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6月8日訊】藺草編織是台灣早期的傳統手藝,台中縣大甲鎮、大安鄉、清水鎮;苗栗縣苑裡鎮等地的「大甲帽蓆」遠近馳名、名聞遐邇。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的編織館收藏許多珍貴的藺草工藝文物,歡迎民眾即日起至6月28日止,前往參觀。
清初起,苗栗苑裡地區摘取野生的藺草編蓆,經日治政府之輔導,轉型為草帽產業,並於1905年經由大甲業者參加日本大阪的世界博覽會,而首創外銷紀錄。
光復以後,帽蓆產業更加蓬勃發展,暢銷至國內外,成為台灣五大外銷產業之一,遠近知名!連雅堂先生在《台灣通史》<工藝志>中曾提到「台郡之箱、大甲之蓆、雲錦之綢緞,馳名京邑,採貢尚方」,大甲蓆更以「其上者一重價至,二、三十金」,極盛時期,北從新竹、南至高雄海岸線各鄉鎮皆為藺草編織的產地。
極盛時期,台灣享有「草帽王國」的美稱,北從新竹、南至台南等沿岸地區,都為帽蓆的編織產區,並以「大甲」為集散地,當時編織帽蓆的女工所獲得的薪資遠比公務人員或種田來得高,所以重女不重男。
當初為了外銷海外及時代流行,帽蓆產業也引進國內外之各種纖維材料如瓊麻、林投葉、檜木皮、栳草、紙捻、拉非亞草、金絲草等,其中以從菲律賓進口之金絲草呈現如黃金絲縷的質感最受顧客歡迎。
但至1980年以後,帽蓆產業因抵不過大陸對岸的廉價工資而沒落,許多帽蓆編織的女工已轉到工廠加工賺錢,大甲帽蓆的從業人口多隨著工商社會發展而轉型,藺草編織逐漸瀕臨「近黃昏」的夕陽產業。
1987年起,大甲、苑裡等地多位人士陸續200餘件相關的產品、用具、材料、半成品及相關文獻、老照片等,而奠定台中縣立文化中心編織工藝館之館藏。館內現藏有相關編帽、編蓆、織蓆外,並有枕套、卓墊、坐墊、提袋、煙草盒、名片夾、錢袋、拖鞋等產品,其中以「龍鳳蓆」、「金絲草帽」最為珍貴。
近幾年來在本土文化意識抬頭、政府日益重視地方文化創意產業、以及世界風潮提倡節能減炭等因素下,能夠遮陽、除熱的帽蓆產業,成為綠產業再度引起注意,因此帽蓆的重振事業,逐漸回歸到社區人民自發性內心與生活的需求,已經開始從文化、創意、觀光、產業等角度切入,並結合異業設計與社區營造領域,甚或配合休閒農業共同開發成長。
藺草
藺草原本為台灣西部沿岸野生的纖維植物,清初即被苑裡當地婦女用來編織床蓆,並發現其具有堅韌、納涼、除臭、除濕等特色、且又帶有特殊的清香味道,非常適合在氣候潮濕、褥熱的亞熱帶地區使用,乃逐漸被植栽廣泛利用。
藺草蓆
藺草編織的草蓆,可以摺成塊狀或捲成筒狀攜帶方便,而且編織花紋變化多樣,故從清朝起,藺草蓆已經出口大陸被稱為「龍鬚蓆」、甚至被納為朝貢或祝賀的禮品。在眾多花紋蓆中,又以「龍鳳蓆」最為精緻。
龍鳳蓆
龍鳳蓆是大甲蓆編織技術之最高表現,這項精緻的工藝品技術之所以困難,全在於圖案都在編織者的腦中成型,以藺草鏤空編織出圖案,讓龍飛鳳舞能生動靈活,長約三公尺,寬約二公尺的「龍鳳蓆」,得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方能編織完成,極費體力及眼力。但現在有了電腦繪圖後,圖案的編排設計及鏤空藺草數量換算的困難度已可改善許多。
藺草帽
由於藺草蓆的精巧技藝,受到日治政府的重視,並轉而委託大甲當地士紳,改良開發成遮陽、防暑的草帽,1901年時已成功將帽胚送至日本加工,並參展大阪商業博覽會,深受歐美商人的歡迎後,乃以「大甲帽」為名逐漸發展「大甲帽蓆」產業。
(//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