天上。
    我沿著一條河道上走,
    終於來到了那個地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