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威尼斯人赌场官网

陳石柱以丹青薪傳 百幅遺作溫煦感人(下)

白亞士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29日訊】陳石柱的二女陳秋瑾說,父親作畫是「眼見為憑」,絕不會抄襲老師或其他名家的畫稿,更不會畫沒有看過的東西,如果在雲林老家,陳石柱就盡情悅性的觀察家園中的花鳥蝶雉,如果是子女帶他出外寫生,因現場作畫時間有限,他才用照相機做補充的資料,這幅「白頭嘻秋」就是畫家跑到陽明山觀察楓樹生態的一幅佳作,就畫面上楓葉擁有多種色澤與形態而言,畫家是經歷一段時空、匯集寫生稿之後,重新構成一幅〝楓紅鳥嘻秋〞的集錦之美。


一九八二年作品「白頭嘻秋」。(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1982

膠彩畫繪製過程十分繁複而細緻,畫者需要高度的耐心與專注力加以配合,石柱晚年曾於2006年應美國賓州史賓斯堡大學(Shippensburg University)的邀請,在校期間安排兩場講座併示範教學,引起了該校師生對古代東方繪畫的濃厚興趣,他利用美國環境畫上一幅花卉做為教材,同時有一份膠彩畫講義,今年史博館舉辦的「陳石柱膠彩畫紀念展」,牆上即見到賓州大學的這份講義,石柱希望有生之年能在公立美術館或博物館舉辦規模較大的個展,此展圓了畫家一生的心願,會場上陳列膠彩畫製作過程的顏料、工具、草稿,具有『丹青薪傳』的教育功能之外,展場八十餘幅作品完整的呈現畫家創作一生的精華。


在史博館二樓國家畫廊展出的會場,當時館方日、夜人馬踵至,原來樓下正準備一年一度的中華花藝大展,傳統中華花藝正與丹青花鳥相互輝映。


陳石柱二女兒陳秋瑾教授,站在父親贈予她結婚紀念畫作前留影,開館前她為史博工作人員和大紀元導覽,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家父生前作品的背景與生活點滴。


1993年闔家樂這些畫有雞雉的作品,大都是陳石柱贈與兒女成家時__起「家」的祝賀畫作,什麼「百年好合」、「闔家歡」、「闔家樂」、「庭隅」…等,都是畫家親自題名的。

陳秋瑾教授目前擔任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的教授兼主任,她站在父親贈予的畫作『庭隅』前表示,從小她看到父母親非常和諧、恩愛,真可謂琴瑟和鳴,父母親對小孩也非常溫和,小孩不乖時從不打不罵,而是好好用講的,我們兄弟姊妹之間的感情也非常好,從小未曾吵過架,說到我父親他很喜歡畫雞,雞在鄉下除了是農家的食物、副業之外,也是從小看到老可入畫的家禽,「雞」的台語諧音是「家」,我們每一個小孩結婚時,爸爸都會贈送一幅雞畫,祝賀兒孫「起家」興旺之意。

綜觀陳石柱一生的作品,歸納區分為六期:1949-1952的學習期,受林之助老師及東洋畫影響較深,1953-1980的沈潛期到恢復期,逐漸發展出自己的風格,而一生作品的精華則集中在五十歲以後的發展期、華麗期1981-2002,最後晚年的樸拙期2003-2007,因得帕金森氏症視力對焦較差,作品呈現拙趣。

陳秋瑾教授以視覺藝術教育的角度,談到家父的創作說,一切是從生活中的累積而來,是一心對崇高美的嚮往與追求,逐漸發展出來的一種生活哲學與美學觀,不同於現代創作的傾向__作品以夢幻、想像來構成,或者具批判性的議題來表現自己,這種發展式的人生處世態度從不怨天由人,遇到不如意事情則逆來順受,不會去挖自己的創傷或強調自己負面的情緒來畫畫,反而是從專注的創作過程中__釋懷忘情,不斷淨化與昇華心靈,透過藝術的洗禮,達到純美純善至高的彼岸。@*


霧社楓紅 約1999


殘月 1979


(//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
related article
  • 蘭園中一區石斛蘭,豐富繁盛。各種姿態、大小夾雜、五彩繽紛、好像一個華貴的專屬世界,長居於花園的一個角落。連蕨類小草都與這區石斛蘭和平共處,絲毫不被孤立,宛如能夠包容萬有的大鎔爐。
  •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8日電)膠彩畫是一種特殊的畫種,已去世兩年的畫家陳石柱一生致力於膠彩畫的傳承與推廣,國立歷史博物館特別為他舉辦「陳石柱膠彩畫紀念展」,13日開展,展覽到4月12日。
  •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14日電)膠彩畫家簡錦清創作展今天下午在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行開幕式,好友內政部長廖了以也到場祝賀,簡錦清提到兩位恩師知遇之恩時不禁哽咽,認為恩師的造就,讓他今天才能辦個展。
  • 蘭園中一區配種成功的白色蝴蝶蘭,冰肌玉膚般散發著動人的魅力,亭亭玉立於畫面。一株蘭中發了兩隻花桿,一隻於畫面中,另一隻伸出了畫面之外又轉了回來,開滿了花。而在它的背後有另一區的石斛蘭,粉紫色的身影環繞著白色蝴蝶蘭,仰慕的依偎著。使得原本驕柔的蝴蝶蘭忽然成了領航員似的,眾目所歸。
  • 砂子來自岩石,用來繪製宏偉壯觀的奇岩巨石,想必能獲相得益彰的功效。於是將之用於畫面,表現海浪與黃山之美。有了原先畫水墨畫暈染的經驗,帶進畫裏,使得畫面呈現往常不曾有過的感覺。那種既有真實質感的肌裏,又有朦朧的雲霧煙靄,使我愛不釋手。
  • 膠彩畫是我國唐朝的繪畫技法,當時與水墨畫是同時存在的兩種繪畫技巧膠彩畫因為技法繁複而失傳於我國 ﹔卻經由遣唐史努力的學習而隨同唐朝文化一同移植到日本,再融合精緻的日本文化成為有中國文化血脈的日本畫。
  • 台中市文化中心即日起至26日,將於文物陳列室(三)展出陳淑嬌師生膠彩畫班學員一年來的研習成果作品,歡迎民眾踴躍前往觀賞。
  • 有一種個人的創作技巧,以粗的石頭色粒來表現花絲或鉤出花的輪廓線。可是粗的色粒無法用毛筆鉤出細細的花絲,只能用兩枝毛筆像使用筷子一般將花絲製作出來,極有真實感。製作過程也極俱挑戰性,當然也很有成就感。
  • 當時戰後生活條件差,只能選擇唸師範學校,1949年他考入省立台中師範學校,巧遇有「台灣膠彩畫之父」美譽的林之助教授,在林之助的啟發、鼓勵和長時間栽培下,陳石柱投入膠彩畫的創作至死不渝,直至前年2007去世,享年77歲,經家屬整理留下兩百餘幅作品。
  • 國畫美學是重傳神的,形神兼備、意在筆先。既傳藝術客體之「神」,又達藝術主體之「意」,情景交融,主客觀統一,國畫美學於焉完備,馬麟的《靜聽松風圖》展現了這樣的意境。
評論